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37)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汪卫国陈坚赖志坤王兆夺于东生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冈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福建908专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沉积物
  • 6篇表层沉积物
  • 4篇粒度
  • 4篇海洋地质
  • 4篇海洋地质学
  • 4篇沉积物粒度
  • 3篇台湾海峡
  • 3篇粒度参数
  • 2篇南海中部
  • 2篇矿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端元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源区
  • 1篇水深
  • 1篇碎屑
  • 1篇碎屑矿物
  • 1篇图解法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黄冈师范学院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汪卫国
  • 4篇陈坚
  • 3篇于东生
  • 3篇赖志坤
  • 3篇王兆夺
  • 2篇徐勇航
  • 2篇李云海
  • 2篇王爱军
  • 1篇尹希杰
  • 1篇方建勇
  • 1篇叶翔
  • 1篇兰彬斌
  • 1篇张晓飞
  • 1篇李东义
  • 1篇赵蒙维
  • 1篇杨蕙
  • 1篇陈莉莉
  • 1篇罗福生

传媒

  • 4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东山湾1954~2008年间的海底冲淤变化被引量:7
2016年
本文通过对比东山湾20世纪50、70、90年代和2008年等不同时期的海图和实测水深资料,对东山湾内近50 a间的海底冲淤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8年间,东山湾经历了从淤积向冲刷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东山湾内滩涂和水下浅滩主要呈淤积特征,并以0、2 m等深线变化最大;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东山湾内滩涂、水下浅滩及潮汐通道的水深和位置变化均较小,仅局部略有调整;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东山湾整体呈冲刷状态,并以东北部和西南部最为明显.总体来看:东山湾内近50 a间的海底冲淤变化区域主要发生在水动力较弱的滩涂和水下浅滩区;东山湾口门潮汐通道处,长期处于冲淤动态平衡中.除了自然因素,漳江上游峰头水库的建成、东山湾东北部围垦、西南部八尺门海堤的建成及21世纪以来湾内海砂开采是近50a间东山湾局部冲淤变化的控制因素.
梁群峰汪卫国赵蒙维赖志坤兰彬斌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冲淤变化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及物质来源被引量:23
2013年
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比分析台湾海峡及周边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讨论长江、福建和台湾河流对海峡黏土矿物的贡献程度。福建河流(闽江)的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40%),其次是伊利石(30%)和绿泥石,不含蒙脱石;长江和浙闽泥质区的黏土矿物特征是伊利石含量最高(61%~66%),其次是绿泥石(16%~17%)和高岭石(10%~13%),少量蒙脱石(6%~9%)。台湾河流(浊水溪)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70%)和绿泥石,不含高岭石和蒙脱石为特征。台湾海峡高岭石含量由西向东明显减少,说明高岭石主要来自福建的河流。台湾海峡50 m等深线以东区域的黏土矿物具有高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低的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且伊利石的化学指数和结晶度值都明显低于长江和福建的河流,反映台湾河流的物质来源。在台湾暖流作用下,台湾河流为台湾海峡中北部提供了大量的伊利石和绿泥石。福建近海的黏土矿物主要是由福建河流提供的,但在平潭岛周边海域的黏土矿物可能有长江物质的混合。
徐勇航陈坚王爱军李云海汪卫国张晓飞赖志坤
关键词: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源区
图解法和矩法计算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在福建省泉州湾海域采集的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粒度参数采用了图解法和矩法2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将得到的2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2组粒度参数值具有不同的相关性。平均粒径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互换;分选系数具有显著相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偏度和峰度分别具有微弱相关性,差异较大,不能互相代替。再根据不同参数的等值线图对比,可以看出矩法计算结果在显示沉积物粒度特征横向上的变化时更具有灵敏性。通过对2组粒度参数进行Q型聚类,其结果与沉积物粒度概率曲线分类相当吻合,矩法比图解法划分得更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矩法在计算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且矩法含有更多的数据信息,建议在数据处理时采用。
王兆夺于东生罗福生杨蕙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图解法聚类分析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指示的沉积动力端元解析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前期工作,采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结合沉积物粒度参数、研究区水深以及水动力等对福建省泉州湾海域采集的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沉积动力学解析判别,量化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复杂的沉积动力特征。结果表明:样品粒度数据中可以至少分离出4个不同的端元组分,其粒径范围大致分布在0.2~200、20~30、50~500、80~1000μm,可能分别代表了水动力较弱的滞流沉积作用环境、台风作用下的改造作用、潮汐作用下的较强的水动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扰动作用。由于沉积动力的持续进行及分选沉积作用,可能掩盖了粒度的物源效应,所以只呈现出不同的沉积动力学特点。
王兆夺于东生汪卫国罗福生汤军健杨金艳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沉积动力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对在泉州湾内所采集的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化学组分分析.得到沉积物粒度、不同化学元素分别在研究区块横向上的变化特征以及沉积物粒度与元素化学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学物质明显受到粒度的控制,有些化学物质的含量与粒度呈正相关(如Si O2、K2O和Ba),而有些其含量与粒度呈负相关(如Al2O3、Fe2O3、Mg O、Na2O、Ti O2、P2O5、Cu、V、Cr、Zn和Pb),还有少数化学物质含量的分布没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如Ca、Mn、Sr和Zr).对化学元素成分进行R型因子分析,得出沉积物化学物质的含量由四个因子所控制,陆源碎屑为沉积物特征的主控因子,其余因子为次,共同决定了表层沉积物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周边花岗岩成分以及其他地区和研究区的沉积物化学物质含量进行对比,认为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边花岗岩.
王兆夺于东生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花岗岩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本文利用福建省泉州湾海域采集的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平面分布特征及输运趋势.对沉积物的粒度参数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开展了沉积物曲线特征在横向上的分布研究,并针对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对沉积物来源做了R型因子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在横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受到潮汐水流的影响,同时入海河口、岛屿周边和局部凸凹岸都会成为其影响因素.沉积物输运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晋江和洛阳江的输入、研究区南侧海岸侵蚀物向北运移后的沉积及外海海流的带入;Q型聚类分析把沉积物分为两群四类,能很好地反应出沉积物粒度概率曲线的变化特征;R型因子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物粒度特征可能的影响因素,以陆源碎屑特征和水动力变化影响为主,其次是生物碎屑沉积和人工采砂.
王兆夺于东生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粒度参数Q型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碎屑矿物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台湾海峡28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85个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由6种沉积物类型组成,可以划分把它们为3种与沉积动力相对应的主要沉积环境区;在表层沉积物共发现碎屑矿物61种,以轻组分矿物为主,平均含量高达97.73%,共发现轻矿物14种;重组分矿物含量较低,平均为2.27%,共发现47种重矿物。影响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矿物分布及含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物质来源,其次是水动力条件以及矿物自身的变质程度等。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包括来自福建和台湾省河流的入海泥沙、海峡两岸的侵蚀和剥蚀物质、韩江及部分来自浙闽沿岸流携带的长江和钱塘江物质,台湾海峡晚更新世残留物及部分自生矿物等。
方建勇陈坚王爱军赖志坤汪卫国李云海李东义徐勇航叶翔尹希杰
关键词:台湾海峡现代沉积环境粒度参数重矿物
南海中部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常量元素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1年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陆坡—深海盆区的表层沉积物和2根柱状样进行了SiO2、Al2 O3、Fe2 O3、TiO2、K2 O、MnO、P2 O5、CaCO3等常量元素组分及生物硅(BSi)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SiO2、Al2 O3、Fe2 O3、TiO2、K2 O等与陆源碎屑矿物有关的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生源CaCO3含量的控制,而CaCO3的含量,则受水深的控制.CaCO3含量与水深的关系表明,研究区CaCO3临界补偿深度约为3 800 m.受底层洋流的控制,研究区海山附近硅质生物碎屑局部富集,并稀释其他元素含量.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MnO和P2O5含量的分布规律不同于其他常量元素组分,其中,Mn可能部分交代CaCO3中的Ca,P2O5部分可能为海底超基性岩海解来源的.2根柱样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显示,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CaCO3临界补偿深度以浅海底沉积物中除Mn和P以外的其他各常量元素含量受生源CaCO3含量的影响,而在CaCO3临界补偿深度以深的海域,则受BSi含量的影响.南海中部沉积物柱样中的CaCO3和BSi含量变化与全球变化有关,可作为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代用指标.
汪卫国陈坚
关键词:海洋化学南海中部晚更新世沉积物影响因素
南海中部沉积物颗粒组分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海洋信息,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的陆坡和海盆区表层沉积物及分别位于陆坡和海盆的2根柱样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CaCO3和生物硅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沉积物由三类颗粒组分构成,其中,第一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在5~10μm之间,主要由陆源矿物碎屑组成;第二类组分的峰值粒径在40~70μm之间,主要由有孔虫和硅藻组成;第三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400μm,由生物骨骼碎屑组成.这三类颗粒组分中第一类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均存在,第三类则随机分布,第二类颗粒组分多以有孔虫为主,其含量受水深控制.在南海中部碳酸钙临界补偿深度[Dc(CaCO3)]以浅的陆坡区,因有孔虫含量较多,沉积物粒度曲线多为双峰形态,而在Dc(CaCO3)值以下的海盆区,因大部分有孔虫被溶解,沉积物中第二类颗粒组分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硅藻,沉积物粒度曲线呈单峰或双峰形态.无论是陆坡区还是海盆区的柱样沉积,其平均粒径、第二类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均反映了有孔虫或硅藻含量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南海中部古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
汪卫国陈坚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沉积物粒度古生产力南海中部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正>海洋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可用于沉积物或污染物来源、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研究。台湾海峡是连接我国东海和南海的物质和能量输运走廊,台湾海峡主要洋流系统包括西侧的浙闽沿岸流和东侧的台湾暖流,这两个洋流系统随季节呈明显的变化...
汪卫国陈莉莉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