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ZW010)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祁志祥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美学
  • 3篇明代
  • 2篇评点
  • 2篇曲学
  • 2篇文论
  • 2篇小说
  • 2篇明清
  • 1篇代文
  • 1篇当行
  • 1篇点铁成金
  • 1篇奠基
  • 1篇奠基人
  • 1篇性灵
  • 1篇兄弟
  • 1篇虚实
  • 1篇虚实相生
  • 1篇叶昼
  • 1篇叶燮
  • 1篇义理
  • 1篇余味

机构

  • 12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 12篇祁志祥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殷都学刊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艺术百家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叶燮的诗学观:“物我相合而为诗”
2014年
清初叶燮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成体系的美学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原诗》论著中。他从美在客观的立场出发,坚持诗歌创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提出了"物我相合而为诗"的核心命题,分析了"在物之三"——"理""事""情"与"在我之四"——"识""胆""才""力"的特征,主张以"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这样的"理至""事至""情至"境界,由此分析了中国历代诗歌发展的"正""变""盛""衰",提出了"诗无一格""雅无一格"风格主张。叶燮的诗歌美学,思理绵密,个性鲜明,在重视主客合一的审美经验的当代美学潮流中很有参考意义。
祁志祥
关键词:叶燮诗学
翁方纲“肌理”说辨
2013年
清代中叶,翁方纲标举"肌理"说独步诗坛。"肌理"从"言有物"一端说是"义理"、"考据",是对王士祯"神韵"说的吸收和改造;从"言有序"一端说是"文理"、"诗法",是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肌理"即"义理"与"文理"、"神韵"与"格调"、"性情"与"学问"的统一,体现了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合一的思想影响,与袁枚无视"义理"、不讲"诗法"的"性灵"追求判然有别,是熔铸诸家、更加周全的诗学概念。
祁志祥
关键词:翁方纲肌理义理文理性灵
重“道”而兼顾“文”:朱熹美学的整体视阈被引量:2
2013年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艺美学领域也影响巨大。朱熹的美学思想以"道"为根本,反对"文"的独立地位,不过他并未彻底否定文辞的形式美,而是在坚持道德美的前提下,对诗的赋比兴创作方法和审美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体现了比较圆通全面的美学视阈。
祁志祥
关键词:美学
《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美学之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周易》的美学思想要言不烦,集中体现在《易传》中。《易传》提出"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的审美表达方法、"参伍错综"的文饰美规律、极饰返素的形式美理想、"美在其中"的心灵美追求、"刚健美利"的人生态度、"生生为美"的乐生传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变异,星星点点,琳琅满目。由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这些思想对后世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祁志祥
关键词:周易立象尽意
从“现量”美到“情景”论——王夫之美学—文论思想的生成理路
2016年
王夫之既是儒学大师、佛教思想家,又是诗人、诗歌理论家。本文从王氏所服膺的佛教法相宗的"现量美"出发,兼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世界观,挖掘了王夫之诗歌"情景相生"学说的生成理路,试图为全面理解王夫之文艺美学思想系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现量"是直观、感性、现实的知识,它"显现真实",包含"佛性",因而具备了美的光彩。"现量"有"现在"、"现成"、"显现真实"三层含义,在此启发下,王夫之对诗歌审美认识的当下性、直觉性和特殊理性作了深入发掘。以"现量"美论诗,于是感性经验中的两大元素"景"与"情"备受崇尚,审美认识则诞生于景生情、情生景的双向交流之中。在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环节上,这种情景互生的双向交流则表现为客观理解与主观创造的辩证统一。
祁志祥
关键词:王夫之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真幻关系论被引量:1
2012年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时期,众多杰出的小说评点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小说文本,将真幻相即的深刻剖析渗透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环节的分析中去,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分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祁志祥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小说
明清小说评点的艺术真实论被引量:4
2012年
明代李贽和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深入到现实主义小说在奇特的虚构中"像情像事"、"逼真传神"的特点,真幻相即的艺术真实问题最早被提出来。谢肇淛、袁于令和李日华通过对《西游记》、《广谐史》的分析,指出即便展示奇异想象的魔幻小说也是虚实相生、包含着生活真理的。冯梦龙、凌濛初通过《三言》、《二拍》的编撰,揭示反映市井生活的世情小说更是"事赝而理亦真"、"实与赝各参半"。清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将艺术真实论深入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认为创作发生是"因文生事",艺术构思是"凭空造谎",人物塑造是根据"情理"为角色"摹神";情节设计是"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中"、"事之所无,理之必有",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讨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祁志祥
明代的戏曲美学论争
2017年
明代中后期,戏曲批评出现了本色论、情趣论、折中论的相互论争。本色论主张戏曲创作要符合表演的"本色"要求,在曲词上"明白而不难知",可入乐合律。情趣论崇尚戏文的"意趣神色",为了案头可观,"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它们各执一词,互有得失。折中派兼取两派的长处,批评两派的不足,主张戏曲创作"雅俗并陈、意调双美",既"可演之台上,亦可置之案头",将明代戏曲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祁志祥
关键词:戏曲艺术
明代的《水浒传》评点——以李贽、叶昼为个案被引量:2
2016年
《水浒传》在元末明初问世后,引发了明代小说评论的一个热潮,其中尤以李贽的评点影响最大,叶昼托名李贽的评点成就最高。李贽给《水浒传》披上"忠义"的外衣,对《水浒传》批判黑暗现实的"泄愤"精神大加肯定,并对《水浒传》在"像情像事"的情节描写中创造动人"趣味"的写实主义艺术特点给予具体分析和高度评价。叶昼沿着李贽开辟的方向,提出《水浒传》的"妙处"都在"人情物理",这个"人情物理"是虚构创造的"逼真",其艺术成就是"传神写照""千古若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为清人金圣叹将《水浒传》评点推向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祁志祥
关键词:叶昼水浒传评点
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
2011年
隋唐宋金元时期,尽管儒家道德美学覆盖了整个诗文美学领域,但仍有一条形式主义倾向的美学线索在延续和发展。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开其端,吕本中的"活法"论继其踵,杨万里的"意味"及"余意"、"余味"说承其绪,姜夔的"法度"论及"余意"、"余味"说封其后。他们以与诗歌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诗歌获取审美意味的形式规律和技巧,为形式诗学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
祁志祥
关键词: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度余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