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91)

作品数:2 被引量:46H指数:2
相关作者:唐丹玲杨晓霞王素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台风
  • 1篇冷涡
  • 1篇南海赤潮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 1篇风冷
  • 1篇赤潮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2篇唐丹玲
  • 1篇王素芬
  • 1篇杨晓霞

传媒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台风引起南海海表面降温的位置变化特征被引量:30
2010年
台风过后通常会在上层海洋引起冷迹,即路径附近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降低。本文利用多种卫星数据分析了12年(1998—2009)内经过中国南海的92个台风所引起的海表降温位置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逐日微波遥感SST数据发现,64个台风(69.6%)引起了明显降温(降温≥2℃)。其中,43个台风(46.7%)引起的最大降温位于台风路径右侧;13个台风(14.1%)引起的降温出现在路径附近;同时还有8个台风(8.7%)引起的最大降温明显位于路径左侧。台风引起的最大降温出现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路径左右两侧100km范围内。统计分析表明台风之前存在于上层海洋环境的冷涡,特别是强冷涡,在台风引起的海表面降温和位置分布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杨晓霞唐丹玲
关键词:海表温度冷涡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王素芬唐丹玲
关键词:赤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