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4438)

作品数:17 被引量:46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明郭颖李留洋刘永光李民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肾移植
  • 9篇排斥
  • 8篇群体反应性
  • 8篇群体反应性抗...
  • 7篇移植肾
  • 6篇排斥反应
  • 5篇慢性排斥
  • 4篇肾病
  • 4篇慢性排斥反应
  • 4篇慢性移植肾
  • 4篇慢性移植肾肾...
  • 3篇移植物
  • 3篇移植物排斥
  • 3篇抗HLA抗体
  • 2篇单抗
  • 2篇移植后
  • 2篇移植肾慢性排...
  • 2篇移植肾组织
  • 2篇移植受者
  • 2篇移植术

机构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赵明
  • 15篇郭颖
  • 12篇李留洋
  • 11篇刘永光
  • 8篇钱俊
  • 8篇李民
  • 8篇陈剑荣
  • 5篇范礼佩
  • 4篇岳良升
  • 4篇陈桦
  • 4篇张敏
  • 3篇蔡瑞明
  • 3篇刘天来
  • 2篇赵色玲
  • 2篇孙尔维
  • 1篇郭琳琅
  • 1篇胡建敏
  • 1篇王海琴
  • 1篇刘真喜
  • 1篇吴家清

传媒

  • 4篇器官移植
  • 3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2012年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中国尚缺乏此类研究及报道。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肾移植后病理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患者18例分为2组,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组8例采用单剂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10例不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结果与结论:用药后6,12个月,药物组肌酐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用药后随访6-12个月,药物组1例患者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随访期间无威胁生命的感染发生,人/肾存活率为100%。结果证实,利妥昔单抗在治疗肾移植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安全有效。
刘天来刘永光李民郭颖李留洋赵明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器官移植移植并发症
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中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由于群体反应性抗体是引起体液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抗体,目前国外研究的最多,国内较少见有关群体反应性抗体和C4d在慢性体液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报道,目的:通过检测移植肾组织C4d表达及群体反应性抗体分布,观察体液免疫在肾移植后慢性排斥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6-01/2007-1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对象:选择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确诊(依照Banff97标准)为慢性排斥的患者36例作为慢性排斥组,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43.17±12.18)岁。随机抽取移植肾功能正常门诊随访的106例受者作为对照组,男51例,女55例,平均年龄(43.33±9.50)岁。两组患者肾移植均在1年以上。方法:慢性排斥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移植后血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分析慢性排斥组内C4d的表达及其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分布的关系、群体反应性抗体在慢性排斥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①36例慢性排斥患者中,19例C4d在移植肾管周毛细血管沉积,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特征性病理形态显著相关(P<0.01);C4d阳性患者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4d阴性患者(P=0.001)。②慢性排斥组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39)。结论:肾移植后慢性排斥中半数以上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后血群体反应性抗体和移植肾组织C4d检测可及早明确慢性体液免疫损害的存在。
吴家清赵明李留洋张敏蔡瑞明
关键词:慢性排斥体液免疫群体反应性抗体
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联合麦考酚吗乙酯替代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方案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以环孢素(cyclosporine,CsA)为基础免疫抑制剂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患者转换为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联合麦考酚吗乙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CsA为基础免疫抑制方案的CAN患者76例,转换为FK506+MMF,随访6个月,根据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伴有慢性排斥反应组(CR组,41例)和不伴有慢性排斥反应组(non-CR组,3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CR组好转27例(66%),稳定9例(22%),无效5例(12%);non-CR组好转11例(31%),稳定15例(43%),无效9例(26%),CR组疗效优于non-CR组(P<0.05)。CR组和non-CR组转换后,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所降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病例数有所减少,而且未出现继发性高血糖、严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 CAN患者使用FK506+MMF替代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刘永光郭颖李留洋陈桦胡建敏范礼佩岳良升李民赵明
关键词:慢性移植肾肾病慢性排斥反应他克莫司麦考酚吗乙酯环孢素
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选择与评估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选择评估与剔除标准。方法对55例亲属肾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5例拟供体接受评估,最终行31例肾移植,24例供体被排除,供体的总剔除率为43.6%。供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不合格是最重要的剔除原因(7/24);其次是肾脏疾病(5/24)及社会心理因素影响(5/24),其他排除原因包括供受者HLA配型不理想2例,供者HBV阳性3例,其他疾病2例。结论只有对供者进行仔细的选择与评估,严格剔除标准,才能保证活体肾移植的安全成功开展。
赵色玲李民陈桦郭颖刘永光范礼佩岳良升赵明
关键词:肾移植活体供者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可能机制,及其在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AHR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29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监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检查移植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CAd的沉积、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AHR诊断标准参照Banff2005标准,并结合受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296例受者中,术后共有25例发生了AHR,发生率为8.4%(25/296)。术前PRA阳性者和阴性者术后AHR的发生率分别为23.1%(6/26)和7.0%(1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AHR和未发生AHR受者的DSA阳性率分别为88.0%(22/25)和0.4%(1/271),出现CA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80.0%(20/25)和6.7%(4/60),两者间DSA阳性率和C4d沉积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或)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19例AHR被逆转,其余6例因治疗无效,发生移植肾破裂,导致移植肾被切除。结论PRA和DSA在。肾移植术后AH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术后应立即开始监测PRA和DSA,以达到预防、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AHR的目的,进而改善移植肾的存活。
李留洋陈剑荣钱俊李民郭颖刘永光赵明
关键词:肾移植移植物排斥抗体免疫学
肾移植受者HLA体液免疫致敏状态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为探讨肾移植受者同种异体HLA抗原致敏后体液免疫状态与术后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应用One Lambda混合抗原板(LATM)通过ELISA筛查受者术前血清中的HLA-IgG抗体,对阳性血清进一步用抗原板(LAT1240和LAT1HDS)检测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进行HLA基因分型。在1 297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165例,其中I类抗体阳性126例,II类抗体阳性90例,51例同时存在I类和II类HLA-IgG抗体,抗体阳性率>50%的高致敏受者94例。所有受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抗体阳性组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与阴性组受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抗体阳性组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受者(P<0.001)。抗体阳性组受者的1年、3年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88%和80%;与抗体阴性组受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女性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受者(P<0.001);再次移植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移植受者(P<0.001)。抗体阳性组受者的供受者配型明显优于抗体阴性组受者。HLA-IgG抗体是反映受者体液免疫致敏状态的敏感指标,供受者间良好的HLA配型能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改善移植物存活。
刘占国李留洋陈剑荣钱俊孙尔维
关键词:组织配型体液免疫群体反应性抗体肾移植
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术。术后予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术后5 d患者出现突发尿少,移植肾区胀痛,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分子升高至14.29%,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血清肌酐(Scr)升高达606μmol/L,予血浆置换1次(血浆2 000 ml),置换后给予单剂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治疗18 d后复查PRA及DSA阴性,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随访至2011年6月,查PRA及DSA一直维持阴性,肾功能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有一定疗效。
刘天来刘永光赵明郭颖
关键词:排斥反应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群体反应性抗体
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reactive antibody,PRA)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CAN患者(CAN组)和106例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对照组)术前PRA、术后PRA及其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1)CAN组术后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8.3%vs20.8%,P<0.05),术前PRA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1.7%vs16.3%,P<0.05);两组术前PRA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2)CAN组术后抗HLAⅠ类抗体阳性2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16例,抗HLAⅠ、Ⅱ类抗体均阳性3例,对照组术后抗HLAⅠ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8例,抗HLAI、Ⅱ类抗体均阳性6例。CAN组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vs36%,P<0.05)。结论:术后PRA与CAN的发生有关,抗HLAⅡ类抗体介导的慢性体液性排斥在CA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术后PRA变化,对寻找及区别引发CAN的主要病因,选择最佳的防治方案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张敏李留洋郭颖陈剑荣钱俊赵明
关键词:肾移植移植物排斥抗体生成
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死亡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2例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08年至2010年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率0.2%(2/500)。2例患者中1例术前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史,另1例无乙肝病史但术前未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查。2例术前均未接受抗HBV治疗。分别于术后4、9个月发病,查HBV标记物阳性和HBVDNA水平明显升高,确诊为急性重型肝炎。2例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护肝治疗,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其中1例加用血液灌流治疗。2例病情进展迅速,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肾移植术后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率较低,但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疗效不佳、预后较差。该病以预防为主,确诊乙肝的患者术前、术后应口服敏感抗病毒药物,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肝功能、HBV标记物、HBVDNA定量,HBV标记物阴性者术前应接种乙肝疫苗,待抗体达到一定滴度后再行移植手术。
刘天来刘永光赵明郭颖
关键词:肾移植重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监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17例肾移植受者进行手术前、后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强度动态监测,对PRA阳性受体进一步行抗HLA抗体分型并进行随访,观察PRA水平对移植物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517例中,术前PRA阴性者1336例,阳性者181例。术前PRA阳性受者和阴性受者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34.8%、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PRA阳性受者的移植肾1、3、5、8年存活率分别为94%、85%、73%和63%,术前PRA阴性受者相应为96%、87%、72%和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及移植6个月后PRA均为阴性的265例受者中,血清肌酐水平异常者仅占19.6%,而术后PRA转为阳性的57例受者中,血清肌酐异常者高达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前PRA阳性的53例受者中,有24例移植后PRA转为阴性,术后血清肌酐全部正常。结论术前筛查PRA可科学评估肾移植患者的体液致敏状态,为致敏患者选配合适供者;术后监测PRA可及时了解移植肾的免疫状态,有利于防治排斥反应。
赵明李留洋郭颖李民岳良升范礼佩陈剑荣钱俊陈桦刘永光张俊
关键词:肾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群体反应性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