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47)

作品数:19 被引量:161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锐锋赵海莉赵敏张丽华金建玲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黑河中游
  • 6篇湿地
  • 5篇植物
  • 4篇群落
  • 4篇荒漠
  • 4篇荒漠草原
  • 4篇干旱
  • 4篇草原
  • 3篇降水
  • 3篇降水变化
  • 3篇干旱区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植被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土壤呼吸
  • 1篇地景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典型植物

机构

  • 16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6篇赵锐锋
  • 4篇赵海莉
  • 4篇赵敏
  • 1篇姜朋辉
  • 1篇李洁
  • 1篇金建玲
  • 1篇张丽华
  • 1篇梁丹
  • 1篇苏丽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Journa...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环境保护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2年西北干旱区极端温度事件季节性时空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利用西北干旱区83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逐日最低(高)气温资料,对其极端温度事件季节性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期更好地为其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日极端低(高)温均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81年后升幅明显增加,冬秋季升温最显著;日极端低(高)温极低(高)值有增多趋势,其中暖昼(夜)日数有增加趋势,夜(昼)指数变化最快的季节为夏秋季;1979—1986年,上述指数变化趋势发生突变(冬季先开始);除夏季日极端低温极低值外,其他指数在2013—2020年季节变化与1961—2012年的增减趋势一致;(2)空间分布上,暖昼(夜)日数最大值、冷昼(夜)日数最小值均在北疆分区,而内蒙—宁夏分区的增减速率变化最快;2013—2020年,新疆全境春季冷昼、冷夜日数急剧减少,内蒙—宁夏分区、南疆分区夏季日最低(高)气温极值急剧降低(上升)。
赵锐锋苏丽祝稳
关键词:极端气温突变西北干旱区
月尺度视角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1
2021年
降水是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生长季降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生长,改变物种间关系,进而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以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为对象,开展了3年的生长季降雨控制试验(-40%,-20%,CK,+20%和+40%),通过月尺度视角来探究降水变化对植物群落密度、高度、盖度、功能型组成、优势物种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增水处理,极端减水处理(-40%)对半干旱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密度、高度和盖度的影响显著(P<0.05),且降水处理的效应在植物生长季中后期(7月、8月和9月)明显强于前期(5月和6月),7月和8月的降水对半干旱区荒漠草原植被的生长最为关键;极端减水处理导致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群落中短花针矛重要值增加,而灌木亚菊重要值降低,极端减水处理导致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增加;3年极端减水处理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有降低趋势,不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发展;连续的极端增水处理(+40%)导致物种丰富度高于其他处理,并与减水处理组形成显著差异(P<0.05)。基于未来降水格局变化不断加剧的背景,在生长季内不同时期对荒漠草原进行更实时的管理控制,对于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植被保护和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亚飞张丽华赵锐锋谢忠奎王军锋蒿廉伊高江平王梦梦高晗
关键词:植物功能型半干旱区
基于盐分梯度的黑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0
2019年
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数据和不同盐分梯度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重点分析不同盐分梯度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湿地植物组成比较丰富,共出现植物30科71属102种;随土壤盐分梯度增加,植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均减小,说明研究区植物多样性随盐分增加而减少;不同盐分梯度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存在差异,低盐梯度是pH、速效钾和全氮,中盐梯度是pH、速效磷和速效钾,高盐梯度是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和速效氮。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不同盐分梯度下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黑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有效管理和维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敏赵锐锋张丽华赵海莉周远刚
关键词:湿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因子黑河中游
黑河中游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被引量:14
2019年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对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为阐明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黑河中游地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自然恢复方式、恢复利用方式和恢复保护方式下植物多样性、植物生长状态、土壤pH、盐分、容重、水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方式下,湿地各层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氮、物种多样性值最高,反映出自然恢复方式可能成为干旱区土壤磷固存的有效手段,适当干扰可能成为干旱区提高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恢复保护方式下,湿地植物多度最高165.67±25,表明恢复保护方式有助于植被的生长繁殖;恢复利用方式下,湿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植被盖度值最高,土壤盐分含量、土壤pH值最低,湿地物种多样性较高。表明恢复利用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湿地土壤盐分,提高土壤碳、氮含量的潜力,适当人为管理可能成为干旱区湿地恢复过程中提高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有效管理方法。该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湿地恢复、保护与重建的效应评估和恢复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周远刚赵锐锋赵海莉赵海莉赵敏邹建荣
关键词:湿地土壤植被黑河中游
降雨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1
2021年
研究降雨格局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关键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间的关系,对于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3 a野外降雨控制试验(减少40%降雨、减少20%降雨、自然降雨、增加20%降雨和增加40%降雨),探讨干湿年份下降雨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降雨变化下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键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年份与偏干年份(2013年与2015年),Patrick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以减雨20%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和增雨40%处理,在偏湿年份(2014年),Patrick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降雨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正常年份与偏干年份,随降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降低趋势,其中,C∶N显著降低;在偏湿年份,随降雨量增加土壤SOC、TN、C∶P和N∶P呈上升趋势.在正常年份,降雨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导致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群落影响有限,SOC、TN、N∶P、C∶N和微生物量氮(MBN)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在偏湿年份,年降雨量丰富,降雨量增加导致土壤养分上升,水分不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共同调节和控制着植物群落多样性;在偏干年份,降雨处理对土壤含水影响显著,且降雨量增加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较多,因此,土壤含水量成为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知,在不同干湿年份,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降雨变化的响应不同;土壤C∶N∶P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旨在为未来降雨变化下荒漠草原的保
高江平赵锐锋张丽华王军锋谢忠奎
关键词: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
Effects of deficit irrigation on daily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runk sap flow and its growth in Calligonum arborescens被引量:7
2013年
Water deficit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ffects whole-plant sap flow and leaf-level water relat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clarify how sap flow of Calligonum arborescens responds to different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and to understand its acclimation mechanism to drought environment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C. arborescen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eficit irrigation on the daily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runk sap flow in the shelterbelt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Xinjiang, China. Three dif- ferent water regimes (2,380, 1,960 and 1,225 m3/hm2) were appli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lant growth. From 1 May to 30 October 2007, a heat-balance stem flow gauge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sap flow dynamics of C. arborescens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Atmospheric evaporation demand and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for differentially irri- gated C. arborescens were also monito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ap flow exhibited a clear diurnal pattern re- gardless of treatments; the diurnal patterns of sap flow and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were very similar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and growing seasons, while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of this correlation confirmed an in- creasing water regime. The sap flow decreased under reduced water regimes and there was nocturnal sap flow regardless of water regimes, which was mainly contributed to nocturnal transpiration and water recharge. The sap flow peaked before midnight and dropped afterwards with obviously higher values in summ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C. arborescens during the day can be supplemented through the sap flow at night, whic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rrigation amount. Net radiation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rrelated factor that influenced sap flow velocity and transpirat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R2〉0.719).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ly practiced water regime, the growth of C. arborescens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in the stress deficit
LiShan SHANYi LIRuiFeng ZHAOXiMing ZHANG
黑河中游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1
2013年
运用植物学及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黑河中游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态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湿地共有84种植物,隶属于32科70属,其中,菊科、禾本科的种类最多,占所有植物种类的29.8%;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温带分布型是主要组成部分;黑河中游湿地草本植物占数量优势,以多年生为主。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42个湿地样方划分为10个群落,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m)介于0.344~1.202,Simpson多样性指数(D)介于0~0.840,Shannon多样性指数(H)介于0~1.999,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712~1.0,表明了黑河中游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
赵海莉赵锐锋张丽华姜朋辉金建玲
关键词:湿地植物区系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黑河中游
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变化遥感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和积雪普遍退缩,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博格达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尤为突出。以博格达峰地区为例,利用1990-2016年Landsat 5与Landsat 8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归一化冰雪指数(NDSII)、归一化主成分雪指数(NDPCSI)和缨帽转换湿度指数(WET)在博格达峰地区监测冰川和积雪的能力,同时结合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数据和研究区地形数据,探讨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与区域地形、气候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WET相对于NDSII、NDSI和NDPCSI精度值更高,可以替代NDSI、NDSII监测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2)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和积雪面积呈持续退缩的趋势。1990-2016年,冰川和积雪面积减少率约20.07%,且年退缩率不断增加。(3)高程、坡度和坡向对冰川和积雪面积变化的影响较显著,山地阴影对其影响较弱,气温的升高是冰雪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周远刚赵锐锋张丽华赵敏
关键词:LANDSAT
干旱内陆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对湿地损失的影响——以黑河中游为例
2022年
【目的】阐明不同时期黑河中游地区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状况及变化趋势,探究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1975年、1992年和2001年的TM与2016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时空变化,运用相关分析揭示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1975~2016年期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只占总面积的2.5%~3.0%,湿地面积净损失6213 hm^(2),湿地的景观格局朝着破碎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破碎化过程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的减少从而造成湿地损失。【结论】湿地破碎后的景观格局会降低下一个时期湿地发生损失的机率,探索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湿地损失间的关系能够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更好的防止和降低湿地损失。
贾志斌赵锐锋韦江伟
关键词:景观破碎化景观格局指数湿地保护黑河中游
黄河上游地区(陕甘宁青)“三生空间”功能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状态、趋势以及耦合协调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98—2017年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均显著上升,其中生产、生活功能的增长速率略高于生态功能;其相互作用随着时间从极低水平缓慢发展,先后经历了低水平和中等水平,最终发展到高等水平;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波浪式发展,其中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距离高度协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黄河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应根据三生功能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解决生产、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李玲慧赵锐锋明思雨韩梓佚贾志斌
关键词:指标体系黄河上游地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