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20024)

作品数:8 被引量:91H指数:6
相关作者:林滨李辉李萍童建军罗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主义
  • 5篇马克思主义
  • 3篇当代中国马克...
  • 3篇意识形态
  • 3篇中国马克思主...
  • 2篇大众化
  • 2篇当代中国马克...
  • 2篇中国马克思主...
  • 2篇文化
  • 2篇马克思主义大...
  • 2篇媒介
  • 2篇教育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新左派
  • 1篇学养
  • 1篇以理服人
  • 1篇知识分子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东水利电力...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林滨
  • 2篇李萍
  • 2篇李辉
  • 1篇童建军
  • 1篇罗嗣亮
  • 1篇邵小文
  • 1篇罗佳
  • 1篇朱飞

传媒

  • 2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当代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文化化”被引量:7
2011年
意识形态"文化化"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诉求选择,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核心是达成对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意识形态在当代发展的文化路径为:意识形态要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意识形态通过制度文化的构建加以强化;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环境的营建加以熏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加以影响。
林滨
关键词:意识形态媒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诠释与审视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几种概念诠释:基本诠释,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包括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诠释维度。其次,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理论过程、理论功能的角度概述其三个特点:强烈的阶级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主导性。最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诠释特点的契合进行了历史与理论的分析。
李萍朱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文化审视
“新左派”知识分子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2年
在社会民生问题上,"新左派"知识分子强调以社会公正公平为首要价值诉求,注重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出发,强调国家(政府)的角色与作用,坚持保障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利益的立场与关怀,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思路。尽管"新左派"知识分子的思考仍欠成熟,但为今天认识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拓展了思考空间,其强调立足本土、洋为中用的学术本土化意识和研究取向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邵小文罗嗣亮
关键词:新左派民生知识分子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维度被引量:14
2011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和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而展开实践、成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有多重维度,其中最深层的维度应该是文化的维度。在当代中国,这种文化维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化品质;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向当代相关文化形态转化、获得大众文化认同和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文化基础。
李辉罗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维度
大众传媒·意识形态·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媒介批判理论的当代解读被引量:9
2011年
在以立体网络、数码复制和零距离传播为特征的电子媒介时代,传播模式广泛而深入地改变、整合着人类活动与其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在深层次上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幻想、价值观以及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方式。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了消费社会语境下大众传媒所承载的构建意识形态景观的功能,其隐性地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一种普适化的价值观,植入了人们对于日常世界的生存体验,从而界定、支配着新的文化领导权。就此而言,如何在瓦解意识形态景观的同时建构新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突破口。
林滨户晓坤
关键词:大众传媒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
意识形态在价值教育中的合理定位被引量:9
2011年
马克思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价值教育,传递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在价值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却存在着定位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在相当长的时期"泛意识形态化"现象凸显,二是当下出现的价值教育"去意识形态"的倾向。本文针对"泛意识形态"和"去意识形态"这两种极端倾向,分别从价值主体、价值介质与价值达成与三个方面对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两者关系进行学理厘析,明辨二者之同异,以克服偏激之弊,达成对意识形态在价值教育中的合理定位。
林滨
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教育
论“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的辩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转换的新视角被引量:27
2011年
"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经典命题,"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论断是其认识论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要求与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矛盾、社会共同价值与个体取向个性化的矛盾、执政党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意识形态传播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的矛盾等,对"以理服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学养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在高校实践的新思维,是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互动的要求,其基本路径设想是以学养智、以学养德、以学养心。
李辉
关键词:以理服人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被引量:21
2012年
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群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返本归真,主要包括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马克思主义教育能否回归、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力、生命力的关键。
李萍童建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文关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