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508)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张衡全为民吴祖立王云龙陈渊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群落
  • 7篇长江口
  • 4篇底栖动物
  • 4篇牡蛎礁
  • 3篇鱼类
  • 2篇大型底栖无脊...
  • 2篇底栖无脊椎动...
  • 2篇盐沼
  • 2篇盐沼植被
  • 2篇鱼类群落
  • 2篇月变化
  • 2篇植被
  • 2篇生境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物种
  • 2篇物种组成
  • 2篇芦苇
  • 2篇类群
  • 2篇海三棱藨草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机构

  • 10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闽江学院
  • 1篇江苏省海洋渔...
  • 1篇上海市城市化...

作者

  • 7篇张衡
  • 5篇全为民
  • 4篇吴祖立
  • 3篇王云龙
  • 3篇陈渊戈
  • 3篇康伟
  • 2篇张胜茂
  • 2篇唐峰华
  • 2篇杨胜龙
  • 2篇靳少非
  • 2篇阮超
  • 1篇孟海星
  • 1篇周为峰
  • 1篇戴阳
  • 1篇马春艳
  • 1篇崔雪森
  • 1篇梁晓莉
  • 1篇朱小静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海洋渔业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Zoolog...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东滩湿地东北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丰度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2013年3—11月对长江口东滩潮间带湿地鱼类群落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和丰度的季节变化。研究共采集到鱼类39种,隶属20科。结果表明,种类最多的科是虾虎鱼科(12种),其次是鲲科(4种),再次是石首鱼科(3种),而鲻科、海鳗科、舌鳎科等各有2种。从鱼类丰度水平来看,夏季最高,达97.05ind·(net·tide)-1;春季次之,为32.80ind·(net·tide)-1;而秋季最低,为14.00ind·(net·tide)-1。总体来说,石首鱼科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虾虎鱼科的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laceped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vagina)、舌鳎科的窄体舌鳎(CynoglOSSILSgracilis)和焦氏舌鳎(Cynoglossusjoyneri)等鱼类为优势种,而龙头鱼(Harpodonnehereus)、短鳍虫鳗(Muraenichthyshattae)、鲫(Carassiusauratuz)等16种为偶见种。约67%的鱼类种类均为幼体,仅偶见中颌棱鲲(Thr~samystax)、光泽黄颡鱼(Peheobagrusnitid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中华刺鳅(Mastacembelussinensis)等4种鱼类均为成体。从生态类群来看,约38.5%鱼种为河口咸淡水鱼类,约25.6%为海洋鱼类,约23.1%为河口过渡种,仅12.8%为淡水鱼类。春、夏、秋季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逐渐增加趋势,而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均很低,为0.41—0.67;春、秋季Shannon—weaver指数(H’)相差不大,分别为1.3和1.2,而夏季H’值最高,为2.2。根据等级聚类分析,鱼类群落在36%的Bray—Curtis相似性水平上将春季和夏季的样方聚为一组(A组),秋季的样方聚为一组(B组)。SIMPER过程分析结果表明,A、B组间种类组成的平均相异性为83.89%,34种(包括鉴定到科、属的种类)鱼类对平均相异性的累积贡献率〉90%,主要贡献率来自孔虾虎鱼、大黄鱼、艘(Lizahaematochei
张衡杨胜龙张胜茂康伟吴祖立全为民阮超
关键词: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组成
Habitat values for artificial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reefs compared with natural shallow-water habitats in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被引量:5
2013年
studies have compared oyster reefs with adjacent natural shallow-water habitats.Here the resident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an artificial oyster(Crassostrea ariakensis) reef and in adjacent natural estuarine shallow-water habitats(salt marsh,intertidal mudflat,and subtidal soft bottom)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estuary were described.The mean total densities and biomass,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Pielou's evenness and Shannon-Weaver biodiversity indices of the resident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habitats.Significantly higher densities and biomas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occurred in the oyster reef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habitats.Ordination plots showed a clear separation in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among the four habitat typ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rtificial oyster reef supported distinct and unique benthic communities,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lex estuarine habitat by supplying prey resources and contributing to biodiversity.In addit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yster reef had been restored successfully.
全为民郑麟李备军安传光
关键词: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恢复工程的生态评估被引量:13
2017年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是我国目前现存的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活体牡蛎礁,但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及泥沙淤积等原因,该自然牡蛎礁面积不断缩小,影响着该牡蛎礁的生态功能与保护管理。于2013—2014年开展了首期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恢复工程,基于生态监测结果评估该牡蛎礁恢复工程的生态效果。多层礁体上活体牡蛎丰度显著高于单层礁体(P<0.05);随着礁体的发育,恢复礁体上牡蛎丰度显著下降(P<0.05)。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在两个生活周期内(2013-09—2013-11,2014-03—2014-05)牡蛎均呈现快递的生长(Q=10.519,Q=6.527,P<0.05),而在越冬期内(2013-11—2014-03)牡蛎几乎停止了生长(Q=0.35,P>0.05)。随着礁体的发育,恢复牡蛎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度并没有增加,但其平均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均呈现显著性的增长(P<0.05);礁体构建后1a时恢复牡蛎礁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总密度和生物量均接近于自然牡蛎礁(P>0.05),但显著高于未恢复区(P<0.05);恢复牡蛎礁与自然牡蛎礁具有显著不同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ANOSIM,P=0.001)。研究结果表明该牡蛎礁恢复工程取得初步成功。
全为民冯美周振兴吴祖立唐峰华王云龙包小松沈辉成伟
关键词:生境生物礁底栖动物群落
长江口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被样地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被引量:4
2018年
根据2015年5-12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浮游植物监测数据,分析了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编号:H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早期(编号:HZ)和互花米草入侵后期阶段(编号:HH)、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编号:LW)]等4种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或属),隶属4个门。硅藻门种类最多,有48种(或属),占总种类数的73.8%;其次为蓝藻门种类,有10种(或属);绿藻门有6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76)、洛氏菱形藻(Nitzschia lorenziana)(Y=0.03)和近缘斜纹藻(Pleurosigma affine)(Y=0.02)等3种。5-8月盐沼植被区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相对较高,而9-12月(秋季至冬初)种类数明显下降。各个植被样地中硅藻的月平均丰度均明显高于其它藻类,而甲藻丰度最低。HS和HZ植被样地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数和丰度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HH和LW样地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同样无显著性差异;前2种生境浮游植物的月平均丰度是后2种生境的3.8倍,这主要是由于硅藻的丰度差异较大造成的。从物种丰富度指数(D)来看,两两生境间物种丰富度指数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Shannon指数(H')变化趋势类似于均匀度指数(J),5-8月和12月H'值相对较高。从群落聚类和排序结果来看,在空间上4种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难以区分开;而在时间上大致分为2组[即5-8月(春初至夏末)与9-12月(秋季至冬初)]。总体来说,不同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月份差异较大,同一高程植被样地浮游植物群落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邻近水体有着较大的不同,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
张衡叶锦玉张瑛瑛康伟彭建新张建明
关键词:长江口海三棱藨草浮游植物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叶锦玉张衡张瑛瑛靳少非
关键词:长江口月变化饵料组成
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生境下的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月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根据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湿地东北水域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境下采集的鱼类样本数据,分析了该两种盐沼植被生境下鱼的种类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共采集到鱼类15种(类),隶属5科;其中,芦苇生境发现8种(类)鱼类,海三棱藨草生境发现11种(类)。虎鱼科鱼类最多,占种(类)数的73%;鲤科、胎鳉科、鲻科和鮨科各仅发现1种。本次调查未采集到鱼卵,仔鱼数量比例占35.1%,稚鱼比例为56.4%,幼鱼比例为6.4%,成鱼比例仅为2.1%。芦苇生境中,仔鱼和稚鱼占总尾数比例为38.1%和33.3%,幼鱼比例也较高,为19.0%;海三棱藨草生境中,仔鱼和稚鱼比例分别为32.9%和65.7%,但幼鱼比例较芦苇生境下降较多,仅为1.4%。总体来说,密度较高的鱼种有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虎鱼科1种(Gobiidae sp1.)、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吻虎鱼属1种(Rhinogobius sp.)、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等,密度较低的鱼种有鮻(Liza haematocheila)、纹缟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刺虎鱼属1种(Acanthogobius sp.)和飘鱼属1种(Pseudolaubuca sp.)。从体长来看,所有鱼类的标准体长均小于35 mm,表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生境是鱼类特别是虎鱼类早期发育生活史的重要栖息场所之一。从密度来看,芦苇生境内鱼类的密度仅是海三棱藨草的25%,其中6~7月前者的鱼类密度比后者低92%,因芦苇生境的水深很浅造成鱼类难以进入芦苇水域。海三棱藨草因高程较芦苇低约0.9 m,同时更靠近光滩,更有利于潮下带鱼类进入植被区栖息,本研究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对鱼类的生境价值较芦苇而言更为重要。
张衡陈渊戈叶锦玉靳少非张胜茂康伟阮超吴祖立
关键词:长江口芦苇海三棱藨草鱼类
长江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布与变化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2005年4和11月、2006年4和9月在长江河口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种类和数量调查,并结合1990年9月和1991年3月的历史数据,对该水域的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季节变化作了研究,其结果共发现鱼卵、仔稚鱼36种(类),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秋季航次鱼卵、仔稚鱼的平均种类数和丰度均高于春季。河口咸淡水区鱼卵总数显著高于淡水区,而仔稚鱼总数略低于淡水区。与1990—1991年数据相比,2005—2006年春、秋季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均有所增加。1990、2006年秋季(9月)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特别是翘嘴红鲌和太湖新银鱼丰度差异较大。这些都说明近20年来,长江河口水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张衡杨胜龙孟海星
关键词:鱼卵仔稚鱼年际变化
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被引量:8
2014年
根据2006~2007年对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鱼类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42种,隶属21科.生态类群以海洋鱼类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河口定居种(10种),而淡水鱼类、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海产卵洄游鱼类种类数很低.S1站点和S2站点类似,均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ectene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优势种.两站点鱼类群落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而时间上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和初春的样品聚为一组(Ⅰ组),夏、秋季的样品聚为一组(Ⅱ组).通过SIMPER分析可知,两组间的平均相异性较高,达73.03,共有1 7种鱼类对组间的贡献超过90%,如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棘头梅童鱼、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刀鲚、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龙头鱼等.
张衡全为民陈渊戈崔雪森
关键词: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组成
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月动态被引量:10
2017年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分析了该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月变化.结果表明:芦苇株高和盖度均在3—8月逐渐增大,9月后逐渐降低;芦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0种(包括2种鉴定到属,2种鉴定到科).其中,腹足纲种类最多,有11种(包括1种鉴定到属);软甲纲有5种;昆虫纲和多毛纲均只有2种.以緋拟沼螺、堇拟沼螺和尖锥似蟹守螺等为主要优势种.从生活型来看,底上附着型种类数最多(11种),其次为穴居型(5种)和底内型(4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或月变化,夏季(8月)出现全年最高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指数(H)月份间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除11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42%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3个群聚.从非度量多维标序(nMDS)排序图可知,5月、10—11月与其他月份差异较大.水温、芦苇地下生物量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于底栖动物密度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芦苇生境价值急需重视.
张衡叶锦玉梁晓莉朱小静靳少非陈渊戈张佳蕊戴阳
关键词:长江口芦苇底栖动物优势种
象山港熊本牡蛎设施养殖与邻近自然牡蛎礁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比较象山港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养殖设施(养殖设施,AG)及邻近的自然潮间带牡蛎礁(自然牡蛎礁,NR)中定居性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密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评估了牡蛎养殖设施的相对生境价值。结果表明:养殖设施中鲜活牡蛎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自然牡蛎礁(P<0.001),养殖群体平均壳高(34 mm)显著大于自然野生群体(平均壳高29 mm,P<0.001);在两种生境中共采集到28种定居性大型底栖动物,其中养殖设施中分布有22种,自然潮间带中15种;两种生境类型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密度,P>0.05;生物量,P>0.05),养殖设施中甲壳动物和多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自然牡蛎礁(P<0.05),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却为NR>AG(P<0.05);两种生境类型间物种丰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Pielou均匀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为AG
全为民王云龙
关键词: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