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01052)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1H指数:9
- 相关作者:介冬梅胡克张新荣王东坡刘莉莉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吉林大学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壤碳酸盐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被引量:9
- 2006年
- 对吉林西部盐碱化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酸盐碳稳定同位素作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盐碱地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本区土壤盐碱化的进程。盐碱化土地在0~50cm的深度范围内,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变化规律为:0~30cm深度内,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30~50cm范围内,如果有盐积层或碱积层的存在,则土壤碳酸盐的δ^13C值迅速增加。
- 杨俊鹏胡克刘玉英
- 关键词:盐碱化土壤碳稳定同位素
- 鞍山铁矿露天采坑废弃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鞍山市大孤山露天铁矿山已有80多年的开采历史,矿山开采对周边和采坑的土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关于矿山采坑废弃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其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段阶上废弃地土壤动物的调查研究,查明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演替的基本生态特征,并对比研究了在人工扰动条件下和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丰度的特点,总结了自然恢复条件下土壤动物演替的规律性。
- 刘莉莉胡克文屹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态环境恢复
- 鞍山铁矿露天采坑废弃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选取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台阶废弃地作为研究样地,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2次对样地土壤动物的连续调查显示:大孤山铁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组成以蚁科、鞘翅目等广布种为主,蚁科动物的大量存在,说明铁矿废弃地生态系统自然环境较为干旱。废弃时间长短对生态系统生态成分组成有一定影响,不当的人为扰动和不慎重的人为措施,对生态环境恢复产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 刘莉莉文屹胡克杨有德王逊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态环境恢复
- 粘土混浊水导电率在海陆变迁研究上的应用——以下辽河平原为例被引量:11
- 2006年
- 方晶李应硕介冬梅胡克
- 关键词:下辽河平原海陆变迁导电率微体古生物
-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羊草植硅体形态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14
- 2010年
- 本文对生长在5种不同pH生境里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片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pH生境中的羊草植硅体的特征,揭示羊草的植硅体的环境指示意义,为定量恢复微古环境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松嫩平原5种不同pH生境的羊草叶片中所含的主要的植硅体类型相同,主要类型有硅化的气孔、帽形、尖形、棒形、多边板形和齿形等.但在5种不同pH生境中同种形态的植硅体的百分含量明显不同,随着环境中pH值的增加,弱齿形、尖形以及硅化的气孔的数量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气孔体积有变大的趋势,植硅体总的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不同pH生境羊草植硅体形态特征不同,说明羊草植硅体形态特征受土壤pH值控制.当pH值在10.15~10.18左右时,同种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和大小变化最明显,说明羊草的耐盐碱pH极值可能在10.15~10.18左右.
- 介冬梅刘朝阳石连旋刘红梅葛勇
- 关键词:松嫩平原羊草植硅体环境意义
- 退化羊草草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被引量:15
- 2005年
- 选取吉林省大安市姜家甸草场天然羊草草地、三年生人工碱茅草地和一年生人工碱茅草地为研究样地,于2002与2003年7月份两次对样地进行野外采样。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130只,分别隶属2门5纲10目13类。通过对比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群落间个体密度有一定的差异,鞘翅目在各生境中都有较高个体密度分布,显示其是该草原地带大型土壤动物的特征性类群,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垂直分布表聚程度群落间有较大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存在空间分异。认为水肥干预可以增加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DG多样性指数更适合表达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的差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能够指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
- 刘莉莉胡克介冬梅刘玉英杨俊鹏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态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松嫩平原
- 科尔沁东部沙地土壤可风蚀性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使用筛析法和SA—CP3粒度分析仪对科尔沁东部沙的耕地、沙岗地和裸地7个表土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土粒度组成以细砂和中砂为主(50%-70%),土壤可风蚀性较高;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可风蚀性程度大于沙岗地和裸地;③同一流域不同位置的土壤可风蚀性程度,西辽河东岸大于西岸;④对大气的粉尘贡献率,耕地远大于沙岗地和裸地。
- 马玉凤介冬梅严平王耿锐宋阳
- 关键词:沙地土壤
- 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被引量:15
- 2007年
- 表土沉积物中的植硅体分析是了解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建第四纪古环境的基础。对东北地区跨越3个气候带、6个地区的41处泥炭地表土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出东北泥炭表土中主要发育哑铃型、扇型、鞍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尖型、帽型、齿型、棒型和其它等11种植硅体类型。分析显示,它们的分布与纬度、地形和温热条件具有明显关系,即哑铃型、鞍型、扇型、方型、长方型和梯型植硅体随纬度和海拔较高而含量较小,其余类型反之;较高温度条件对应扇型、哑铃型植硅体含量较高,较高湿度对应扇型植硅体含量较高。
- 张新荣胡克方石王东坡
- 关键词:植硅体
- 东北地区以泥炭为信息载体的全新世气候变迁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07年
- 泥炭作为一种地质信息载体,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泥炭地研究的意义更为显著。笔者针对近年来东北地区泥炭地研究的多种成果,对该区全新世以来泥炭沉积和区域气候变迁历史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①东北地区泥炭有三次沉积高峰,分别始于早全新世、中全新世与晚全新世初期;②该区10000a以来大体上经历了冷湿-温暖适宜-凉湿-温暖偏干-冷干-寒冷略湿-变暖这样一个气候变迁过程。
- 张新荣胡克胡一帆介冬梅王东坡
- 关键词:泥炭全新世
- 吉林西部地区沙尘暴形成的下垫面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文中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度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从下垫面提供粉尘能力和人类活动两个侧面来探讨该区沙尘暴的形成.总结出吉林西部地区很强的地表供沙能力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沙尘暴的发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 王利群
- 关键词:沙尘暴下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