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2013-076)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敏杨文涛杜远生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盆地
  • 2篇秦岭造山带
  • 1篇地震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统
  • 1篇上三叠统
  • 1篇中生代
  • 1篇隆升
  • 1篇隆升作用
  • 1篇济源盆地
  • 1篇古地理
  • 1篇古地理意义
  • 1篇古地震
  • 1篇沉积充填
  • 1篇沉积充填特征
  • 1篇沉积物
  • 1篇充填特征

机构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杨文涛
  • 2篇王敏
  • 1篇杜远生

传媒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生代济源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其对秦岭、太行山隆升作用的响应被引量:25
2014年
中生代是济源盆地形成并发展的重要时期。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造山以及太行山在中侏罗世隆升对济源盆地的沉积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段时间,盆地始终处在一个盆山相互作用的阶段,将盆地与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联系起来,有利于更好的认识这一构造沉积响应过程。本文通过对济源盆地中生代地层、沉积及其充填特征的研究,将盆地中生界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TS1、TS2、TS3、TS4,其中TS1充填了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油房庄组,它是在扬子、秦岭及华北板块汇聚的背景下形成的内陆克拉通型层序。TS2、TS3分别充填了上三叠统椿树腰组、谭庄组和下侏罗统鞍腰组(义马组)、中侏罗统杨树庄组,它们都具有前陆盆地型充填特征,分别响应的是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沿洛南—栾川断裂以及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发生的逆冲推覆作用。TS4充填的是中侏罗统马凹组,受太行山隆升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厚层的磨拉石堆积。在此基础上,可将济源盆地盆山系统演化归为3个阶段:早—中三叠世大陆基底隆升与内陆克拉通型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秦岭造山与前陆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太行山隆升与山间盆地。显然,济源盆地响应了秦岭造山及太行山隆升,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造山表现为两次逆冲推覆作用,而太行山主体隆升应在中侏罗世晚期,标志着华北克拉通破坏进入高峰期。
杨文涛王敏杜远生
关键词:中生代秦岭造山带济源盆地
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古地理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太山庙组中发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同沉积断层、液化均一层与泄水脉、底劈构造、塑性变形层、碎裂岩及大型负载构造。它们集中保存在太山庙组中段深湖环境中,以该层段为界,其下水体渐深,其上水体渐浅。多数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浊流沉积砂体相伴生,也可保存在泥岩层中,其形成可能与浊流沉积过程相关,但古地震活动是主要的触发机制。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包括液化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指示了高强度的古地震活动,记录了秦岭造山带印支期一次强烈的造山活动。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南召盆地的抬升,代表了前陆盆地系统中的楔顶沉积。
杨文涛王敏
关键词:古地震秦岭造山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