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32)

作品数:36 被引量:327H指数:12
相关作者:李理胡秋媛时秀朋钟大赉李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5篇盆地
  • 10篇中生代
  • 10篇晚中生代
  • 9篇断层
  • 9篇渤海湾盆地
  • 8篇新生代
  • 7篇物理模拟
  • 7篇鲁西隆起
  • 5篇晚中生代以来
  • 5篇凹陷
  • 4篇断裂带
  • 4篇准噶尔盆地
  • 4篇物理模拟实验
  • 4篇裂带
  • 4篇构造物理
  • 4篇构造物理模拟
  • 3篇动力学机制
  • 3篇油田
  • 3篇正断层
  • 3篇数值模拟

机构

  • 2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辽河油田分公...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胜利石油管理...
  • 1篇中石化石油工...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20篇李理
  • 16篇胡秋媛
  • 7篇时秀朋
  • 6篇钟大赉
  • 6篇李萧
  • 5篇赵利
  • 5篇唐智博
  • 4篇宫红波
  • 3篇孔雪
  • 3篇杨长春
  • 2篇李志伟
  • 2篇胥颐
  • 2篇魏真真
  • 2篇董大伟
  • 2篇杨建磊
  • 1篇王晓蕾
  • 1篇张航
  • 1篇谢伟
  • 1篇杨静
  • 1篇谭明友

传媒

  • 6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被引量:53
2015年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垂向上相互叠置、交切,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
李理赵利刘海剑房贤云
关键词:晚中生代-新生代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内正断层与平移断层关系被引量:6
2017年
以精细三维地震资料和构造解释成果为基础,通过将济阳坳陷内平移断层分成五个发育带,本文研究了各区带平移断层特征及其成因,并将正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关系划分成了调节、派生、叠加三大类:调节关系包括平移断层斜断调节和变换调节正断层伸展,派生关系包括平移断层在两盘派生和在盖层中派生正断层,叠加关系包括断层先期平移一后期伸展和先期伸展一后期平移。晚中生代,济阳坳陷内断层形成于边界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正断层与平移断层之间为派生关系;新生代,济阳坳陷受控于区域伸展应力场,平移断层形成于正断层的差异伸展,两种断层之间为调节关系;在上述两期构造演化中,若同一条断层经历了正断和平移两期变形,则称之为叠加关系。
赵利李理
关键词:正断层平移断层
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晚中生代—古近纪构造演化对比及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8年
选取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两条典型测线,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定量计算了研究区晚中生代—古近纪各构造演化阶段的运动学参数。结果表明,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一定差异。三叠纪末期,研究区各断层均经历了由逆断层向正断层的负反转过程;之后在晚中生代开始伸展,并逐渐增强,至古近纪时伸展最为强烈,阶段伸展速率显著大于晚中生代,各断层活动速率呈现最高峰,且以齐河—广饶断层为界,在济阳坳陷和鲁西隆起均表现出断层活动速率自南向北依次增强的规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至新近纪断层活动大幅减弱,构造活动趋于稳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经历了从整体到分异的演化过程,其中,中始新世—渐新世成为分异的重要时期,隆起区断层活动接近尾声,伸展裂陷迁移至济阳坳陷,二者自此分割开来,进入各自的隆—坳演化历史。此外,数值模拟结果为研究区隆坳构造格局的成因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胡秋媛李理郭建伟
关键词:鲁西隆起数值模拟
新生代大陆板内伸展盆-山耦合与大陆碰撞效应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周缘隆起及边界断裂构造演化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新生代印欧大陆碰撞引发了中国西部前缘大规模多阶段地壳挤压缩短、构造变形与隆升及岩浆事件;在中国东部,新生代山脉的抬升、盆地的伸展、沉降,以及郯庐断裂带新生代的活动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准同时性,伸展盆地—伸展山脉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呈"幕式"变化,主要表现在印欧大陆碰撞岩石圈增厚、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对应盆地岩石圈伸展、减薄、快速构造沉降以及郯庐断裂带活动等阶段;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时期,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以及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减缓等阶段。从全球板块构造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东部新生代挤压、伸展和走滑活动属同一动力学体系条件下的耦合关系,驱动力可能是两大板块碰撞、深部地幔脉动上涌以及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和速率变化的共同作用。
李理赵利钟大赉
关键词:板块俯冲构造隆升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古近纪伸展构造的应力场数值模拟被引量:11
2015年
通过对鲁西地区的野外地质踏勘,结合对济阳坳陷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对鲁西地区的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其发育演化进行了地质建模。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Ansys12.0软件对研究区晚中生代—古近纪伸展构造的发展演化进行了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模拟结果显示,晚中生代—古近纪,鲁西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强度经历了强—较强—弱的演化过程,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从NW-SE到NWW-SEE,再到NE-SW的重大转变,其中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构造应力场变革转型的过渡期,中始新世—渐新世为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分异演化的重要阶段。此伸展构造演化对坳陷区油气的聚集及隆起区金属矿产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方式的转变、郯庐等边界大断裂走滑活动的变化以及垂向上地幔物质的上涌强度等关键因素。
胡秋媛李理
关键词:应力场数值模拟
准噶尔盆地中4区块构造解析及物理模拟实验被引量:5
2020年
准中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发育多个含油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平衡剖面回剥、断层落差等方法,系统研究准中4区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动力学成因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准中4区块断层呈带状分布,可划分为董3~董1井断层区、董7~董8井断层区和董6井断层区3个构造分区。其中,董3~董1井区断层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在J1s^J2t沉积期强烈活动;董7~董8井区断层为高角度正断层和斜滑断层,董6井区断层为高角度"卷心菜式"正断层,均在J1s^J2x沉积期强烈活动。进入白垩纪,研究区内各分区断层活动减弱,代之以区域整体沉降,至新近纪,构造变形以单斜挠曲为主要特征。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董3~董1井区断层受控于准南缘冲断和白家海凸起的阻挡,董7~董8井区断层受控于走滑变形机制下三台凸起冲断的后缘拉张。
胡秋媛董大伟杨建磊高亮孔雪杨光焦晓倩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及断层形成机制被引量:34
2015年
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采用现今构造静态描述与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分析了车排子凸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剖析了车排子凸起的构造演化过程,探究了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下不同类型断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之上发育两套断裂系统,即海西—印支期形成的断穿石炭系—白垩系底的逆断层,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穿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正断层。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强烈隆升剥蚀阶段(C3—J)、缓慢沉降阶段(K—E)、局部伸展阶段(N—Q)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构造应力背景具有差异性,导致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体系和地层厚度差异性明显。C3—J时期,车排子凸起处于向东推覆的逆冲褶皱带上,发育向东逆冲的红车断裂带和断穿石炭系—白垩系底的逆断层,无地层沉积;K—E时期,红车断裂带的右旋压扭活动使车排子凸起处于逆冲楔顶部带,受北东向挤压,先期逆断层有的继承性持续发育,有的停止发育,还有的发育一段时间后停止发育,并形成盲冲断层,地层从南东向北西沉积尖灭;N—Q时期,北天山向北强烈挤压隆升的作用使车排子凸起处于前缘隆起带,一些逆断层发生负反转,同时在N—Q发育大量正断层,受凸起向南倾作用,地层南厚北薄。
董大伟李理王晓蕾赵利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红车断裂带断层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北西向正断层特征及物理模拟被引量:10
2010年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详细解析鲁西隆起区伸展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西向控凹断层在三叠纪后皆发生负反转,晚中生代鲁西隆起受到强烈拉伸,伸展构造主要发生在19—20km以下的深尺度范围内,断层切割深度加大。断裂带上普遍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古近纪伸展作用以浅层拉伸为主,鲁西伸展量和伸展率最大,伸展作用强烈,对应北西向正断层的活动速率值也达最大值,同时发育大规模、范围广的半地堑。新近纪,伸展率很小,北西向正断层活动性大大减弱,至第四纪,断层几乎不再活动,反映鲁西隆起基本处于稳定。鲁西隆起晚中生代的伸展与华北克拉通构造变革相一致,而新生代的强烈伸展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方向与速度的改变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时秀朋李理胡秋媛唐智博
关键词:正断层构造物理模拟鲁西隆起晚中生代-新生代
基于小波变换的盆地沉积-构造波动分析
2015年
波动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滑动窗口法在盆地沉积波动分析数理方法中的诸多不足,采用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解思想对研究区19个点处的信号做了处理,方法是使用db4小波对沉积速率直方图做Level9次分解。结果表明:以东营凹陷616-2点为例做沉积波动分析发现,通过小波变换可以获得能量波(A)、次能量波(n)、沉积演化波(g)和高频波(l)四个分解波,其中周期波n、g、l的周期分别是91、50、14 Ma;平面对比各分解波发现,能量波反映的是盆地沉积的整体趋势和盆内某点的平均沉积速率,次能量波反映的是盆地构造演化周期和断陷结构,沉积演化波反映的是板块聚敛控制下的盆地沉积-剥蚀演化,沉积干涉波反映的是盆地多尺度周期波叠加所呈现的地层沉积速率;空间尺度波动分析表明,一期构造运动会在空间内产生一个特定的构造波,而多个构造波在空间内会有规律地相互干涉,即产生多期构造叠加。
赵利李理董大伟
关键词:小波变换沉积盆地东营凹陷
潍北—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新生代走滑特征被引量:20
2009年
横切潍北—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和断裂带内的凹陷断层、沉积相和油气特征,直接或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郯庐断裂带在海域和陆上的几何形态及其组合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层的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具垂直位移的走滑运动断层系。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控制着凹陷内同构造沉积以及构造样式,表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限具分段性,相当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E_(1-2)k)—沙四段(E_(2-3)s^4)沉积期(古新世—早始新世)—孔店组—沙二段(E_(2-3)s^2)沉积期(古新世—始新世)—孔店组—沙一段(E_(2-3)s^1)(古新世—渐新世)沉积时期,走滑拉分活动由南向北迁移;活动方式也由古新世—早始新世的左旋走滑活动,被早始新世之后的右旋走滑活动所替代。
李理谭明友张明振胥颐李志伟时秀朋宫红波唐智博胡秋媛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渤海湾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