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711816)

作品数:11 被引量:355H指数:9
相关作者:吴才来杨经绥雷敏秦海鹏张建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造山带
  • 5篇山带
  • 4篇锆石
  • 4篇花岗岩
  • 3篇秦岭造山带
  • 2篇岛弧
  • 2篇定年
  • 2篇岩类
  • 2篇岩石
  • 2篇岩体
  • 2篇同位素
  • 2篇南秦岭
  • 2篇花岗岩类
  • 2篇高压-超高压...
  • 2篇高压变质
  • 2篇高压变质带
  • 2篇变质
  • 2篇变质带
  • 2篇超高压变质
  • 2篇超高压变质带

机构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安徽省地质矿...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吴才来
  • 4篇秦海鹏
  • 4篇雷敏
  • 4篇杨经绥
  • 3篇许志琴
  • 3篇王宗起
  • 3篇张建新
  • 2篇郜源红
  • 2篇闫全人
  • 2篇刘福来
  • 2篇闫臻
  • 2篇李名则
  • 2篇姜春发
  • 2篇张泽明
  • 2篇陈隽璐
  • 2篇刘春花
  • 2篇武秀萍
  • 2篇王涛
  • 1篇王国灿
  • 1篇王次松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与勘探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6
2008年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ε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闫全人王宗起闫臻王涛陈隽璐向忠金张宗清姜春发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宽坪群
南秦岭西乡-石泉地区三花石群白勉峡组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陕西汉南三花石群和西乡群的时代仍存很大争议。在陕西西乡地区三花石群白勉峡组灰色、灰黑色砂板岩中发现较丰富并具有时代特征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22属40余种。其化石组合大致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和西秦岭中泥盆世孢子带比较,亦可以与欧洲、北美老红砂岩大陆及其邻区中泥盆世早期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大致相当于西欧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期。
高联达王宗起王涛姜春发闫臻闫全人
关键词:南秦岭西乡群孢子化石中泥盆世
南秦岭新院岩体及其包体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南秦岭新院岩体位于略阳县城以北约35km处,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200km2,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含有大量的铁镁质微粒包体和细晶岩脉。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19.6±4.6Ma,其中的铁镁质微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221.5±4.2Ma,晚于勉县—略阳洋盆闭合时期(242~221Ma)。根据岩体及其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该岩体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即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发生俯冲碰撞之后(即主造山期后),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质岩浆,同时,部分幔源基性岩浆上侵到花岗质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形成花岗闪长岩,尚未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形成包体。
雷敏吴才来武秀萍郜源红吴锁平陈其龙秦海鹏
关键词:南秦岭锆石SHRIMPU-PB定年岩浆混合
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被引量:74
2009年
造山带中发现超高压矿物柯石英和金刚石,被认为与洋壳或陆壳岩片的深俯冲(>100km)有关。但探讨这些岩片是如何俯冲和折返的?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难题。目前,中国境内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已经发现11条,此外,世界各地发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还有至少20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特别是中国众多的HP-UHP变质带,在什么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中形成?又是在怎样的构造背景下折返而剥露地表?中国大陆上为什么出现众多规模可观的HP-UHP变质带?为什么出现洋壳(深)俯冲与陆壳(深)俯冲不同类型的HP-UHP带?这是本文试探讨的问题。根据中国境内的11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时代和区域构造背景,将其分为4类:Ⅰ.始特提斯(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1)柴北缘-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带,(2)北祁连-北阿尔金高压变质带,(3)东秦岭超高压变质带;Ⅱ.古特提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4)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5)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6)西藏羌塘高压变质带;(7)西藏松多(超)高压变质带;Ⅲ.新特提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8)雅鲁藏布江东构造结南迦巴瓦(超)高压变质带;Ⅳ.古亚洲域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9)新疆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10)甘肃北山高压变质带,和(11)冀北高压变质带。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两大成因类型,认为前者大都与始-古特提斯洋盆中微陆块之间的汇聚碰撞有关;后者为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深俯冲的产物。由于中国(邻区)大陆是三大陆块与许多小陆块聚集构成的巨大拼合体,小陆块在特提斯洋盆(特别是始、古特提斯洋盆)中的独特位置,使陆块之间的刚性洋盆岩石圈得以(深)俯冲插入小陆块之下。而大陆块之间特殊部位的碰撞为陆壳(深)俯冲创造条件�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
关键词:柯石英俯冲作用
北祁连下古城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化学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下古城花岗岩体分布于北祁连造山带南缘,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SiO2质量分数在58.78%~69.53%之间,Al2O3含量为14.30%~15.30%之间,A/CNK为0.86~1.08,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整体上,具有低SiO2,高CaO、FeOT和MgO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稀土总量(ΣREE)为87.22×10-6~150.54×10-6,ΣLREE/ΣHREE为6.24~11.11,表明轻重稀土弱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L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说明下古城花岗岩主要由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的εHf(t)=-5.7^-0.7,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1~1.83Ga,暗示源岩可能主要为中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下古城石英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505.4±4.1Ma(MSWD=0.78,n=21),与北祁连造山带南缘的柯柯里花岗岩(512Ma^501Ma)、野马咀花岗岩(~508Ma)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似,均属于北祁连洋向南俯冲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
秦海鹏吴才来王次松雷敏刘春花李名则
关键词:北祁连造山带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岛弧环境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被引量:104
2010年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赖绍聪。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被引量:68
2010年
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②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与激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有形成于泛非期(530~470Ma)的造山带,其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出现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仅2~1Ma(南迦巴瓦)。③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④中国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可经3类机制挤出,即深部地壳物质"牙膏式"挤出、侧向挤出和"挤压转换式"挤出。
许志琴杨经绥嵇少丞张泽明李海兵刘福来张建新吴才来李忠海梁凤华
关键词: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秦岭造山带蟒岭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1
2012年
蟒岭花岗岩位于东秦岭地区商南—丹凤断裂带北侧的北秦岭构造带上,呈北西西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本文报道了该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并结合前人的资料初步总结了该岩体的年代学特征。结果显示,蟒岭花岗岩的岩浆演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二长花岗岩(158.4±1.8Ma~160.5±1.3Ma)和早白垩世中期的钾长花岗岩(124.1±2.0Ma)。此外,样品09CL264获得锆石继承核部年龄为1883±36Ma、1860±35Ma,可能代表了源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上,早期的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碱,K2O/Na2O>1,以及高Sr、低Yb、Y的特征,而晚期的钾长花岗岩具有高硅、碱,K2O/Na2O<1,低Sr、低Y、Yb的特征。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二长花岗岩(09CL260)的εHf(t)值变化于-9.4~-3.1,暗示其可能具有多源特征,源岩主要为下地壳元古宙物质。
秦海鹏吴才来武秀萍雷敏侯振辉
关键词:锆石LA-ICP-MSU-PB年龄
南天山拜城县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锆石U-Pb定年及其Lu-Hf同位素组成被引量:28
2014年
新疆拜城县波孜果尔A型花岗岩类岩体位于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的近东西向碱性侵入岩带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钠闪石英碱长正长岩、霓石钠闪碱长花岗岩、黑云母碱长正长岩。全岩SiO2:68.97%~74.14%,Na20+K20=9.67%~11.19%,A1,O,=13.72%~15.26%,Fe20,=0.18%~1.41%,FeO=0.91%-1.51%,CaO=0.35%-0.63%。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298×10~-1286×10~,平均706×10~,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强烈的Eu负异常,呈“右倾海鸥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zr+Nb+ce+Y=936×10-6 —3684×10-6,平均1813×10-6。为A1型花岗岩。岩体形成于早二叠纪。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87.7~291.6Ma,平均289.8Ma,岩体形成后,在279.1~282Ma左右经历了后期热液流体的改造。锆石εHf(t)值为-6.3—9.0,两阶段模式年龄(trj。)跨越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岩浆平均温度832~839℃,形成于非造山的板内构造环境,且具高温、无水、低氧逸度的成岩特点。该岩体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
刘春花吴才来郜源红雷敏秦海鹏李名则
关键词:A型花岗岩类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南天山
秦岭沙河湾Ⅰ型花岗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及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被引量:10
2013年
南秦岭沙河湾岩体紧临商丹断裂南侧,是具有环斑结构的似斑状-粗粒结构石英二长岩。本文通过化学全分析、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对沙河湾岩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与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主量元素SiO2=66.40%~70.08%,Al2O3=14.36%~14.95%,Fe2O3=0.93%~1.73%,FeO=1.22%~1.65%,CaO=1.94%~2.78%,Na2O+K2O=7.88%~8.56%,K2O/Na2O=1.02~1.11,δ﹤3.3,为高钾钙碱性的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ΣREE平均151×10-6,LREE/HREE平均13.63,(La/Yb)N平均20.54,δEu平均0.89,δCe平均0.95,表明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和Ce异常不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为右倾型,亏损Nb、Ce、Zr、Ti等高场强元素,略富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主要造岩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更(奥)长石-钠长石)、钾长石、镁角闪石和镁质黑云母,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和少量的石榴石等;初始岩浆温度平均755~780℃;角闪石和斜长石结晶温度约621~623℃;岩浆侵位深度约4km,压力约1.26×108Pa,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沙河湾石英二长岩形成于中温、富水、中氧逸度的环境。
刘春花吴才来雷敏秦海鹏李名则
关键词:花岗岩类岩石学矿物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