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7DFA30710)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宗灵高春蕾田华庞敏朱明远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麻痹性贝毒
  • 3篇亚历山大藻
  • 3篇细胞
  • 3篇贝类
  • 3篇PSP
  • 2篇凋亡
  • 2篇毒性
  • 2篇投喂
  • 2篇微小亚历山大...
  • 2篇细胞凋亡
  • 2篇HELA细胞
  • 1篇凋亡诱导
  • 1篇凋亡诱导作用
  • 1篇毒性作用
  • 1篇扇贝
  • 1篇塔玛亚历山大...
  • 1篇体膜
  • 1篇体外
  • 1篇体外转化
  • 1篇投喂方式

机构

  • 9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山东出入境检...
  • 1篇国家海洋局海...

作者

  • 9篇高春蕾
  • 9篇王宗灵
  • 4篇庞敏
  • 4篇田华
  • 3篇朱明远
  • 2篇张镱
  • 2篇屈佩
  • 2篇唐学玺
  • 2篇焦玥
  • 1篇吕宁
  • 1篇姜美洁
  • 1篇李艳
  • 1篇张晓红
  • 1篇吴振兴
  • 1篇范士亮
  • 1篇周健

传媒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6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虾夷扇贝毒素对Hela细胞凋亡的诱导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MTT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Hoechst33342染色质荧光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罗丹明123染色及钙离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等手段,分析了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实验发现,正常Hela细胞与不同浓度YTX共孵育24 h后,一定浓度的YTX能对Hela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其发生明显凋亡特征,如形态变化、染色质凝缩、DNA片段化以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此外,YTX还能造成Hela细胞内胞质钙离子升高。这种毒性作用可能是YTX通过对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进而诱导发生的。
庞敏屈佩高春蕾王宗灵张镱
关键词:HELA细胞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
采用改良的方法从贻贝肝胰腺中提取与净化麻痹性贝毒被引量:1
2011年
建立简单有效的方法从贝类肝胰腺中提取和净化麻痹性贝类毒素。采用体积分数为1%醋酸在超声、加热及不同的加热时间条件下提取PSP毒素,提取效果与0.1mol/LHCl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为避免毒素纯化过程中粗提液中杂质对分离纯化柱的污染和堵塞,研究中分别利用二氯甲烷、正丁醇和活性炭,对在最适提取条件下获得的PSP粗提液进行净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为1%醋酸溶液在76℃水浴中浸提30rain既能保证绝大部分毒素组分被提取出来又能保证各毒素组分的含量;二氯甲烷净化效果较正丁醇好,它能有效去除粗提液中部分脂类物质,净化后各毒素组分回收率为104%~151%;采用活性炭吸附脱附的方式能进一步去除经二氯甲烷净化后的粗提液中的杂质,尽管有些毒素的回收率有所降低,但大多数毒素的回收率在80%以上。
高春蕾庞敏GINKEL Van RoelSELWOOD Andy王宗灵朱明远
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除杂
虾夷扇贝毒素对Hela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以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四氮唑蓝(MTT)比色法、光学显微镜观察、Giemsa染色以及DNA凝胶电泳,研究了几种产YTXs的赤潮藻种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CCMP1931,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CCMP409,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CCMP2776粗提液对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并通过LC-MS/MS分析各粗提液的成分及毒性大小。结果表明:CCMP1931、CCMP409、CCMP2776均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能引起细胞凋亡事件,同时,分析其毒素成分发现,3种藻均能产生YTX及其衍生物,且相对毒力大小为CCMP2776>CCMP1931>CC-MP409。
庞敏高春蕾吴振兴吕宁王宗灵唐学玺屈佩
关键词:HELA细胞细胞凋亡
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及排出过程的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投喂方式(连续投喂方式和定期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和菲律宾蛤仔体内累积与排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累积影响显著,相比于定期投喂方式,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麻痹性贝毒在蛤仔体内的累积,且有助于贝毒的排出。而不同的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也有影响,连续投喂方式下扇贝累积效应强于定期投喂方式,但不如对蛤仔的累积差异影响显著。此外,不同投喂方式也导致了麻痹性贝毒种类存在差异,连续投喂方式下蛤仔体内主要是GTX2,可能主要是由其他种类转化而来,定期投喂方式下主要为GTX1,而扇贝体内GTX4比例最高,连续投喂方式下扇贝体内GTX4的比例略高于定期投喂的,但累积与排出过程的毒素种类比例变化不显著。
焦玥田华王宗灵高春蕾
关键词:投喂方式贝类
磷酸盐不同补充方式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实验室条件下探讨经过磷酸盐限制后,2种不同补给方式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磷限制后,在一次性添加和脉冲式添加2种磷酸盐补充方式下,塔玛亚力山大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71d-1和0.63d-1,明显高于在f/2培养液条件下的0.40d-1;同时,一次性添加组所达到的最大生物量明显高于脉冲式添加组(P<0.05),表明在寡磷酸盐海区,一旦磷酸盐得到丰富补充后,浮游植物会暴发性增长,极易引发赤潮。但是,2组在光能转化效率Fv/Fm值和毒素变化方面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前6d受到磷酸盐限制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光能转换效率值Fv/Fm从0.62降至0.40,单位细胞毒素含量却是在f/2培养液条件下的6倍;而添加磷酸盐后,Fv/Fm值在3d内迅速升至0.60,细胞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单位细胞毒素含量却开始降低。至培养结束时,Fv/Fm值缓慢降低至0.40左右,单位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0.73和0.78pgSTXeq/个,与f/2培养液条件下的0.76pgSTXeq/个相当。HPLC测定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南海株毒素含量主要是由GTX1,GTX4,neoSTX和C2四类组分构成,其和占总毒素含量的98%以上。
周健高春蕾李艳姜美洁张镱王宗灵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磷酸盐毒性
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量与菲律宾蛤仔对麻痹性贝毒累积、转化和排出的动态关系被引量:4
2010年
选用高毒性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和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毒藻投喂量对贝类累积和排出麻痹性贝毒(PSP)的影响。实验分为累积和排出2个部分,累积实验设计了4个投喂梯度(A组:2.0×107cell/d、B组:7.0×107cell/d、C组:1.1×108cell/d和D组:2.0×108cell/d),在排出毒素阶段,每实验组又分成投喂无毒饵料藻组和饥饿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投喂梯度组间PSP毒素累积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毒藻投喂量的增加,PSP毒性增加,但毒素累积率下降,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毒藻投喂量的大小对蛤仔的毒素累积有影响。A组、B组、C组的最高累积量依次为6.5,82.9,113.9μgSTXeq/100g,D组达到本实验的最高累积量154.1μgSTXeq/(100g),但累积率却随着投喂量的增加而递减,分别为1.79%,0.92%,0.42%和0.39%。停止投喂毒藻后蛤仔体内的PSP毒性迅速下降,在排出阶段,对投喂饵料组和饥饿组的比较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P<0.05,结果差异显著,饥饿组的毒性均高于投喂饵料藻组,说明投喂无毒饵料有助于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毒素排出。其中D饵料组和饥饿组间排出速率差异最明显,饵料组的排出速率为13.2μgSTXeq/(100g.d),饥饿组的仅为8.3μgSTXeq/(100g.d),因此将菲律宾蛤仔归属于快速排毒者。
焦玥田华王宗灵高春蕾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
麻痹性贝毒在不同贝类组织体外转化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竹蛏Solen strictus的内脏、肌肉组织分离,匀浆后与毒藻Alexandrium minutum提取液进行48 h体外培养,比较三种贝类不同组织对麻痹性贝(PSP)的转化能力。此外又研究了加热和天然还原剂对毒素转化的影响,以判断毒素转化过程是受到酶还是其他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后,发现麻痹性贝毒的转化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与组织特异性。栉孔扇贝内脏对毒素的转化能力最强,培养48 h后与培养初时相比,GTX1、GTX4含量分别减少16%、7%,GTX2、GTX3分别增加13%、10%。但是肌肉对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能力却不大。未加热的栉孔扇贝内脏与加热的相比,GTX1、GTX4含量分别减少9%、5%、GTX2、GTX3分别增加9%、5%。加入还原剂的栉孔扇贝的内脏与未加还原剂的相比,GTX1、GTX4含量分别减少5%、5%,GTX2、GTX3增加4%、6%。相反,菲律宾蛤仔和竹蛏内脏与肌肉组织与毒藻提取液培养后各毒素含量变化不大。
田华高春蕾王宗灵朱明远
关键词:PSP体外转化
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短期的累积与排出过程被引量:5
2010年
初步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产生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短期累积、转化与排出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累积实验阶段,栉孔扇贝内脏、肌肉及生殖腺中的PSP毒素含量均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累积20 h后内脏的毒性达21.56μgSTXeq/100 g,累积速率为1.05μgSTXeq/100 g/h。内脏是毒素累积的主要部位,含量占贝体内PSP毒素总量的89.5%,累积率为6.4%,远远高于肌肉、生殖腺。经过30 h的排出阶段,扇贝总毒性减少到15.05μgSTX eq/100 g,排出速率为0.22μgSTXeq/100 g.h,仅为累积速率的1/5。
田华张晓红高春蕾范士亮王宗灵朱明远
关键词: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毒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毒素对ICR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以雌性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尾静脉注射虾夷扇贝毒素24h后处死,通过脑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及钙结合蛋白S-100免疫染色,研究了虾夷扇贝毒素对小鼠浦肯野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尾静脉注射虾夷扇贝毒素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细胞质有明显变化,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核有收缩而用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虾夷扇贝毒素作用后,小鼠浦肯野细胞的S-100蛋白表达增多,而其他组织则没有明显变化。浦肯野细胞形态学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结合蛋白的变化说明虾夷扇贝毒素可能对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
庞敏高春蕾王宗灵唐学玺
关键词:浦肯野细胞细胞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