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630093)

作品数:15 被引量:39H指数:3
相关作者:徐刚徐增辉刘志光孔小伟刘明广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政府
  • 5篇适配
  • 4篇职位
  • 3篇政府机构
  • 2篇政府部门
  • 2篇适配性
  • 2篇视域
  • 2篇向度
  • 2篇官官
  • 1篇行政
  • 1篇因应策略
  • 1篇整体性
  • 1篇政府职能
  • 1篇中国行政
  • 1篇冗员
  • 1篇审思
  • 1篇同构
  • 1篇下行
  • 1篇消解
  • 1篇进路

机构

  • 15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作者

  • 15篇徐刚
  • 1篇孔小伟
  • 1篇刘志光
  • 1篇刘明广
  • 1篇徐增辉

传媒

  • 2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东南学术
  • 1篇软科学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经济与管理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政府人员结构性冗余:职能归因及组织策略被引量:1
2011年
政府部门除了编制规划错漏而导致人员数量的绝对性冗余外,还存在着因部门分布与机构设置的滞后性、重复性及交叉性而引致的政府人员结构性臃肿的相对性冗余。这种相对性冗余直接根植于政府组成部门及内设机构与政府职能定位及分工的不相匹配,有必要经由以"民"为导向的构成部门调整、以"大"为模式的内设机构整合、以"效"为路径的任职岗位转移等策略来予以遏制,从而杜绝政府人员"三多三少"的不合理现象。
徐刚
关键词:政府职能
从额度规划到比例规划:包容性发展取向下的政府编制机制创新被引量:7
2013年
一直以来,政府编制管理在主观博弈取向下偏重于编制方案的单纯额度规划,且沿袭了编制标准的"官民比"形态。当前,政府应归位于客观回应编制取向,在包容性发展视域下倡行编制方案由额度规划向比例规划的拓展,并强化编制标准的"官官比"标识,以达致政府之间及部门之间编制结构的均衡化。
徐刚刘志光孔小伟
政府部门人员与职位适应性配置的双路径测度被引量:1
2010年
人员与职位间的适度配置作为困扰政府机构高效运行的高端难题,其经验化判断的思维限囿亟待转换为标准化管理的逻辑理路。为此,虑及政府机构人职适配的公益导向及复杂性状,宜在人职适配标准定位上确立"服务性、现实性、平衡性"取向并进行以"满足公共需求"为主旨的组织、职能机制的"全景式"视维分析,进而构设作为政府机构人职适配量化标准的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为政府机构人员配置数量与质量的限度及幅度的准确核定提供决策支持。
徐刚
关键词:政府机构
编点制:“人职适配”视域下政府编制的弹性化规划被引量:3
2011年
文章直面"讨价还价"的惯常现象及"减而复增"恶性轨迹,政府部门人员编制管理应在整体性理路导引下突破数量维度的思维限囿,在多方位考量编制构造中顾及编制质量、结构和功能层面,进而审视编制运行机理,充分关注人员与职位的对应性联动而突显人职适配的编制性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人职适配指数,以及相对应的编制点,构设定期性调整的政府编制"弹性"框架,因政府职能强调随机性安排其人员额度、领导职数、编制结构及人员质量,进而在人员数量及质量差距调控中探索人员编制"质量换数量"的管理新路向。
徐刚
量质同构与人职适配:政府人员编制的整体性审思被引量:3
2011年
直面"讨价还价"的惯常现象及"减而复增"恶性轨迹,政府部门人员编制管理应在整体性理路导引下突破数量维度的思维限囿,在多方位考量编制构造关系中顾及协同编制标准的质量、结构和功能层面以构设量质同构的编制范围,同时以动态性视维审视编制运行机理,充分关注人员与职位的对应性联动而突显人职适配的编制性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人职适配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进而在人员数量及质量差距调控中探索人员编制"质量换数量"的新路向。
徐刚
关键词:政府部门
“官民比”到“官官比”:政府编制的结构规划趋向被引量:7
2014年
为探寻政府人员编制困境的现实出路,亟待有意识地以"路向——路径"为逻辑理路,精细梳理并循序转变既有政府编制定位和编制标准。一直以来,政府编制管理在主观博弈格局下偏向于政府编制的单纯数量规划,且沿袭了编制标准的"官民比"形态,从而直接放任了政府人员结构性冗余现象。对此,政府机构应归位为客观回应理路,在"均衡化"原则下更多偏重为政府编制结构性规划路向,并着力于编制标准由"官民比"向"官官比"标识的拓展,在现实比对与差距补足中达致政府机构人员配置的合理化。
徐刚徐增辉
政府机构“人员—职位”适配性理论述评
2011年
面对政府机构人员冗余难题,突破机构规模约制和编制限制的思维定势,由人员/组织间匹配关系契入予以探析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理路。本文回顾性梳理了目前"人员—职位"适配性的意涵架构、组织环境、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比对中提炼可汲取的有益启示。
徐刚
关键词:政府机构适配性
政府机构人员与职位适应性配置的质性测度——“匹配”与“反匹配”的双向视域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困扰政府机构高效运行的高端难题,编制管理不应仍停留于体制视角的理性探讨,而须更多专注人员与职位的适应性配置。而在匹配形态上,质量标准应和数量标准形成双层面测度路径,以质量指数表征政府机构任职人员素质和绩效与所任职位职能强度比对关系并在"匹配"与"反匹配"双向视域中验证人员与职位的适配性,竭力杜绝政府机构"功能性"人员冗余积弊。
徐刚
基于“零冗员”的公共部门人员编制“协适”机制研究——以广东省某管理学院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基于目前机构编制运行发展轨迹上宿命性"收放循环"、"减而复增"怪圈,为实现公共部门"零冗员"需要进行人员编制框架的重新构建。人员编制创新设计首先应进行公共部门职位类别定位并据此有选择性地进行价值量、工作量、成本、行业、历史和经验分析的定编路径确认,然后可基于管理复杂性动态地进行"协适"性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分析和把握,采取相互验证、综合分析模式进行最终确认和验证。对此广东省某高校公共管理学院提供了实证案例。
徐刚
结构性冗余下政府副职的机理反思与进路选择被引量:4
2013年
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职泛滥现象,它所产生的不仅是单纯的编制问题,还有因人员结构失衡而凸显的人力成本耗损及可能引发的工作职能重叠、人员晋升阻滞等问题,同时也引致了"倒金字塔式"的政府人员结构性冗余。通过对政府行政副职的作用、生成及构造机理进行反思可知,副职的负面性功用相对更大,且作为特定历史产物,其设置并非必然性的制度安排。为此,在政府改革进路上可以尝试对政府副职予以撤除,通过副属职位让渡、分管职能转化,并配套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专业助理制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制来实现正职辅佐重心由副属到下属部属的转移。
徐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