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146)

作品数:18 被引量:109H指数:6
相关作者:罗康隆田广彭书佳杨曾辉杨庭硕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汕头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美国福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生态
  • 3篇人类学
  • 3篇经济人
  • 3篇经济人类学
  • 2篇侗族
  • 2篇人类学视野
  • 2篇社会主义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水资源
  • 2篇田野调查
  • 2篇主义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制衡
  • 2篇本土知识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区
  • 1篇有效性
  • 1篇远古
  • 1篇知识

机构

  • 16篇吉首大学
  • 3篇汕头大学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作者

  • 16篇罗康隆
  • 3篇田广
  • 2篇彭书佳
  • 1篇范小青
  • 1篇刘海艳
  • 1篇田红
  • 1篇杨庭硕
  • 1篇谭卫华
  • 1篇杨曾辉
  • 1篇谢景连

传媒

  • 3篇贵州大学学报...
  • 3篇鄱阳湖学刊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区生态恢复与水资源维护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反复调查与分析,逐步证实了如下一些带根本性的结论:其一,喀斯特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带分布虽说十分辽阔,但其间具有明显的类型差异,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其支持的生态系统也互有区别,酿成石漠化灾变的难易程度也互有区别,灾变酿成后的生态恢复对策也应当有所不同。其二,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山区,以及所支撑的生态系统在历史的进程中,哪些民族长期定居,其文化对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水平也各不相同,因而一旦呈现石漠化灾变后,值得借用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也必然分属于不同的民族,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其三,长期适应于特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民族,其文化必然高度适应于其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进而认为在石漠化灾变区实施生态恢复过程中,该区域相关民族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可以在其间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其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罗康隆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
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以侗族稻作梯田建构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罗康隆
关键词:侗族
当代生态维护的困境与生态新理念的建构被引量:1
2011年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维护,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我们所所倡导的人类生态维护理念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当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罗康隆
关键词:生态维护生态理念
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农业遗产必然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过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强的稳态延续能力,其演化、变迁的速度极为缓慢,变幅也不会太大。这就使得不管是哪种农业遗产,无一不具有古今通用,甚至可以沿用至未来的禀赋,因而各民族的农业遗产即使处在快速巨变的今天,其应用价值依然有效。对农业遗产而言,关键是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并立足于其固有的自然与生态适应禀赋去有选择的推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使之能服务于当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这就使得农业遗产与其它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迥然不同,光实施保护还远远不够,推动农业遗产实现其特殊价值更有意义。
罗康隆杨庭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再认识被引量:1
2013年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17年在苏维埃俄国诞生,至今几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的发展充满了各种探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开拓了崭新的领域。尤其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道路选择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经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这些探索与发展模式,都是人类智慧的展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文化选择,或者是一种文化自觉。
田广罗康隆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人类学
远古文明起源的生态思考
2011年
关于远古文明起源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学者大多致力于客观地反映各远古文明的特点以及它们所达到的发展水平。20世纪40年代以后,学术界为了赋予远古文明起源以科学性的解释,开始致力于探讨这些远古文明为何仅在特定的地区发展起来?其驱动力又是什么?得出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历史学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提出综合起源学说,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朱利安·斯图尔德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答案,提出文化生态学说。本文在综合比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汤因比和斯图尔德的文明起源学说之间的非兼容性,并针对这种非兼容性提出了文明起源的新见解,也就是社会压力起源说,重点在于强调多元并存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动。
罗康隆谭卫华
关键词:文明起源文化社会压力
论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的互动
2011年
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都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本文通过回顾两类知识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国古代哲人的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互动事例等角度梳理两种知识区别的由来,倡导在互动中实现两种知识的新一轮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生态建设。
田红
关键词:本土知识生态建设
洞庭湖区退耕还湖的文化思考
2011年
洞庭湖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湖之一,它的治理直接关系着长江中游平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仅将洞庭湖治理视为一个纯粹的工程技术问题。本文以民族学的独特视角为切入点,论证了洞庭湖治理中的社会文化属性,进而指出根治洞庭湖乃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若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洞庭湖灾变的成因,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治理就无从谈起。为此,本文从民族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生态民族学出发,提出了使用文化制衡与文化要素嫁接手段诱导湖区文化重构,去建构根治洞庭湖的社会文化新模式。
范小青谢景连
关键词:生态民族学文化制衡文化重构
论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及理论贡献被引量:15
2014年
经济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过程,严格地说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正式开始的,关于我国西部的开发研究以及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创立,就是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标志。在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人类学理论工作者对现代化过程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提出了民族经济利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提炼和发展了"相际经营"的理论模式,在本土化的同时又为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罗康隆田广
关键词:经济人类学西部大开发民族经济学
传统知识与生态灾变救治被引量:1
2011年
西南地区石漠化灾变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面对石漠化灾变问题,不同学科提出了不同的救治方略。本文认为灾变是立足于人类安全而提出的文化概念,为此,人类对灾变的理解中必然打上价值判断的烙印。而价值判断髓文化而异,因民族而别,以致于不同民族对灾变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从终极意义上讲,作为生物属性的人类,为了谋求生命的延续与发展,都具有趟利避害的禀赋,生息在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区域的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应对石漠化过程中形成了整套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在本民族社会内部依靠社会合力去减缓受灾的程度,甚至化解灾变。
罗康隆
关键词:传统知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