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作品数:189 被引量:1,458H指数:19
相关作者:郑坚钟石王强吴声敢吴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5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经济管理
  • 5篇化学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主题

  • 18篇基因
  • 12篇果实
  • 11篇甜瓜
  • 10篇果实品质
  • 9篇水稻
  • 9篇农业
  • 8篇栽培
  • 7篇抗性
  • 7篇柑橘
  • 6篇土壤
  • 6篇蓝莓
  • 6篇家蚕
  • 6篇厚皮
  • 6篇厚皮甜瓜
  • 5篇幼苗
  • 5篇杂交
  • 5篇葡萄
  • 4篇蛋白
  • 4篇主成分
  • 4篇主成分分析

机构

  • 159篇浙江省农业科...
  • 20篇浙江省亚热带...
  • 13篇浙江师范大学
  • 9篇浙江大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浙江农林大学
  • 6篇杭州师范大学
  • 6篇浙江省柑橘研...
  • 3篇浙江工业大学
  • 3篇浙江省东阳玉...
  • 3篇浙江省农业厅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南杂交水稻...
  • 2篇南京野生植物...
  • 2篇台州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郑坚
  • 9篇钟石
  • 8篇计东风
  • 8篇吴声敢
  • 8篇陈诗
  • 8篇李有贵
  • 8篇吴江
  • 8篇王强
  • 7篇赵学平
  • 7篇胡桂燕
  • 7篇魏灵珠
  • 7篇程建徽
  • 7篇赵首萍
  • 6篇戚行江
  • 6篇苗立祥
  • 6篇张慧琴
  • 6篇李琳
  • 6篇苍涛
  • 6篇吴长兴
  • 6篇叶胜海

传媒

  • 29篇浙江农业学报
  • 27篇浙江农业科学
  • 7篇农业科技通讯
  • 7篇园艺学报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农业科技管理
  • 6篇蚕业科学
  • 5篇蚕桑通报
  • 5篇核农学报
  • 4篇科技通报
  • 3篇食品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果树学报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农业网络信息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杂草科学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南方果树
  • 2篇农药

年份

  • 2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11篇2016
  • 25篇2015
  • 16篇2014
  • 25篇2013
  • 27篇2012
  • 31篇2011
  • 29篇2010
  • 12篇2009
  • 3篇2008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水稻类感干尖线虫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4
2015年
筛选和鉴定水稻卷叶突变体是研究叶片形态建成机理的前提。本研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对常规粳稻秀水09进行诱变,获得了一个稳定遗传的类感干尖线虫卷叶突变体(nematode infestation mimic rolling leaf mutant,nir)。与野生型相比,nir全生育期叶尖卷曲、枯萎,表型与干尖线虫侵染症状相似。此外,突变体植株矮小,叶片表面较光滑,有效分蘖数少。采用nir与秀水09杂交的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ir的类感干尖线虫卷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nir与籼稻93-11杂交获得的F2群体,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将目的基因最终定位在水稻第二染色体2~88w和2~82w之间,遗传距离为1.1 c M,物理距离245 kb。研究结果表明,nir很可能是一个尚未报道的新基因,进一步克隆nir基因有可能揭示与现有报道的卷叶基因不同的卷叶调控机理,为筛选理想株型、培育高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供试材料。
陈蕾李小华叶胜海张小明翟荣荣金庆生
关键词:水稻卷叶基因定位
主成分分析法在杂交石竹种苗质量评价上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杂交石竹"繁星"种苗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利用株高、叶片数、冠幅、根系颜色、根团质量建立了杂交石竹种苗质量分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1~4主成分代表了评价指标的87.15%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划分杂交石竹种苗等级,分析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性很高。
刘洪见郑坚张旭乐陈义增钱仁卷张庆良章莉莉
关键词:种苗主成分分析法
油菜植株三维结构的测量与可视化建模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油菜模型研究对油菜栽培和育种具有一定参考作用。试验选用浙江省推广面积较大且叶形不同的油菜品种浙油50和浙油18,采用三维扫描仪扫描油菜叶片,用两种方法建立油菜单株模型,为相关植物模型构建提供参考。根据模型计算叶片面积并进行初步分析,为后续群体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李冬林宝刚史同鑫石雪强张冬青徐志福叶宏宝石晓燕
关键词:油菜三维重建
我国蓝莓研发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潜在优势被引量:46
2009年
系统介绍了我国在蓝莓品种筛选、育苗技术、栽培管理和果实功能性成分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探讨了我国蓝莓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优势。
张慧琴谢鸣梁英龙陈俊伟吴延军徐红霞
Pb胁迫对番茄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番茄幼苗的Pb胁迫处理,分析其根、茎、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SOD含量以根内增加最为显著,最高可达对照的6.49倍,其次是茎;POD和CAT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Pb胁迫时间的增长,茎中两种酶的活性增加最快,其次是根,叶片中活性无明显变化;GSH在番茄幼苗受到Pb胁迫时变化不大,对Pb胁迫反应不灵敏。说明酶促系统(主要是SOD和POD)是番茄幼苗的主要活性氧防御系统,在受到Pb胁迫时,番茄幼苗中易受损害部位为根和茎,叶片受到的影响很小。
张永志赵首萍徐明飞王钢军郑纪慈
关键词:PB胁迫番茄抗氧化酶系统
三氯蔗糖的安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三氯蔗糖是一种非营养合成甜味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医药等行业,为评价其使用的安全性,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就三氯蔗糖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毒性以及国内外批准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张玉吴慧明徐丽红王伟王建清
关键词:三氯蔗糖甜味剂
田间柑橘植株不同部位黄龙病菌的PCR检测及发病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了解黄龙病菌在柑橘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为深入研究病菌在植株体内的扩散情况奠定基础;明确病害的发生原因为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借鉴。[方法]调查浙江省台州市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发生情况,通过常规和巢式PCR,检测了发病情形不同的两个果园内柑橘病株不同部位及不同植株中的黄龙病菌,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果园内病株的无症状叶片、有症状叶片和枝条中均含有黄龙病菌,而其周围植株不含病菌;另一果园内病株的有症状叶片、枝条、主干和砧木中均含有黄龙病菌,而其周围植株也含菌。[结论]分析认为这两种果园内柑橘植株发病原因不同,一种可能为通过携带黄龙病菌的柑橘木虱所感染,另一种可能为嫁接过程中通过带菌的接穗感染。
鹿连明范国成胡秀荣张利平黄振东陈国庆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发病原因
农药多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5年
近年来,单个样品含有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中较为普遍,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已成为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概述了联合暴露的3种主要作用类型:浓度相加、独立作用和相互作用。浓度相加法是联合暴露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以之为基础,介绍了具有相同作用机理农药的联合暴露评估分组方法和常用评估方法,以实际案例重点阐述了危害指数法、相对毒效因子法、暴露阈值法和分离点指数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应用范围、数据要求及优缺点。随着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的制定将更趋于科学化,多残留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逐步得到关注和应用。因此,现阶段开展农药多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对完善我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杨桂玲陈晨王强赵慧宇张志恒蔡铮钱永忠
关键词:农药风险评估食品安全
温州蜜柑贮藏期枯水生理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了温州蜜柑不同枯水级别果实的物理性状、内在品质、果胶类物质及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结果表明,随枯水级别增加,果汁率明显降低,果实失重率和果皮率增加;果实中总糖、总酸、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乙醇含量则先增加后降低,枯水1级时,乙醇含量最高,可作为预测枯水发生的生理指标;随枯水级别增加,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果皮中原果胶和可溶性果胶含量显著降低,果肉中原果胶含量显著降低,而可溶性果胶含量明显增加,果皮和果肉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活性呈增加趋势;在果实贮藏期采取降低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等是减轻果实枯水的重要措施。
温明霞石学根聂振朋王鹏吴韶辉
关键词:温州蜜柑枯水生理特性果胶细胞壁水解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几类杀虫剂的敏感性被引量:31
2009年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08年7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偄th)种群对1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褐飞虱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杭州种群和宁波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79.0倍和366.1倍;对氯噻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1.1倍和50.9倍;对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3倍和9.4倍;对噻嗪酮和氟虫腈分别产生了5.0~8.6倍和15.8~17.0倍的抗药性;对烯啶虫胺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在3倍以下。两种稻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和毒死蜱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都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当田间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发生时,可选用噻虫嗪、噻嗪酮、烯啶虫胺和毒死蜱进行防治,不宜使用吡虫啉、氯噻啉和氟虫腈防治。
王彦华苍涛赵学平吴长兴陈丽萍俞瑞鲜吴声敢王强
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敏感性抗药性抗性治理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