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无)

作品数:13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凤亮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访谈
  • 13篇访谈录
  • 9篇文学
  • 5篇代文
  • 5篇电影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4篇电影研究
  • 4篇比较文学
  • 3篇华文文学
  • 3篇华语
  • 3篇海外华文
  • 3篇海外华文文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现代文学研究
  • 2篇小说
  • 2篇华语电影
  • 1篇学科

机构

  • 7篇暨南大学
  • 6篇深圳大学

作者

  • 11篇李凤亮

传媒

  • 2篇南方文坛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花城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电影艺术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艺术评论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学·记忆·现代性:质疑与思考——王斑教授访谈录
2011年
王斑,福建厦门人,1982年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语学士,1985年于该校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旅美留学,先于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读比较文学,后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l993年获比较文学博士。随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Stony Brook)任教七年,2000年转新泽西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2007年受聘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近年受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学术写作涉及文学、美学、历史、国际政治、电影及大众文化。主要中英文著作有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Irony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ction、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Trauma,Memory,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历史与记忆——全球现代性的质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等。与Ann Kaplan合编Trauma and Cinema,与张旭东合译本雅明的《启迪》等。1997与2001年两次获美国人文基金学术研究奖励。2008年7月,在美访学的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李凤亮先生与王斑先生进行了长篇访谈,内容涉及其学术经历、美学与政治关系、历史与记忆、全球化与现代主义、海外华人学者等。本刊特请采访者整理出有关美学与现代性的部分,以飨读者。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美学访谈录记忆
文学与“文人”--张旭东教授访谈录
2011年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接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教授,东亚系主任,
李凤亮张旭东
关键词:比较文学访谈录文人中小学教育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0
2008年
文本·文体·文风:也谈批评家的风格 李凤亮(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教授):王先生,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在研究方法上,您较为注重宏观与微观、文本与历史语境的结合,喜爱将文本解读与文学生产机制及语境分析糅合在一起。开口小但问题大,于作品能入乎内出乎外;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作家情况、社会历史文化状况进行更深更广的挖掘。这在您的很多论著中都能明显体现。这二者如何结合?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访谈录文本解读
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张英进教授访谈录被引量:4
2008年
张英进,1984年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毕业,1987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博士后。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主席、富布莱特基金会中国研究员。现任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学系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电影批评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英文书籍八部、中文著作六部,在美、欧、澳、中、港、台等地的学术期刊与文集发表了中英文论文一百多篇。2008年4月,在美访学的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李凤亮教授采访了张英进教授,就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本刊特发表该学术访谈稿的部分,以飨读者。
李凤亮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电影研究华语中国比较文学访谈录
从比较文学到电影研究——鲁晓鹏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2009年
出身比较文学而从事中西比较诗学及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是众多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共同学术选择。近年来,北美比较文学界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面临转型,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迅速兴起。从中西比较诗学转向当代文化研究,海外华人学者迅速顺应了当代学术话语的转换。而华语电影研究作为美国大学东亚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中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学科,正引起海外华人学者更多的关注,并成为海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话题。
李凤亮
关键词:文化研究中国电影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研究的学科意识——张英进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2008年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电影研究学科意识访谈录学科建设
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关怀——张旭东教授访谈录
2011年
张旭东,1965年生于北京,在上海接受中小学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美学教研室、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东亚语文系。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系教授,东亚系主任,
李凤亮
关键词:海外华人学者访谈录关怀比较文学
“跨国华语电影”研究的新视野鲁晓鹏访谈录被引量:20
2008年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中出现的命名争议,反映出海外学者在研究立场、指涉范围、学术取向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分歧。"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旨在"用一个以语言为标准的定义来统一、取代旧的地理划分与政治歧视"。"跨国华语电影"(translational Chinese cinema)的提出,提供了一个从国族、语言、文化、产业等多重角度重新研究的新视角。由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社群所构成的"华语电影"的整体性研究视角,对过去单独研究"中国电影",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或挑战。
李凤亮
关键词:华语电影跨国访谈录海外学者思维方法学术取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王德威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9
2009年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复旦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4年获选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二十五届院士。主要著作有《众声喧哗:三〇与八〇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后遗民写作》等。2007年12月,在美访学的暨南大学李凤亮教授对王德威教授进行了长篇访谈,内容涉及华语语系文学、海外汉学与华人学者批评理论。《文艺研究》编辑部特请采访者整理出有关其个人学术领域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状况的部分,以飨读者。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文学研究访谈录整体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小说
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看法——夏志清教授访谈录被引量:3
2008年
2007年12月10日,笔者前赴纽约夏志清先生寓所,对夏先生作了两个小时的访谈。夏先生已87岁高龄,自199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担任中文名誉教授后,虽病体缠身,仍笔耕不辍,除《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等英文著作外,近年更有《夏志清论评中国文学》英文版问世,中文著作亦接连不断。笔者曾多次读到关于夏先生为人率真、发论无忌的描述,不过此次亲见,更添了一份体会。访谈过程中,我甚至要不时花点心思,把夏公从快乐的言谈中拽回来,免得跑题太远。夏先生后来在寄回访谈校阅稿的来信中说:“我写中英文文章,都很谨慎,惟独被访问时,爱说大话、吹牛,骂人太凶。”他在访谈稿中作了多处修改,希望避免“给读者一个恶劣的印象”。李凤亮(以下简称“李”):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读过不少您的书,来之前还专门读了一些有关您的访谈录。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内地搞现代文学的学者到美国来,都希望能见见您。我知道您接受的访谈很多,有些国内报纸也特地来找您做一些世纪大事回顾,希望整理一些旧事。我们这个访谈,跟一般报纸访谈关心您的生活近况不太一样,比较注重对您的学术历程、观点的回顾,希望多了解一些您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今天的访谈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李凤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批评小说史剧作家访谈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