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483)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晓平梁爱珍陈学文张延范如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
  • 5篇团聚体
  • 5篇黑土
  • 4篇耕作
  • 3篇耕作方式
  • 3篇不同耕作
  • 3篇不同耕作方式
  • 2篇有机碳矿化
  • 2篇水分
  • 2篇碳矿化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1篇东北黑土
  • 1篇冻融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入渗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6篇梁爱珍
  • 6篇张晓平
  • 4篇陈学文
  • 4篇张延
  • 3篇范如芹
  • 2篇贾淑霞
  • 1篇时秀焕
  • 1篇申艳
  • 1篇陈晓侠
  • 1篇魏守才
  • 1篇孙冰洁

传媒

  • 2篇土壤与作物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处理下冻融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探讨冻融作用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小区上进行了9a的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冻融前后的土壤硬度以及土壤硬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呈对数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2=0.838 8)。冻融前免耕较秋翻显著增加了土壤硬度(p<0.05),主要表现在2.5-17.5cm深度之间。冻融后免耕较秋翻降低了2.5-17.5cm的土壤硬度,并且在2.5-10cm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冻融后土壤硬度明显低于冻融前,冻融前后两种处理下玉米连作的土壤硬度均高于玉米-大豆轮作,但最大土壤硬度均对作物的生长没有限制作用。
陈学文王农刘亚军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时秀焕范如芹
关键词:冻融土壤硬度犁底层黑土
黑土腐殖酸的近红外光谱测定
2012年
研究了我国黑土腐殖酸碳含量及其光化学性质,并探索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ear infraredspectroscopy,NIRS)对其进行预测的潜力。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带土壤样品,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定量模型,并用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腐殖酸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的预测效果很好,NIRS对富里酸碳和胡敏酸碳的465nm(E4)和预测结果也较好,665nm光密度(E6)的预测达到可接受水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与SOC的相关性,高于其与NIRS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二者光化学性质与SOC的相关性则低于其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NIRS在简化黑土腐殖酸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和光密度测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且能够反映SOC性质方面的信息。
范如芹申艳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贾淑霞陈学文魏守才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胡敏酸富里酸偏最小二乘法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团聚体结合碳矿化特征研究
以采自吉林省德惠市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地免耕和常规耕作小区土壤为供试材料,分别对4~1 mm、1~0.25 mm、0.25~0.053 mm及4~1 mm与1~0.25 mm压碎团聚体在室内培养160 d,测定培养前后...
张延范如芹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孙冰洁
关键词:耕作方式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Effects of Tillage Management on Infiltration and Preferential Flow in a Black Soil,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6
2013年
The impacts of no-tillage (NT) and moldboard plough (MP) managements on infiltration rate and preferential flow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a combined technique of double-ring device and dye tracer on a black soil (Mollisol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how tillage practices enhance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and preferential flow in favor of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eady infiltration rates under NT management are 1.6 and 2.1 times as high as those under MP management in the 6th and 8th years of the tillage management in place, while the infiltrated water amounts under NT management are 1.4 and 2.0 times as high as those under MP management, respectively. The depth of methylene blue penetrated into NT soil increases from 43cm in the 6th year to 57cm in the 8th year, which are 16cm and 19cm deeper than those in MP soil,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morphologic image show that more biological macro-pores occur in NT soil than in MP soil. These macro-pores play a key role in enhancing preferential flow in NT soil, which in turn promotes water infiltration through preferential pathways in NT soil.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policy-making in popularizing NT and have the implications for tillage management in regard to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China.
FAN RuqinZHANG XiaopingYANG XuemingLIANG AizhenJIA ShuxiaCHEN Xuewen
关键词:东北黑土土壤渗透土壤水分入渗免耕土壤稳定入渗率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提升土壤中有机碳固定量在修复退化土壤,降低土壤CO2释放,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机碳固定方面,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从1土壤团聚体形成概念模型;2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3土壤团聚体物理性质与有机碳固定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延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以2001年在东北典型黑土上进行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下免耕、垄作及常规耕作土壤进行了室内培养实验,按照田间持水量(water-holding capacity,WHC)的30%、60%、90%、120%、150%、180%、210%、240%、270%设定了9个水分梯度,并分别对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进行了22 d的短期观测,以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1干土条件下在加水培养初期,3种耕作方式均产生了明显的激发效应,并且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除干旱(30%WHC)及淹水(240%WHC、270%WHC)条件下,3种耕作方式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免耕>垄作>常规耕作.3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及CO_2排放通量进行了方程拟合,在30%~270%WHC条件下,免耕的CO_2排放通量与水分状况拟合为二次回归方程,而垄作与常规耕作则是线性回归方程.在30%~210%WHC条件下,免耕与垄作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水分状况均可拟合为较好的对数方程,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66、0.956.
张延梁爱珍张晓平陈升龙孙冰洁刘四义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土壤呼吸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团聚体结合碳矿化特征研究
以采自吉林省德惠市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地免耕和常规耕作小区土壤为供试材料,分别对4~1mm、1~0.25 mm、0.25 ~0.053 mm及4~1mm与1~0.25 mm压碎团聚体在室内培养160 d,测定培养前后土...
张延范如芹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孙冰洁
关键词:耕作方式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的关系、定量研究方法与展望被引量:9
2015年
近些年土壤固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诸多影响土壤固碳的因素中,团聚体结构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是研究的焦点。土壤中原始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和团聚体结构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以及施肥措施发生变化后,团聚体及其结构在土壤有机碳固定中的作用变得更加凸显。团聚体结构包含众多的孔隙,这些孔隙的大小、数量、形状以及空间分布等都会影响土壤中水分运移、植物根系生长、土壤生物活动以及土壤有机碳分配,它们相互作用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定。本文分析了水分、植物根系以及土壤生物与团聚体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这些因素在土壤有机碳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概述。同时,阐述了不同CT(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土壤团聚体结构探测中的应用及其对结构数据的提取方法,探讨了团聚体孔隙结构对有机碳固定的影响,展望了团聚体结构对有机碳固定影响需要加强的研究内容。参66。
陈升龙梁爱珍张晓平陈学文
关键词:CT技术
土壤团聚体固碳的研究方法被引量:14
2012年
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碳固定的重要机制.本文综述了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的经典方法和现代常规方法,并且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陈晓侠梁爱珍张晓平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研究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