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2011-G6)

作品数:12 被引量:240H指数:8
相关作者:陈仲新刘佳李宗南王利民唐华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航天天绘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遥感
  • 4篇玉米
  • 2篇倒伏
  • 2篇东北三省
  • 2篇冬小麦
  • 2篇遥感监测
  • 2篇玉米倒伏
  • 2篇图像
  • 2篇图像处理
  • 2篇农业
  • 2篇作物
  • 2篇小麦
  • 2篇春玉
  • 2篇春玉米
  • 1篇多光谱
  • 1篇亚像元
  • 1篇遥感数据
  • 1篇引力模型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机构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航天天绘科技...

作者

  • 10篇陈仲新
  • 5篇刘佳
  • 3篇唐华俊
  • 3篇黄青
  • 3篇李丹丹
  • 3篇任建强
  • 3篇吴尚蓉
  • 3篇王利民
  • 3篇李宗南
  • 2篇周清波
  • 2篇吴文斌
  • 1篇李章成
  • 1篇王昕
  • 1篇李正国
  • 1篇唐鹏钦
  • 1篇丁娅萍
  • 1篇姜志伟
  • 1篇滕飞
  • 1篇谭杰扬
  • 1篇任国业

传媒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小型无人机遥感的玉米倒伏面积提取被引量:96
2014年
该文使用2012年小型无人机遥感试验获取的红、绿、蓝彩色图像研究灌浆期玉米倒伏的图像特征和面积提取方法。研究首先计算和统计正常、倒伏玉米的30项色彩、纹理特征,然后比较特征的变异系数和相对差异评选出适宜区分正常、倒伏玉米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与红、绿、蓝色灰度比较,多项色彩、纹理特征的变异系数更大或不同类别间的相对差异更小,不适用于准确区分正常、倒伏玉米,最适于区分正常和倒伏玉米的特征是3项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红、绿、蓝色均值纹理特征。分别基于色彩特征和评选出的纹理特征提取倒伏玉米面积,对比2种方法的误差发现,基于红、绿、蓝色均值纹理特征提取倒伏玉米面积的误差最小为0.3%,最大为6.9%,显著低于基于色彩特征提取方法的。该研究结果为应用无人机彩色遥感图像准确提取倒伏玉米面积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李宗南陈仲新王利民刘佳周清波
关键词:遥感图像处理倒伏玉米
GEOSS背景下的农业遥感监测被引量:4
2012年
当前在GEOSS背景下,对国际地观测已经进入的广义遥感时代,农业遥感监测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抓住有利契机,深化研究与应用。该文介绍了GEOSS的产生背景及其框架的主要内容,并建议在GEOSS背景下,加强我国农业遥感监测,建立更加高效可靠的农业遥感监测系统,为区域及国家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特别是应该加强多传感器组网与虚拟组网技术、数据同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遥感监测技术创新与进步。
陈仲新
关键词:农业遥感
基于最小距离法的RADARSAT-2遥感数据旱地作物识别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进行作物识别是当前作物遥感监测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进行旱地作物识别的相关研究较少,该文以RADARSAT-2雷达遥感数据对两种旱地作物玉米和棉花进行识别。以河北省枣强县为研究区,对其区域内的玉米和棉花进行识别。首先分析了与卫星过顶时刻同步采集的作物参数与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在植株高度、生物量、作物含水量、叶面积指数这四个作物参数中,植株高度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作物含水量;同时,通过最小距离法应用多时相、多极化雷达遥感数据进行作物识别,其精度可达到85%,通过与资源三号光学遥感数据结合,其作物识别精度提高到了93%。研究结果表明,雷达遥感数据应用于旱地作物识别是可行的,雷达遥感数据与光学遥感数据的结合能提高旱地作物识别的精度。该研究为应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旱地作物识别提供了参考。
丁娅萍陈仲新
关键词:棉花遥感最小距离法
近20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被引量:33
2013年
利用1990至2009期间的东北三省46个农业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通过计算玉米出苗期、成熟期和生育期长度等物候期特征的年变化率(θ),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玉米物候期对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5月和9月均温都出现了上升趋势,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2)在气候增温背景下,玉米主要物候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响应,其中出苗期表现为提前态势(0.02<θ<0.15 d/a)、成熟期推迟(0.18<θ<0.38 d/a)和生育期长度增长(0.22<θ<0.44 d/a)的趋势,生育期长度的增加反映了为了充分利用增温带来的适宜发育期,作物熟型从中早熟型调整为中晚熟型的适应过程;(3)由于种植区的空间差异,物候期的响应和变化亦体现出区域差异,其中松嫩平原北部、吉林省中东部和辽宁省中部的响应关系较为明显。总体上,东北三省生长季气温条件变化使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适宜程度偏好,有利于早种晚收、生育期长的玉米品种。
李正国杨鹏唐华俊吴文斌陈仲新刘佳张莉谭杰扬唐鹏钦
关键词:气候变化东北三省
基于遥感的冬小麦长势等级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遥感数据,以陕西、甘肃两省为例,探讨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不同等级的长势状况及其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7个不同的生育期,借助植被指数NDVI,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内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状况;探讨了2011—2012年不同生长发育期内,不同等级的冬小麦长势状况与同生育期、前一生育期及生育期内累计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1—2012年,陕西、甘肃两省冬小麦长势在空间上呈现越冬前较好,越冬期略变差,之后恢复变好的状况,但同时存在时空分布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就平均来说,无论冬小麦长势状况如何,冬小麦长势和累计降水之间的相关性都大于同期和前一生育期的相关性,显示了降水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的重要性;温度对冬小麦的影响根据冬小麦长势等级的不同而不同;日照方面,不论冬小麦长势等级如何,各种不同等级的长势都和累计日照时数相关关系最大。研究同时表明,长势好和长势差的冬小麦对降水较为敏感,而温度在整体上对长势正常的冬小麦影响较大。
黄青周清波王利民李丹丹
关键词:冬小麦遥感长势生育期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因子
基于红外结构光三维技术的土壤表面粗糙度测量被引量:16
2013年
土壤表面粗糙度是一项重要的土壤物理参数,已有的各种测量方法存在测量效率和误差难以兼顾的问题。为了在一定精度下提高野外测量工作效率,该研究基于红外结构光技术设计了一套便携的土壤表面粗糙度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红外结构光扫描仪、便携式计算机、支架等,具有3.2 mm空间分辨率和3 mm的距离分辨率的性能。通过水平面板测量试验,发现本系统相对误差较小,相对误差最小区域中0.5个测量单位以内的误差(e≤1.5 mm)占87.87%,1个测量单位以内的误差(e≤3 mm)占99.58%,而大于1个测量单位的误差仅占0.42%。通过土壤表面粗糙度测量试验,发现本系统绝对误差较明显,其测量结果低于1 mm分辨率的土壤粗糙度值。通过误差分析发现:该系统的测量误差包括固有误差和随机噪声,呈特定的规律性分布;导致绝对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为该系统的性能;由于系统的随机噪声,基于水平面板距离图像的土壤表面距离图像校正存在不确定性。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降低红外结构光三维技术测量土壤表面粗糙度的误差提供了依据。
李宗南陈仲新王利民姜志伟
关键词:土壤粗糙度测量表面特性
基于三分量分解优化模型的农用地SAR影像提取方法被引量:5
2015年
针对中国北方部分农区夏秋两季易受长时间云、雨、雾影响导致区域农用地信息难以实时准确获取的现状,在Freeman极化分解模型基础上,该文提出了一种三分量极化分解优化模型农用地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自动提取方法,并开展不同作物覆盖条件下农用地信息提取试验研究。该文首先通过引入体散射分量参数,二次散射分量参数和布拉格散射分量参数,对现有Freeman极化分解模型进行优化,使分解结果更符合农业区域不同地物散射特征;然后,在利用优化三分量极化分解方法提取极化分量基础上,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实现农用地信息高精度自动提取。最后,该研究以中国重要黄淮海农业区河北衡水枣强县为试验区,以Radarsat-2影像为试验数据源,在作物全覆盖和作物部分覆盖2种条件下,通过将优化三分量-FCM分类和常用雷达分类方法 H-Alpha-Lambda分类的农用地提取结果与地面验证样方进行对比,完成该研究所提出SAR影像农用地提取方法的精度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作物全覆盖条件下,利用优化三分量-FCM分类提取农用地信息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12%和0.857,较H-Alpha-Lambda分类方法分别提高了8.69个百分点和0.337;在作物部分覆盖条件下,利用优化三分量-FCM分类提取农用地信息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7.53%和0.902,较H-Alpha-Lambda分类分别提高了17.37个百分点和0.595。可见,无论在作物全覆盖还是部分覆盖条件下,优化三分量-FCM分类方法提取的农用地精度均优于H-Alpha-Lambda分类方法,证明了该算法提取农用地信息具有一定可行性和适用性,为SAR影像在农业遥感应用中的农用地信息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尚蓉任建强陈仲新刘佳丁娅萍
关键词:极化散射SAR影像农用地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当前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和分布格局遥感提取方法及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数在作物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基于2005年和2010年作物生育期内遥感影像全覆盖的MODIS-NDVI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结构、物候历及NDVI曲线特征,建立不同作物面积遥感提取模型,提取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同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农作物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的作物面积信息,2005年和2010年平均精度达到了90%以上;5年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面积年动态度为-4.47%,水稻和玉米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且5年的变化幅度均超过20%。【结论】成本和收益是作物面积增加或减少的主要原因;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作物面积提取的方法是可行的;景观生态学中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耕地内部作物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黄青唐华俊吴文斌李丹丹刘佳
关键词:遥感NDVI春玉米大豆
冬小麦鲜生物量估算敏感波段中心及波宽优选被引量:11
2016年
开展高光谱作物生物量估算敏感波段中心和最优波段宽度筛选对提高作物生物量估算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小麦关键生育期内350~1000 nm冠层高光谱数据和实测地上鲜生物量,研究任意两波段构建的窄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N-NDVI(narrow b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与冬小麦地上鲜生物量间的相关关系,构建拟合精度R^2二维图,并以R^2极大值区域重心作为高光谱估算鲜生物量敏感波段中心。通过对敏感波段中心进行波段扩展和相应生物量估算验证,最终确定敏感波段最佳波段宽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敏感波段最优波段宽度下冬小麦地上鲜生物量估算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N-NDVI与冬小麦鲜生物量间拟合R2≥0.65的二维区域内,确定了401 nm/692 nm、579 nm/698 nm、732 nm/773 nm、725 nm/860 nm、727 nm/977 nm 5个鲜生物量估算的高光谱敏感波段中心;在高光谱估算生物量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10%、相对误差RE≤10%条件下,上述5个敏感波段中心的最优波段宽度分别为±21 nm、±5 nm、±51 nm、±40 nm和±23 nm。通过与实测鲜生物量数据对比,利用上述敏感波段中心最优波段宽度进行作物生物量估算,精度在P<0.01水平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RE、NRMSE分别在8.15%~9.14%、8.69%~9.65%范围内。可见,利用作物冠层高光谱进行冬小麦地上鲜生物量估算时,N-NDVI与鲜生物量间拟合R2极大值区域重心的作物高光谱敏感波段筛选和最优波段宽度确定具有一定可行性,为开展作物高光谱数据波段优选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多光谱遥感波段设置及遥感数据应用潜力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刘斌任建强陈仲新唐华俊吴尚蓉李贺
关键词:遥感作物生物量冬小麦
欧盟BioMA模型平台在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针对目前中国农情遥感监测系统CHARMS中,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还主要应用的是气象模型、遥感模型、统计模型等,基于作物生物物理模型进行农情监测的研究和应用还较薄弱的现状,该文重点介绍了欧盟先进的生物物理模型BioMA及其在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情监测主要采用的方法及BioMA开发的背景和目的,然后详细介绍了BioMA的技术框架及BioMA由研究向业务化运行转变的可视化模型工具,最后以BioMA中水稻产量预测模型WARM为例,从数据准备、模型综合利用等方面分析了BioMA在中国农业遥感监测中应用中的可行性。
黄青陈仲新李丹丹刘佳滕飞
关键词:欧盟作物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