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50022)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宇丰向安强张波陈奕安宓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稻鸭共生
  • 4篇农业
  • 3篇稻田
  • 3篇稻田养鸭
  • 3篇养鸭
  • 3篇文化
  • 2篇稻田养鸭技术
  • 2篇侗乡
  • 2篇养鸭技术
  • 2篇遗产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农业
  • 2篇文化遗产
  • 1篇稻田放鸭
  • 1篇稻鸭共生技术
  • 1篇稻鱼鸭
  • 1篇稻作
  • 1篇生产技术
  • 1篇农耕
  • 1篇农业生产

机构

  • 8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广州番禺职业...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8篇王宇丰
  • 5篇向安强
  • 4篇张波
  • 1篇安宓
  • 1篇陈奕

传媒

  • 2篇老区建设
  • 2篇农业考古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史
  • 1篇科学与管理
  • 1篇古今农业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与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被引量:4
2018年
传统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技术是中国主要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三农"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广东"稻鸭共生"系统是动态保护与利用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并服务于"三农"的典型案例,"稻鸭共生"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较大的生态效益,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郑庭义黄靓彦陶丽丘俊超逯浩奋王宇丰向安强
关键词:稻田养鸭稻鸭共生
从“稻田放鸭”到“稻田养鸭”:明清时期“稻田养鸭”技术与特点——以广东地区为中心被引量:13
2015年
明清时期,"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到稻田管理上,以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特别是珠三角沙田地区多蟛蜞,蝗虫一类的稻田虫害,"稻田养鸭"很早就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种养结合模式。明万历年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蝗虫大获成功。随后,其五世孙陈九振依先法将养鸭治蝗运用到稻田管理上。"稻田养鸭"在南方水田地区十分适用并逐渐流行,人们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结合起来,形成"鸭埠之制"。"稻田养鸭"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广东沙田地区发展起来,对当时养殖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阶段,以稻田放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充当补充鸭粮与生物防治的角色,在广东广袤的沙田地区普遍实践。
张波丘俊超罗琤琤王宇丰向安强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农业稻田养鸭明清时期
现代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推行与发展被引量:2
2015年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充分利用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以"稻田养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科学试验与技术推广。现已初步形成规范的、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种养模式。
张波丘俊超罗琤琤王宇丰向安强
关键词:稻鸭共生生态农业
从“稻田养鸭”到“稻鸭共生”:民国以来“稻田养鸭”技术的过渡与转型——以广东地区为中心被引量:5
2015年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而倍受冷落,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现代农业自我审视和观念转换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中的"稻田养鸭"技术重新获得人们关注。"稻田养鸭"技术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稻田养鸭"从简单的"稻田放鸭"转化成为系统的"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技术使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张波丘俊超王宇丰罗琤琤向安强
关键词:稻田养鸭稻鸭共生
论“糯改籼”政策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多重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西南地区推行"糯改籼"并非单纯的农业技术问题,它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社会等层面的连锁反应。该文以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展开分析,研究了栽植不同作物品种的习惯与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推广籼杂稻后带来的社会风险和文化变迁,试图对贵州民族地区的该项农业政策的实施及农业科技的管理进行反思。
王宇丰陈奕安宓
关键词:文化碰撞民族文化变迁
侗乡稻鱼鸭系统的自我存续之道被引量:10
2014年
黔东南侗乡稻鱼鸭系统是历史悠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于从江、黎平一带。能够在现代种种变迁压力之下继续存活,必有某种生存机制在发生作用。该自我存续机制包含:中亚热带丘陵区、糯稻、侗族民俗文化、边缘地带等几大要素条件,并循"生物特性→象征意义→文化需要→内生动力"的作用逻辑,其以系统内力为主导的作用模式可称作"黄岗模式"。提出黄岗模式的意义在于,在主流研究之外提供新视角,并在外力主导模式遇挫时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有助于提出更有效的保护策略。
王宇丰
论黔东南侗乡稻作文化遗产的文化结构及其价值功能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人类学的文化结构视角,抓住糯稻这个核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梳理黔东南地区的传统稻作文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贵州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更系统地挖掘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功能,并揭示在当下社会变迁中保护和传承该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王宇丰
关键词:糯稻文化传承功能
广东现代“稻鸭共生”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2015年
广东现代"稻鸭共生"技术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但其发展仍然存在关键性技术有待突破,农民积极性不高,产业化生产尚未形成,政府助推服务缺位,市场激励机制缺乏,生态农业大环境缺失等问题。需要采取明确政府服务职责,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选择合适发展模式等相应对策。广东"稻鸭共生"技术应选择以农业科技园为依托,以科研和观光为定位,发展具有教育和宣传功能的观光农业新模式。
林凤翔丘俊超孟珈蒂张波罗王宇丰向安强
关键词:稻鸭共生观光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