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财政基因工程专项资金项目(2011JYGC12-036)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4
- 相关作者:朱宇姚英政黎剑董玲何文铸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财政基因工程专项资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甜玉米发芽条件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对甜玉米的发芽相对湿度、温度和时间进行研究,得到一组最佳发芽参数:发芽相对湿度95%,发芽温度25℃~30℃,发芽时间48h.在此条件下,发芽率为75%左右.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未处理组、浸泡组、发芽组和未发芽组甜玉米的11个营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主成分(PCI和PC2)累积贡献率达到80.63%,反映了所有指标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经过发芽处理的甜玉米(发芽组与未发芽组)的特征营养指标总糖、游离氨基酸、Vc、VB2、VE和Ca,与未处理组(VB1含量)和浸泡组(淀粉、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明显不同.甜玉米的11个营养指标可以成功区分四组不同处理的样品.
- 姚英政董玲黎剑付成平朱宇
- 关键词:甜玉米发芽条件营养品质主成分分析
- 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玉米须中总黄酮含量比较被引量:7
- 2012年
- 为筛选得到高品质玉米须原料及选择其最佳采收期,实验选取在四川地区已广泛推广的10个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分4个不同生长时期和阶段采收玉米须作为检测样本,并对各个品种不同生长期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检测。通过对同一品种玉米须各生长期的总黄酮含量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在未授粉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且含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而在成熟期时的总黄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时期,且与其他生长时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同一生长期各品种玉米须的总黄酮含量比较,发现各个品种在每个生长时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随着玉米须的不断生长,无显著性差异的品种越来越多,可以认为各品种之间总黄酮含量的差异越来越小。
- 姚英政朱宇何文铸张盈娇张谦
- 关键词:玉米须总黄酮
- 甜玉米浸泡工艺优化及营养品质评价
- 2015年
- 为了提高甜玉米的发芽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其浸泡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23.9℃,浸泡时间24h,浸泡料液比1∶6.3,发芽率理论值为53.16%,验证实验发芽率为52.60%±2.07%,与理论值相近,因此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甜玉米浸泡工艺是可行的。为了研究浸泡、发芽加工处理对甜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在最佳浸泡条件下,对未处理、浸泡后、发芽和未发芽甜玉米的10个营养指标进行了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组不同处理的样品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按评价结果从好到差排序依次为:发芽组、未发芽组、浸泡组、未处理组。因此,浸泡和发芽的加工处理可以提高甜玉米的营养品质,这对甜玉米生产加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姚英政董玲付成平黎剑朱宇
- 关键词:甜玉米发芽率响应面法主成分分析
- 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玉米须中多糖含量比较被引量:4
- 2013年
- 为筛选得到优质玉米须原料及选择最佳采收时期,实验选取了四川地区广泛种植的10个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3个不同生长时期采收玉米须,并对其多糖含量进行了检测。对同一品种玉米须各生长期的多糖含量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在授粉期时的多糖含量最高,且随玉米须的不断生长存在逐渐下降的趋势,成熟期与授粉期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品种的多糖含量降低过程和程度均不相同。通过对同一生长期各品种玉米须的多糖含量比较,发现各生长期中,10个品种的多糖含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纵观三个时期,5号和7号品种的多糖含量在各时期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某2个时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的品种有7组,对今后的品种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朱宇姚英政董玲何文铸李浦李娟黎剑
- 关键词:玉米须多糖
- 玉米须最佳采收时期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确定玉米(Zea mays L.)须最佳采收时期,针对3个不同品种研究了玉米须采收时期对玉米产量、出子率、玉米须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须采收时期对Y1品种的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授粉期产量高于灌浆期和成熟期,对Y2和Y3品种没有显著影响;对3个品种玉米的出子率均没有显著影响;Y1和Y3品种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Y2品种灌浆期含量最高;Y1品种总黄酮含量不断降低,成熟期比授粉期降低了93%,Y2品种成熟期比前两个时期降低了75%左右,而Y3品种后两个时期比授粉期含量提高1倍。针对Y1品种,应选择授粉期采收玉米须;针对Y2品种,应选择灌浆期采收玉米须;针对Y3品种,选择灌浆期采收较为合适。
- 黎剑姚英政董玲李浦朱宇
- 关键词:多糖总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