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605)

作品数:17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桂华席刚俊赵楠蒋继宏杨鹤同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病原
  • 6篇病原菌
  • 5篇石斛
  • 4篇杨木
  • 3篇杨树
  • 3篇真菌
  • 3篇铁皮石斛
  • 3篇病害
  • 2篇分子鉴定
  • 2篇白粉
  • 2篇白粉病
  • 2篇病害研究
  • 1篇带头
  • 1篇多样性
  • 1篇锈病
  • 1篇锈菌
  • 1篇杨树溃疡病
  • 1篇叶斑
  • 1篇叶斑病
  • 1篇抑菌

机构

  • 15篇江苏农林职业...
  • 3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临沂市林业科...
  • 1篇临沂大学
  • 1篇江苏第二师范...

作者

  • 15篇赵桂华
  • 9篇席刚俊
  • 6篇赵楠
  • 2篇杨鹤同
  • 2篇蒋继宏
  • 1篇徐梅卿
  • 1篇曹小迎
  • 1篇李观和
  • 1篇周小琪
  • 1篇徐超
  • 1篇史俊
  • 1篇巫建新
  • 1篇秦盛
  • 1篇杨卫君
  • 1篇张盼盼
  • 1篇石立岩
  • 1篇曹成亮
  • 1篇陈永强
  • 1篇袁博
  • 1篇许俊杰

传媒

  • 13篇西部林业科学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菏1号杨树上无柄三毛孢的首次报道
2014年
为了研究中菏1号杨树上的真菌,2009年7月,对杨木边材进行了组织分离,得到了内生菌JSNL1104菌株。通过纯化培养,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进行了比对,鉴定为无柄三毛孢,它的孢子器黑色,有孔口,293.4~616.5μm ×261.3~464.6μm。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瓶梗状,7.3~9.2μm ×3.2~4.0μm。分生孢子双细胞,无色,10.4~12.8μm ×2.4~2.8μm,顶端具有2~3根附属丝。根据该菌的寄主范围,确认中菏1号杨树是无柄三毛孢的新寄主。此菌在杨树上属于首次报道。
赵桂华杨鹤同赵楠李超
关键词:分子鉴定
紫皮石斛上灰葡萄孢的分离和鉴定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紫皮石斛上的真菌,对紫皮石斛染病和健康根、茎和叶片进行了组织分离,共得到306个真菌菌株,其中灰葡萄孢出现数量最多,占23.4%。通过纯化培养,并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灰葡萄孢进行了鉴定。根据该菌的寄主范围和分布地区,结果表明,紫皮石斛是灰葡萄孢的新寄主,此菌在紫皮石斛上发生属于首次报道。
赵菊润席刚俊赵桂华
关键词:灰葡萄孢分子鉴定
杨树生物能源真菌的筛选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筛选杨树上潜在的生物能源油脂真菌,对5种杨树的健康树皮、韧皮部、边材和叶片真菌组织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检测了菌丝和孢子内含油脂。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4 674块组织,得到真菌菌落4 501个,占分离组织总数的96.3%,细菌菌落173个,占3.7%。其中非产油脂真菌菌落4 043个,占89.8%;产油脂菌落458个,占整个菌落总数的10.2%。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其隶属于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半知菌亚门10属,80%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其中,腐皮镰刀菌是一株高产油脂的真菌。产油脂真菌的出现与杨树种类和季节无相关性,而与真菌种类有关系。
赵桂华蒋继宏赵楠
关键词:杨树生物能源
双荚槐白粉病病原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双荚槐是从国外引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园林绿化木本植物,其植株在9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会发生严重的白粉病,经连续4年的野外观察研究表明,该病由野百合粉孢引起,在江苏句容地区不产生有性世代。该项研究系统地报道了双荚槐白粉病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分生孢子的萌发特性,并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及其有性世代的观察。而首次报道了双荚槐为野百合粉孢的新寄主植物。对此真菌的研究也为我国之首报。
赵桂华席刚俊
关键词:双荚槐白粉病病原菌
铁皮石斛枯梢病的病原菌及发病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分别在室内外对铁皮石斛枯梢病的症状、病原菌分离、致病性试验、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枯梢病为铁皮石斛的1种新病害,主要为害嫩叶和嫩梢,严重发生时,可导致梢头死亡,属国内外首次报道;TP-1201菌株分离得率为65.8%;接种14 d检查所有接种点全部发病,病斑直径约4 mm,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再分离得到了原菌株。经形态学和DNA分子测序鉴定,确定TP-1201菌株为互隔链格孢,它是引起铁皮石斛枯梢病的病原菌,在20~30℃、RH 75%~90%时病害发生严重。在发病前使用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发病初期使用50%异菌脲WP、20%腈菌唑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可有效控制病害。
刘国华赵楠赵桂华
关键词:铁皮石斛枯梢病病原菌
引起I-107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大孢不高双胞菌的研究
2013年
2008年4月~2011年6月,通过对I-107杨溃疡病病原分离、野外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孢不高双胞菌,在我国的杨树上属于首次报道,由它引起I-107杨溃疡病为杨树新病害。野外接种1年生I-107杨树幼苗,10天后的发病率为100%;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为黑色,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瓶梗状,无色,4.5~9.6μm×4.5—7.4μm;分生孢子圆柱形到长圆形,或窄卵圆形,成熟的分生孢子有2个细胞,无色,基部细胞窄,顶部细胞略宽,分隔处缢缩,2个细胞的分生孢子比单细胞的分生孢子更大,23.1—31.6Iμm×6.7~9.8μm,平均为27.7μm×8.9μm;未成熟的分生孢子为单细胞,16.5—26.1μm×6.2—8.5μm,平均为22.7μm×8.9μm。
赵桂华许俊杰李观和孟庆兰石立岩杨怀光
关键词:溃疡病病原菌
南方红豆杉内生及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南方红豆杉内生及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抗肿瘤等重要生物活性并获得一些具有强抑制植物病原真菌以及抗肿瘤等重要生物活性的菌株。【方法】选择7种培养基从南方红豆杉及其根际土壤中分离放线菌,对链霉菌进行形态学分类,去重复后对其进行抑制植物病原真菌以及抗肿瘤活性的筛选并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对部分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研究其多样性。【结果】研究共分离得到277株放线菌,经去重复后剩余111株放线菌,可归类到6个亚目、7个科、8个属。其中链霉菌可分为10个类群。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显示:30.9%的菌株具有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其中6株放线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显示了强的抑菌活性。分别有44.1%和33.3%的菌株对胃癌肿瘤细胞株SGC-7901和肺癌肿瘤细胞株NCI-H460的抑制率在40%以上。【结论】药用植物南方红豆杉及其根际土壤蕴含种类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菌株KLBMP 2170具有显著的抑菌以及抗肿瘤活性,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张盼盼秦盛袁博陈永强曹小迎蒋继宏
关键词:放线菌南方红豆杉根际土壤多样性生物活性
苏鲁两省杨树腐朽菌及其危害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研究苏鲁两省的杨树立木和木材腐朽,2005~2010年对该地区10个县(区)的杨树人工林和杨木加工厂采集腐朽的杨木标本,进行腐朽菌种类和腐朽类型鉴定,并调查杨树活立木感病及受害情况;将15年生的I-72杨和5年生的NL351杨的木段置于室外,观察杨木的自然腐朽过程,评价木材价值损失程度。结果表明,本次采集到的98份病害标本,共鉴定出26种腐朽菌,其中22种腐朽菌属国内意大利杨树的首次记载,主要腐朽菌有彩绒革盖菌、裂褶菌、香栓菌、树舌、莲座革菌、硬毛栓菌。意大利杨树的立木腐朽发病率为13.5%~36.5%;调查9 000株8年生新疆杨,腐朽的杨树树干外部肿胀,内部有明显腐朽症状,材质变脆,发病率高达90%,主干风折率高达21.5%,顶梢风折率高达43%。一旦被风折断,一株7~8年生健康树木,其价格由250~300元/株,下降至50~60元/株。在夏季露天储存2个月以上的杨木都会发生木材腐朽,木材质地松软,木材上能观察到白色腐朽菌的菌丝体。
赵桂华席刚俊徐梅卿
关键词:杨木活立木腐朽菌
抑制杨木变色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2006~2008年,从苏鲁两省的严重变色杨木上分离筛选得到8株对杨木变色菌可可球二孢和弯孢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拮抗细菌的筛选,分析了该菌株的摇床液体发酵最适条件,建立了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19对可可球二孢和弯孢2种变色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最佳发酵条件是培养时间为46 h,pH值为6,培养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200 r/min,装液量为50 mL。在该参数下培养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19细菌液对可可球二孢和弯孢的抑制效果最佳。
巫建新席刚俊杨卫君赵桂华
关键词:杨木拮抗细菌发酵条件
中国铁皮石斛白绢病的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为了研究铁皮石斛白绢病,于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在室内外对病害危害程度、症状、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白绢病可为害叶片、茎秆和根部,后期致植株死亡,产生许多菌核。叶片和茎秆上的病原菌分离得率均在80%以上。通过形态描述、DNA分子测序和致病性试验,确定翠雀小核菌是引起铁皮石斛死亡的病原菌,接种8周后,可引起植株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在病害发生之前或发生初期应选用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进行预防。病害发生后,使用多菌灵防治。这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国内首次对该病害进行全面报道。
席刚俊杨鹤同赵楠史俊徐超赵桂华
关键词:铁皮石斛白绢病病原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