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02102110032)

作品数:9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冯素伟茹振钢胡铁柱姜小苓李小军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小麦
  • 4篇小麦品种
  • 3篇生育
  • 3篇生育后期
  • 3篇播量
  • 2篇倒伏
  • 2篇倒伏指数
  • 2篇性状
  • 2篇杂交
  • 2篇杂交小麦
  • 2篇抗倒
  • 2篇冠层
  • 2篇冠层结构
  • 2篇百农矮抗58
  • 2篇产量性状
  • 1篇氮量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栽培

机构

  • 9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9篇茹振钢
  • 9篇冯素伟
  • 6篇胡铁柱
  • 5篇李小军
  • 5篇姜小苓
  • 3篇李淦
  • 3篇丁位华
  • 3篇张自阳
  • 2篇董娜
  • 2篇李笑慧
  • 2篇牛立元
  • 1篇陈向东
  • 1篇王志伟
  • 1篇张立琳
  • 1篇贾茵茵
  • 1篇王刚
  • 1篇石瑞杰
  • 1篇尹坤
  • 1篇王科翰

传媒

  • 3篇河南科技学院...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5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强度关系研究被引量:23
2012年
为了研究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探讨茎秆抗倒性的微观结构及生理特性,试验采用田间与实验室相结合的方法,以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常规小麦品种和有推广前途的杂交小麦为试材,从小麦的外部形态、内部显微结构及生理性状等方面综合分析小麦茎秆的抗倒伏性。结果发现,株高较低、茎秆重心高度下降、基部节间短粗的小麦品种倒伏指数较小,且秆壁较厚,茎秆截面积较大。通过显微观察可知,倒伏指数较小的‘百农矮抗58’、‘杂麦4号’小麦品种,其茎秆内大维管束数量较多,分别为41.8个/茎和37.7个/茎,而小维管束数量相对较少,分别为22.7个/茎和21.0个/茎。同时发现,茎秆倒伏指数较小的‘百农矮抗58’、‘周麦18’、‘杂麦4号’小麦品种,其灌浆后期茎秆活力较强,特别是矮秆品种‘百农矮抗58’,茎秆活力值达到了49.33mg/(g·h),且与其他品种相比均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综合分析可知,‘百农矮抗58’‘、杂麦4号’小麦品种抗倒性较强,但茎秆活力与抗倒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
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牛立元茹振钢李笑慧尹坤
关键词:茎秆强度倒伏指数显微结构
不同类型小麦栽培品种的光合特性被引量:7
2013年
在自然条件下,对10个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个小麦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气孔限制值、水分利用效率相互间有较大的差别,有的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等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其他光合指标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据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征,对10个小麦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豫麦18、矮抗58、温麦6号、平安6号、周麦18属光合特性较强的品种;郑麦9023、周麦22、BH001、杂麦1号和杂麦2号属光合特性一般的品种。
张自阳王志伟牛立元冯素伟茹振钢
关键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
播量与追氮量对BNS型杂交小麦灌浆期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明确BNS型杂交小麦的高产形成机理,以3个不同类型的BNS型杂交小麦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量与追氮量下BNS型杂交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品种相似,BNS型杂交小麦的冠层性状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呈规律性的变化。花后13d时,冠层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上升,至花后20d时达最大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时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而下部叶片急剧衰亡;冠层中上部叶面积指数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叶片功能期越长产量越高;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冠层透光率亦有所不同。冠层中上部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在灌浆中期随叶面积指数的下降而降低,灌浆后期透光率增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因素受播量与追氮量的影响不同,杂交小麦生育后期受播量与追氮量的影响较大。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杂交小麦高产的技术保证。
冯素伟丁位华胡铁柱李小军张自阳茹振钢
关键词:播量杂交小麦生育后期冠层结构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河南省新近育成的或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变化均呈下降趋势,相同时期不同品种间的叶面积指数有一定差异;小麦新品种百农898孕穗期的叶面积指数最高,达到10.03,其次为百农矮抗58与周麦22,分别达到了9.91与9.82,开花后平稳下降.不同品种间的产量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百农高光3709的理论产量最高,达到了622.86 kg/667 m2;产量与开花前的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但开花后叶面积指数过高或居高不下,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冯素伟李淦姜小苓张自阳茹振钢石瑞杰
关键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
百农矮抗58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动态变化及产量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以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通过对其生育后期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单株叶面积以及透光率进行研究,探讨高产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百农矮抗58群体的自动调节能力强,播量弹性较大,基本苗在135万~270万苗/hm^2条件下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大;百农矮抗58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单株绿叶面积和冠层透光率的变化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花后20d是冠层各测定指标变化的转折点,此时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达最大值,而下部叶片急剧衰亡、绿叶面积消失、透光率逐渐增大。冠层上部叶片功能期长,始终是光合主体,为后期籽粒灌浆提供物质基础。
冯素伟胡铁柱李小军丁位华李笑慧茹振钢
关键词:百农矮抗58播量冠层结构产量性状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的研究被引量:33
2012年
为了明确影响小麦抗倒伏性的主要因素,选用生产中应用较广泛的6个高产小麦品种,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抗倒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农矮抗58的倒伏指数较小,为0.432,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百农矮抗58的茎秆机械强度大、茎秆基部第二节短粗、秆壁较厚、次生根数量较多、株高和重心高度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第二节关系密切,第二节机械强度越大、壁越厚、干重越大、地下部根量越多,倒伏指数就越小,茎秆抗倒性就越强;适当降低株高可以降低植株的重心高度,增强植株抗倒能力。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茎秆抗倒性的直接因子为茎秆基部第二节机械强度、第二节干重、地下部根量及地上部鲜重,其中第二节机械强度对茎秆倒伏指数的直接作用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775,可用第二节机械强度的大小评价品种茎秆抗倒性的强弱。
冯素伟李淦胡铁柱姜小苓李小军董娜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抗倒性倒伏指数机械强度
追N量及播量对BNS型杂交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为探讨BNS型杂交小麦的高产配套技术,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BNS型杂交小麦的N肥追施量与播量对产量及成产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的产量及成产因素有极显著差异,对越冬期的追N量也较为敏感,但品种与施N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不大.BNS型杂交小麦对播量的反应不敏感,说明其播量弹性较大,基本苗在9万。21万/666.7m2范围内,其产量差异不显著.通过方差分析可知,BNS型杂交小麦的最佳组合分别为:杂麦4号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1B4C4,即选择越冬期追施5.5kg纯N,保证18万基本苗;杂麦3号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2B2C4,即在18万基本苗的条件下越冬期追施2.5kg纯N;杂交小麦百杂1001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3B42C1,苗期仅需9万基本苗,追施2.5kg的纯N即可取得最好的产量.
冯素伟李小军姜小苓陈向东茹振钢贾茵茵
关键词:追肥播量杂交小麦
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和新近育成的14个超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产量性状以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高产小麦品种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差异,杂交小麦品种的公顷穗数较常规品种多,多穗品种杂麦4号的公顷穗数达到了854.25万,与其他品种均达到了显著差异;大穗小麦品种兰考198、杂麦3号、周麦27、周麦23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较低;杂交小麦品种杂麦3号穗数与穗粒数较多,因而产量较高.相关性分析可知,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穗数对高产品种的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小麦品种聚为不同类别,依次为超高产、高产、中产小麦品种,穗粒数和千粒重聚类为大穗类型、中穗类型和小穗类型.因此,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不同,实现高产的途径亦有所差异,根据产量性状的有关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冯素伟姜小苓胡铁柱丁位华茹振钢王科翰
关键词: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增产途径通径分析
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及其亲本矮秆基因的检测被引量:8
2012年
为探索百农矮抗58小麦所含的矮秆基因及其来源,应用赤霉素反应和分子标记检测了百农矮抗58及其亲本周麦11、豫麦49号、郑州8960的矮秆基因。结果表明:郑州8960为赤霉素敏感型,其他3个品种对赤霉素不敏感;分子标记检测显示,矮抗58、豫麦49号、郑州8960携带Rht-D1b基因,周麦11携带Rht-B1b基因,4个品种均没有扩增出Rht8基因的192bp标准带。
王刚胡铁柱李小军董娜冯素伟李淦张立琳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百农矮抗58矮秆基因分子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