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978)
- 作品数:22 被引量:157H指数:9
- 相关作者:韦英杰贾晓斌王长梅詹扬陈斌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斑马鱼药物代谢模型的适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根据相关研究及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对斑马鱼药物代谢的实验方法、代谢类型及适用性进行归纳和总结。斑马鱼较成功地模拟了哺乳动物Ⅰ相代谢、Ⅱ相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及多途径整体代谢,适用于微量单体化合物及其组合物的在体代谢研究,有利于代谢产物的简单、高效富集,具简单、高效、低成本、化合物用量少(毫克级)等优势,是一种早期、快速预测微量成分在体代谢的极具前景的模式生物模型。
- 宁青韦英杰王丹丹贾晓斌谢林
- 关键词:斑马鱼药物代谢
-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1年
- 白杨素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放疗增敏、抑制芳香酶活性、抗炎、抗氧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白杨素水溶性较差,肠道吸收少,在体内其5、7位羟基易被糖基化代谢,导致活性降低。对白杨素结构进行有效修饰,特别是在抗肿瘤方面,对于获得高效低毒的新型候选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将近年来关于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
- 姜金生韦英杰贾晓斌陈斌谭晓斌马世平黄洋郑智音朱静
- 关键词:白杨素结构修饰构效关系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
- 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0
- 2013年
- 本文首次采用斑马鱼为模型动物,以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为造模用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骨质疏松新动物模型。选用受精后4 d或5 d的幼鱼暴露于不同浓度泼尼松龙溶液中,同时设0.5%DMSO溶媒阴性对照组,28.5℃下在24孔板中培养5 d,至斑马鱼颅骨形成。采用茜素红对培养至9 d或10 d的斑马鱼骨骼进行染色,以显微检测、数码成像方法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与溶媒阴性对照组相比,2.5,10,25μmol.L-1泼尼松龙组的斑马鱼骨骼染色面积和染色光密度值显著减少,提示泼尼松龙使斑马鱼骨骼矿化量和骨密度显著降低,成功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并用该模型成功验证鲑鱼降钙素和依替膦酸二钠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 王长梅韦英杰贾晓斌蔡雪婷孙娥宋捷
- 关键词:斑马鱼骨质疏松鲑鱼降钙素依替膦酸二钠
-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朝鲜淫羊藿抗骨质疏松活性部位筛选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利用泼尼松龙诱导的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筛选朝鲜淫羊藿抗骨质疏松活性部位,探讨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方法将受精后4 d的斑马鱼幼鱼暴露在25μmol/L泼尼松龙模型药物组,含25μmol/L泼尼松龙的15μg/mL依替膦酸二钠阳性药物组,0.5%DMSO溶媒对照组、含25μmol/L泼尼松龙的朝鲜淫羊藿总提物(生药0.1、1.0、10.0、100.0μg/mL)及其大孔树脂水及30%、50%、70%、90%乙醇洗脱部位(生药1.0、10.0、100.0、1 000.0μg/mL)溶液组,28.5℃下在24孔板中培养,每天换液至第9天处死。采用茜素红对各组斑马鱼幼鱼骨骼染色,并以显微检测、数码成像方法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头部骨骼染色面积和染色光密度值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除朝鲜淫羊藿大孔树脂水洗脱部位外,朝鲜淫羊藿总提物及30%、50%、70%、90%乙醇洗脱部位的斑马鱼头部骨骼染色面积和染色光密度值显著增加。色谱分析表明30%、50%、70%、90%乙醇分离部位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和少量非黄酮类化合物。结论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成功用于高效筛选朝鲜淫羊藿的抗骨质疏松活性部位,具简单、高效及可操作性强的优势。
- 詹扬韦英杰孙娥王丹丹景莉君贾晓斌
- 关键词:斑马鱼骨质疏松朝鲜淫羊藿活性部位
- 丹参酮Ⅱ_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组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组合物(组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探讨斑马鱼用于中药多组分代谢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将斑马鱼暴露于组合物1%DMSO纯净水溶液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HPLC-MS)检测,根据准分子离子峰获得代谢物相对分子质量信息,通过与文献数据或对照品比较,鉴定组合物暴露于斑马鱼24 h后的药液及鱼体中的代谢产物。结果组合物经斑马鱼作用后,产生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羟基化和脱氢产物,未发现丹参酮Ⅰ的代谢产物。结论斑马鱼对组合物的代谢与大鼠或鼠肝微粒体的代谢机制高度一致,提示斑马鱼对该组合物的代谢具合理性,且具有化合物用量少、成本低、简单、高效等优点,为斑马鱼用于更复杂的中药体系代谢研究提供依据。
- 韦英杰贾晓斌詹扬王长梅马文泉王兵徐丽丽
- 关键词:隐丹参酮斑马鱼代谢
- 模式生物斑马鱼对川续断皂苷VI的代谢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首次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续断中主要活性成分川续断皂苷VI的代谢,探索斑马鱼用于微量中药皂苷类成分代谢的可行性及合理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检测,Zorbax Extend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0.05%甲酸乙腈0.05%甲酸水梯度洗脱,正、负离子模式同时检测,根据准分子离子峰获得化合物分子量信息,通过与文献数据或对照品对照,鉴定川续断皂苷VI经斑马鱼暴露24 h后的药液及鱼体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川续断皂苷VI经斑马鱼作用后,产生了脱去1分子、2分子及全部糖基的5种脱糖基代谢产物和1个羟基化产物,这与川续断皂苷V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机制一致,提示斑马鱼对川续断皂苷VI的代谢具合理性,更具有化合物用量少,成本低、简单、高效的优势,特别是能体现在体代谢的综合结果,有望成为快速预测少量中药成分代谢、补充现有模型不足的全新的、模式生物代谢模型。
- 韦英杰薛小露刘炜王长梅詹扬贾晓斌
- 关键词:斑马鱼川续断皂苷VIMS
- 肠吸收屏障对栀子苷及其苷元京尼平的处置作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肠吸收屏障对栀子苷及其苷元京尼平的处置作用,旨为其新制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肠道菌和肠道酶孵育法研究肠道环境对栀子苷的生物转化作用;应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京尼平表观渗透性。结果肠道菌对栀子苷代谢活性为(1 098.3±519.2)μmol·h-1·g-1,栀子苷在肠道酶HBSS溶液中孵育4 h,浓度从20.00μmol·L-1下降至9.60μmol·L-1,而其代谢产物京尼平升至3.52μmol·L-1。京尼平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 eff*)值在2.11±0.62~3.77±0.38,10 cm肠段吸收百分比(10 cm%ABS)在(48.52±9.59)%^(70.24±7.88)%,其中十二指肠对京尼平的吸收明显高于其他肠段(P<0.05)。胆汁中发现京尼平Ⅱ相代谢产物。结论肠道菌群及肠壁的酶均可以将栀子苷代谢为京尼平;京尼平肠道吸收较好;京尼平葡萄糖醛酸代谢产物可经过胆汁排泄。
- 谭晓斌韦英杰贾晓斌刘文博
- 关键词:在体肠灌流模型栀子苷京尼平肝肠循环
- 模式生物斑马鱼用于5-羟基黄酮代谢的合理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5-羟基黄酮的代谢,探索斑马鱼用于药物Ⅱ相代谢的适用性。方法将斑马鱼培养于5-羟基黄酮溶液中,定时取鱼体及药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检测,根据正、负离子模式准分子离子峰获得化合物分子量信息,通过与文献数据或对照品对照,结合碎片离子,推测可能的代谢产物。结果在斑马鱼体内或体外药液检测到5-羟基黄酮原型及其2个单羟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1个单羟基硫酸结合物。结论 5-羟基黄酮在斑马鱼作用下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与其在大鼠体内的Ⅱ相代谢机制高度一致,并首次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到5-羟基黄酮硫酸结合物。斑马鱼用于药物Ⅱ相代谢具合理性,且具有化合物用量少、成本低、方法简单、高效的优势,为建立斑马鱼体内药物代谢新模型提供重要参考。
- 韦英杰詹扬王长梅陈斌贾晓斌
- 关键词:斑马鱼
- 紫草效应成分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研究紫草效应成分动态变化因素,明晰紫草渗漉液浓缩过程中紫草素类成分的巨大损失原因。方法:采用动态取样,以HPLC法检测,考查5个紫草素类成分及相关因素在紫草渗漉液50℃回收乙醇时的动态变化,据此选择并考查3个关键因素温度、pH值及药液含醇量在单因素及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对5个紫草素类成分的化学稳定性影响。结果:紫草渗漉液在50℃回收乙醇过程中,药液体积、含醇量不断减少的同时,pH值由5.56降至4.5左右,5个紫草素类成分的含量亦显著降低。关键因素药液温度、pH值及含醇量综合作用结果表明紫草渗漉液中5个紫草素类成分在40~60℃、pH 3~7、药液含醇量35%~70%时6 h内稳定。但药液含醇量降低时,紫草素类成分易析出,样品处理方式不当导致测定结果偏低,从而产生"损失"现象。结论:研究揭示紫草渗漉液浓缩过程中紫草素类成分的巨大"损失"真正原因并非是其化学稳定性差发生了降解转化,而是因其强脂溶性紫草素类成分不断析出,使溶液中含量显著降低所致。
- 韦英杰王茉袁慕荣贾晓斌张润桐谈唯
- 关键词:紫草高效液相色谱稳定性
- 告达庭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英文)
- 2010年
- 目的:研究化合物告达庭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告达庭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以LC/ESI-MS/MS法检测血浆中药物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分别单次口服10,20,40mg·kg-1剂量的告达庭后其半衰期分别为(1.59±1.08),(0.99±0.27),(1.92±1.55)h;AUC0-t分别为(220.6±114.8),(539.1±160.6),(1631.9±915.9)μg·h·L-1;cmax分别为(153.5±79.1),(232.8±119.3),(687.9±245.7)μg·L-1;tmax为(0.36±0.35),(1.33±0.61),(0.96±0.68)h。其AUC与给药剂量间呈现出非线性相关性。结论:在本实验所用剂量范围内告达庭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基本符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 彭蕴茹王大为丁永芳罗宇慧李友宾刘晓东
-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