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2004)

作品数:76 被引量:867H指数:13
相关作者:陈文龙顾丁柳琼友李子忠代应贵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20篇医药卫生
  • 12篇生物学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潜蝇
  • 16篇斑潜蝇
  • 8篇天敌
  • 4篇鱼类
  • 4篇肾小管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学
  • 4篇组件
  • 4篇细胞
  • 4篇小管
  • 4篇南美斑潜蝇
  • 4篇瓣结鱼
  • 3篇鱼类资源
  • 3篇肾小管上皮
  • 3篇肾小管上皮细...
  • 3篇小管上皮细胞
  • 3篇海马
  • 3篇半群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机构

  • 39篇贵州大学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8篇贵阳医学院
  • 5篇贵州省疾病预...
  • 4篇贵州省人民医...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遵义医学院附...
  • 2篇贵州科学院
  • 2篇西南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贵州省气象科...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宁波大学
  • 1篇锦州医学院
  • 1篇毕节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作者

  • 18篇陈文龙
  • 13篇顾丁
  • 11篇柳琼友
  • 9篇李子忠
  • 8篇代应贵
  • 4篇谭诗生
  • 4篇彭华
  • 4篇余资江
  • 4篇王晓辉
  • 4篇张仁津
  • 4篇李杭
  • 3篇朱青
  • 3篇李捍东
  • 3篇杜雯
  • 3篇王红
  • 3篇康朝胜
  • 3篇徐飞
  • 3篇李杰
  • 3篇陈毅峰
  • 3篇吴升伟

传媒

  • 9篇贵州农业科学
  • 5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疫苗和免...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贵州医药
  • 2篇贵州气象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建筑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液压与气动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12篇2008
  • 26篇2007
  • 14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ELISA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支原体感染大鼠的血清抗体反应及其间接ELISA检查与诊断方法。方法将肺炎支原体疫苗分别以滴鼻、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方式免疫大鼠,收集动物血清,以方阵滴定法和间接法确立ELISA检测实验的最适条件,用间接法检测不同方法与时间免疫动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结果ELISA系统的最适工作条件包括抗原包被浓度10×10^(-6)g/ml、血清稀释度1:40、酶结合物1:5000。以该系统检测滴鼻免疫大鼠共21只,免疫6次2只大鼠血清抗体阳性(66.67%),免疫7次后阳性率达100%;腹腔免疫和静脉免疫大鼠各18只,免疫2次后2只大鼠可检出特异性抗体(66.67%),免疫5次后全部动物均为血清抗体阳性(100%)。结论肺炎支原体0.0016 g/只以滴鼻、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均能够使大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以间接ELISA检测法检查腹腔免疫组和静脉免疫组大鼠血清免疫2次后即有部分大鼠血清抗体检测即呈阳性,5次后阳性率达100%,而滴鼻免疫组大鼠直至免疫6次后部分血清抗体检测才可呈阳性其阳性率与腹腔免疫和静脉免疫2次阳性率相当。间接ELISA法可有效检测支原体感染动物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快速简便方法。
吴晓娟王和陈峥宏
关键词:支原体ELISA免疫
豇豆田间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定点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豇豆田间生态系统中斑潜蝇及其天敌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豇豆田间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生态系统中(complex ecosystem)昆虫种类有8种,优势种群为美洲斑潜蝇.在豇豆整个生育期,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经主成份分析表明对复合生态系统作用最大的是寄生蜂.对各时期复合程度的评价发现,前期的复合程度高,而后期的复合程度低.
陈文龙李子忠顾丁柳琼友王进军
关键词:豇豆斑潜蝇天敌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
自由幺半群的一族极大自由幺子半群被引量:4
2007年
设X*是由字母表X生成的自由幺半群,{B1,B2}是X的任意2—划分,C=B2∪B1XN,N≥1,文[1][2]中证明了C*是自由幺半群X*的幺子半群。以X*为顶点集构造了一个语言图,利用它证明了:对N≥1,C=B2∪XNB1,幺半群C*也是自由幺半群X*的一族极大自由幺子半群.
徐波
关键词:自由幺半群极大自由幺子半群
贵州严重冰冻天气过程典型模型及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NCEP资料对1964—2000年贵州出现的16次重级、特重级冰冻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环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极涡偏心亚洲、东亚大槽异常偏南以及滇黔准静止锋维持是造成贵州重级冰冻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700 hPa以下的逆温层有利于过冷却雨滴的形成,而较显著的"冷—暖—冷"平流的三层模式极利于过冷却雨滴在及地后冻结形成冰冻;此外,南下冷气团遇云贵高原阻挡后被迫抬升,导致低层湿空气辐合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冰冻的形成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
杜正静熊方何玉龙胡玉玲
关键词:极涡东亚大槽
中国斑潜蝇属种类和2新纪录种记述(双翅目,潜蝇科)被引量:8
2007年
全世界斑潜蝇属Liriomyza种类共有300多种.通过调查,在贵州省内发现斑潜蝇有8种,其中黑背斑潜蝇L.trifoliearum、黑胸斑潜蝇L.xanthocer2种是中国新记录种.到目前为止中国共记述斑潜蝇19种,描述了我国斑潜蝇的种识别特征,寄主范围和分布情况.
陈文龙李子忠顾丁柳琼友
关键词:斑潜蝇属
甘蓝潜蝇茧蜂的密度制约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在温室条件下,就甘蓝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寄生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甘蓝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寄生作用受寄主幼虫密度的制约,其功能反应模型为Na=0.4918TN0/1+0.011N0,甘蓝潜蝇茧蜂处理每头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时间是0.022d,瞬时攻击率为0.4918,每头雌成虫在1d内的最大理论寄生量为22.35头。甘蓝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寄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的影响,其干扰反应模型为:a=00946P-0.2835。
陈文龙彭华
关键词:寄生数学模型
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研究情况,以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问题。在各地调查斑潜蝇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斑潜蝇寄生蜂有4科14属32种。
陈文龙彭华柳琼友顾丁李子忠
关键词:斑潜蝇寄生蜂生物学生态学
侗族石构艺术的审美与文化探究被引量:1
2005年
原始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侗族是一个朴素、勤劳又善于借鉴、想象和创造的民族。其不仅能歌善戏,而且巧夺天工,创造了独有的鼓楼、戏楼和风雨桥。同时,也用石头打造了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的石构艺术。
李杰王红
关键词:审美文化文化遗产
贵州“西江苗岭”景观的评价、规划与利用被引量:16
2004年
文章介绍了中国最大苗寨—“西江苗岭”的原生性、奇特性和风水性,分析苗族山地建筑景观特点,并提出有关景观评价和规划设计的意见如下:1.保持历史乡土风貌、民族建筑特别是吊脚楼的原生性;2.保持原民族建筑的自由平面布局方式及其依山就势、融入自然景观的特点;3.积极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尊重传统的苗风水学;4.在旅游设计中考虑景观视点的变化以及建筑与自然景观构成的序列之间的关系。
王红李杰王旻昱
关键词:民族建筑山地建筑吊脚楼景观风水学风貌
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被引量:48
2008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接种率、人群抗体水平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结果MV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儿童8611528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免疫后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显著升高,麻疹发病率较强化免疫前下降98%。〈5岁和〈1岁病例构成比相对增加,2006年占总病例数的80.8%、37.0%,病例中81.9%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中约1/3是风疹。结论贵州省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高质量强化免疫是迅速控制麻疹流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为保持MV强化免疫取得的成果,必须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使漏种儿童得到补种,同时在强化免疫后3~4年考虑开展MV后续免疫。
朱青童亦兵张大勇杜雯吴升伟徐飞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