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2009)

作品数:148 被引量:738H指数:14
相关作者:黄凯丰田兴贵时政韩承华刘若余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6篇农业科学
  • 46篇医药卫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细胞
  • 11篇免疫
  • 9篇基因
  • 8篇多态
  • 7篇大细胞
  • 7篇多态性
  • 7篇苦荞
  • 7篇肥大
  • 7篇肥大细胞
  • 5篇植物
  • 5篇土壤
  • 5篇组织化学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甘薯
  • 4篇蛋白
  • 4篇种质
  • 4篇种质资源
  • 4篇种子
  • 3篇动脉

机构

  • 39篇贵州大学
  • 36篇贵州师范大学
  • 12篇贵州省人民医...
  • 11篇贵阳医学院
  • 11篇贵阳医学院附...
  • 7篇贵阳中医学院
  • 7篇贵州医科大学
  • 6篇贵州省畜牧兽...
  • 4篇贵阳学院
  • 3篇贵州民族大学
  • 3篇遵义医学院
  • 3篇遵义医学院附...
  • 3篇厦门市中医院
  • 3篇贵州省园艺研...
  • 2篇贵州省农业科...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毕节学院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西南大学
  • 2篇遵义师范学院

作者

  • 14篇黄凯丰
  • 10篇韩承华
  • 10篇田兴贵
  • 10篇时政
  • 9篇刘若余
  • 8篇主性
  • 8篇焦树林
  • 8篇朱红刚
  • 7篇郭俊峰
  • 7篇高登慧
  • 7篇吴飞
  • 5篇成元华
  • 5篇徐燕
  • 5篇冯会利
  • 5篇姚红艳
  • 5篇欧德渊
  • 4篇王璇
  • 4篇徐景峨
  • 4篇谭诗文
  • 4篇余波

传媒

  • 40篇贵州农业科学
  • 14篇安徽农业科学
  • 12篇贵州医药
  • 7篇重庆医学
  • 6篇Agricu...
  • 4篇湖北农业科学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贵阳医学院学...
  • 3篇山地农业生物...
  • 2篇种子
  • 2篇中国家禽
  • 2篇上海畜牧兽医...
  • 2篇农技服务
  • 2篇贵阳中医学院...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机械传动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12篇2015
  • 6篇2014
  • 10篇2013
  • 34篇2012
  • 49篇2011
  • 18篇2010
  • 6篇2009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稻曲病菌单孢分离技术及分生孢子培养条件优化被引量:4
2011年
为探索稻曲病菌单孢分离的最佳技术和优化分生孢子的培养条件,采用3种不同成熟度(黄色、黄绿色和墨绿色)的厚垣孢子为材料,采用厚垣孢子悬浮液涂平板(PSA)的方法进行单孢分离,并在自然光照下,以不同培养基和温度条件进行分生孢子培养。结果表明:黄色稻曲球单孢分离的成功率达90.00%。PSB培养基在22~29℃变温和28℃恒温自然光照条件下振荡培养12d,产孢量最低达到6.3×107个/mL;其次是PDB培养基,为1.1×106个/mL,2种培养条件之间的产孢量相当。利用黄色厚垣孢子悬浮液涂平板的方法可以作为稻曲病菌单孢分离最有效的方法,采用PSB或PDB培养基在22~29℃变温和28℃恒温自然光照条件下进行分生孢子振荡培养效果较好。
何海永陈小均杨学辉吴石平王莉爽Sopone Wongkaew袁洁
关键词:稻曲病菌单孢分离分生孢子
鸡胚免疫器官发育中肥大细胞的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探讨肥大细胞(MC)在鸡胚免疫器官中的作用,并提供组织形态学依据,对不同日龄鸡胚胸腺、法氏囊、脾脏采用Carony’s液固定,阿尔新兰染色-藏红O复染(alcian blue-safrianin O,AB/SO)并对其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Carnoy’s液固定,AB/SO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MC的组织结构,MC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胸腺中MC主要分布在髓质,并有少量分布于血管和小叶间结缔组织;法氏囊中MC在淋巴小结周围的组织中分布;脾脏中MC分布在淋巴小结周围,血窦、血管中偶见。18日龄前脾脏、19日龄前法氏囊、20日龄前胸腺中MC的数量与器官发育呈正相关,其后MC的数量下降是否与MC的排出有关尚不清楚。
郭俊峰李进国高登慧姚红艳
关键词:鸡胚肥大细胞器官发育
贵州高原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7
2009年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祼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化上来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6.16×106,1.11×105,3.16×105及6.59×106个.g-1),冬季最小(3.42×106,0.45×105,1.75×105及3.64×106个.g-1),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关键词:土壤学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
贵州省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常规项目室间检验结果调查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初步建立贵州省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常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EQA)体系,以提高其整体检测水平。方法2009至2011年,每年在贵州全省范围内抽取50家以上不同等级医院的临床检验实验室作为参评单位。每年开展两次EQA,每次选取瑞氏和(或)革兰染色良好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涂片5张(相当于5个批号质评品)直接和(或)彩图发给参评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对各个实验室的回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符合率≥80%判为合格。结果2009至2011年EQA参评单位从55家上升至96家,总平均回报率>80%。3年6次EQA 结果平均符合率<80%的有球菌4次(73.7%、77.8%、61.1%、77.1%),杆菌2次(75.6%、79.3%),球杆菌2次(64.3%、52.1%),滴虫(79.7%)、上皮细胞(76.1%)、中性粒细胞(75.7%)及清洁度(71.3%)各1次。6次30个质评品中有6个批号(占20.0%)的平均符合率<80%;30个质评品11个EQA项目分别有1~15个批号的平均符合率<80%即不合格。总平均符合率以可疑淋球菌为最高(94.2%),以球菌及球杆菌为最低即未达到合格(各占77.0%、75.2%)。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开展EQA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参评单位明显增加,总的参评成绩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增强了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初步建立了贵州省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常规检验的EQA体系,为临床实验室和上级机构提供了室内质量控制和EQA的一个参考模式。
凌晓午周湘红安邦权许健黄盛文苏莉王伟黄山陈小洁裴秋媛曾强武邹阳
关键词:阴道尿道体内分泌物
穴位埋线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早期病变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早期病变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正常大鼠及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成模的糖尿病大鼠分别分为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穴位埋线治疗组(简称穴位组)和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3组,穴位组接受穴位埋线治疗8周后,检测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血清尿素氮、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重、肾重指数等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正常组和穴位组较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血清尿素氮、肌酐、肾重、肾重指数显著下降,空腹血清胰岛素、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穴位组与正常组相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血清尿素氮、肌酐、肾重、肾重指数升高,空腹血清胰岛素、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P<0.05)。结论:穴位埋线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
王和强王玉梅凌湘力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穴位埋线
肝细胞癌中趋化因子CXCL5及其受体CXCR2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5(C-X-C motif ligand 5,CXCL5)及其受体CXCR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51例HCC病例中CXCL5、CXCR2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结果 :(1)HCC中CXCL5、CXCR2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4.7%、68.6%,高于癌旁组织(17.6%、15.7%,P<0.05);CXCL5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及血管浸润有关;CXCR2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及血管浸润有关。(2)HCC中的MVD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与CXCL5、CXCR2的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3)CXCL5、CXCR2蛋白高表达组,HCC复发率及转移率均较高。结论:CXCL5、CXCR2高表达可能促进了HCC的发生发展及HCC内微血管生成,可用于HCC的预后评估。
申九妹成元华郑启忠余梦懿
关键词:肝细胞CXCR2MVD
外源性bFGF、VEG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移植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是否具有促增殖分化作用。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成四组:A组为生理盐水组(n=14);B组为bFGF组(n=14);C组为VEGF组(n=14);D组为bFGF、VEGF组(n=14)。用Allen法在T10节段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立即分别给予生理盐水、bFGF、VEGF、bFGF和VEGF。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在术后21d取材,处死前24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取损伤部位近远端各5mm脊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结果 (1)损伤后21d,bFGF、VEGF合用治疗组BBB高于其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损伤后21d时,bFGF、VEGF治疗组组织形态学基本接近正常脊髓组织。(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损伤后21d时,bFGF、VEGF治疗组,神经干细胞数量和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联合移植外源性bFGF、VEGF对ENSCs增殖和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史学形李青
关键词:脊髓损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殖分化
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上肢淋巴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在探讨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上肢淋巴结对淋巴水肿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100例T1-3No Mo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协商选择的手术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术前以纳米炭混悬液行经上臂逆行腋窝淋巴结示踪术;对照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于术后1、6及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时间点患侧比健侧上肢臂围增加的百分比,术后12个月时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各时间点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结果两组术后1、6及12个月患侧比健侧上肢臂围增加的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12个月时上肢淋巴水肿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面,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降低,且两组随访期间各时间点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上肢淋巴结的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可以有效地预防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高宇哲倪青贾琦宿世琼胡诗航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淋巴水肿
野生金荞麦的营养成分及其饲喂对猪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为野生金荞麦的利用拓宽新的途径,测定了野生金荞麦的营养成分,并进行了饲喂对猪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野生金荞麦青绿饲料含有较高的粗蛋白、钙、磷和丰富的氨基酸以及较低的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用野生金荞麦代替10%~14%的全价日粮喂猪,与对照组(只喂全价日粮)相比,可显著降低猪肉的滴水损失和提高系水力,极显著提高肌间脂肪含量和肌肉嫩度,提高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胆固醇含量。表明,用野生金荞麦青绿饲料代替部分精料饲养猪,能提高猪肉的品质及其食用保健品质。
邓蓉向清华王安娜张定红
关键词:营养成分猪肉品质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李高聪熊康宁肖时珍周明忠
关键词:白云岩喀斯特地貌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