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作品数:180 被引量:1,687H指数:25
相关作者:陈石高孟潭徐伟民蒋长胜卢红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80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6篇天文地球
  • 12篇建筑科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7篇地震
  • 21篇M
  • 20篇地壳
  • 14篇震前
  • 14篇重力场
  • 13篇青藏高原
  • 13篇波速
  • 12篇地幔
  • 11篇强震
  • 10篇地震动
  • 10篇断裂带
  • 10篇震源
  • 10篇上地幔
  • 10篇汶川地震
  • 10篇裂带
  • 9篇地震危险
  • 9篇断层
  • 9篇重力场变化
  • 8篇地震危险性
  • 8篇岩石

机构

  • 191篇中国地震局地...
  • 27篇中国地震局
  • 1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地震台网...
  • 7篇四川省地震局
  • 6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北京市地震局
  • 4篇长安大学
  • 4篇云南省地震局
  • 4篇辽宁省地震局
  • 3篇河北建筑工程...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4篇陈石
  • 20篇徐伟民
  • 19篇高孟潭
  • 17篇蒋长胜
  • 16篇常利军
  • 15篇卢红艳
  • 13篇丁志峰
  • 13篇吴建平
  • 12篇吴庆举
  • 11篇陈鲲
  • 11篇俞言祥
  • 11篇房立华
  • 10篇李艳娥
  • 9篇王未来
  • 8篇李永华
  • 8篇王宝善
  • 8篇王谦身
  • 8篇陈学良
  • 8篇石磊
  • 8篇陈学忠

传媒

  • 4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2篇地震地质
  • 21篇地震学报
  • 18篇中国地震
  • 1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1篇地震
  • 9篇震灾防御技术
  • 6篇地震地磁观测...
  • 6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球与行星物...
  • 2篇建筑结构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地震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震科学进展
  • 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6篇2023
  • 13篇2022
  • 19篇2021
  • 4篇2020
  • 13篇2019
  • 19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11篇2015
  • 13篇2014
  • 24篇2013
  • 15篇2012
  • 16篇2011
  • 13篇2010
  • 9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1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在我国大陆开展的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是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对大地震前流动重力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持续的重力场增加和减少与大地震发生有显著关系。目前,区域重力场变化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前兆观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从三维倾斜台阶模型入手,计算了理论重力异常,并对异常进行变换,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好刻画其场源边界的方法,并进一步应用空间相关系数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得到了从概率意义上估计危险区的方法。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998—200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网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异常处理技术,可有效地圈定异常梯级带位置,确定质源体边界形态,并可以联合背景重力异常场等其他资料,给出危险区发震概率的空间估计,分析结果在年度震情会商中可以有效地对地震危险区的划定提供技术支持。
陈石徐伟民祝意青蒋长胜卢红艳郭凤义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青藏高原东缘
基于变差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定点重复重力测量是获取区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重力场特征与地形起伏、构造走向等因素相关。以华北地区为例,考虑区域内地形和构造的北东向分布规律,从EGM2008重力模型中拟合各向异性变差函数参数,利用变差函数网格化插值,对华北地区2009—2013年期间重力场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重建,获取华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区域地形、构造特征的各向异性变差函数插值方法,获得的空间重力场变化在重力异常梯级带上更加明显,重力变化与活动构造分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方法对于恢复区域时空重力场异常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应用重力资料划分潜在地震危险区空间位置的精度,为华北地区震情研判和构建地震预报定量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场数据。
徐伟民孙少波李晓一卢红艳郑秋月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区域重力异常变差函数KRIGING插值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被引量:76
2008年
通过分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30个台站的远震SKS波形资料,采用最小切向能量的网格搜索法和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SKS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的时间延迟,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从得到结果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基本上呈NW-SE方向,并有一顺时针旋转趋势,快、慢波时间延迟是0.70~1.51s.青藏高原东北缘的SKS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主要构造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变化与区域内最小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变化相似,也与由GPS测量得到的速度场方向变化相似.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旋转的形变以至流动,使得上地幔中橄榄岩的晶格排列方向平行于物质形变或流动方向,上地幔变形和上覆地壳变形可能存在垂直连贯变形特征.
常利军王椿镛丁志峰周民都杨建思徐智强姜旭东郑秀芬
关键词:青藏高原各向异性岩石圈变形
设定场源参数的区域重力微变化特征与模型实验
2016年
流动重力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之一,所得到的区域重力场微变化信号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地壳变形、流体运移等信息。采用定量化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重力场变化信号时空特征,对于构建地震预报定量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定场源参数构建了数值模型,正演得到了多组不同场源条件下的重力场变化模型;通过模型对比,分析了重力变化与重力梯度变化对不同类型场源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垂直梯度变化对异常体边界比较敏感,特对浅部异常更为敏感,适用于圈定异常体范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观测系统的优化测量方案,以及对观测精度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构建地震预报指标参数,优化流动重力观测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郑秋月陈石李晓一徐伟民
关键词:正演模型
青海玛多M7.4地震中桥梁地震破坏现象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M7.4地震,造成玛多县境内的野马滩1、2号桥破坏,其主要表现为桥梁纵向位移过大导致多跨主梁落梁,桥墩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经现场专家鉴定,地震影响烈度均突破桥梁抗震设计值,并且初步判断这种整齐划一的落梁震害的机理系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的强速度脉冲作用所致.野马滩大桥位置的地震影响烈度调查结果为Ⅸ,但是野马滩大桥附近无强震动观测台站,大桥附近没有获得地震动记录,这不利于野马滩大桥地震作用下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另外,野马滩大桥的设计参数和折损情况也很难掌握,桥梁模型难以准确估计.为此,本文拟采用另一座同等抗震设防烈度的桥梁,通过有限元程序,使用反应谱法作为参考,同时使用拟合的地震动和脉冲记录进行桥梁结构反应时程分析,以便间接地揭示玛多地震桥梁地震反应特征和破坏机理.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所分析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位移和内力均超过罕遇地震设计值,其中一条地震动记录最大反应接近极罕遇设计值,导致桥梁结构出现破坏甚至损毁震害现象的出现.
梅泽洪李小军陈红娟李宗超陈学良
关键词:桥梁地震动脉冲
青海玛多M7.4地震中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初步分析
2022年
本文选取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县发生的M7.4地震的大武地震台实测加速度及课题组用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的野马滩大桥处的加速度,并将二者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谱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给出的“双参调整”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地震波观测值和模拟值对当地抗震设防结构的影响程度应视结构形式而定.然后将两条地震波分别输入到某11层剪力墙结构,用PKPM的SATWE模块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下的线弹性分析,并用PUSH模块进行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该剪力墙结构在两地区不同地震波作用时,均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其抗震性能目标达到C级.结论可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及震后应急响应提供很重要的参考.
张波陈学良邱利军梁玲玉
关键词:强震记录剪力墙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适配软件方案设计
2018年
为解决地震前兆非标准仪器的统一接入问题,本文对地震前兆台网设备异构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一套完整的地震前兆数据采集适配软件设计方案,并从采集、存储、传输3个主要软件模块描述了关键技术设计。
汤一翔滕云田刘高川张旸王晨王喆
关键词:前兆台网适配器序列化NIO
应用Slepian局部谱方法解算中国大陆重力场球谐模型被引量:8
2017年
根据经典的球谐函数方法,为满足正交化要求,观测数据需要覆盖整个球面,而对于地表局部测量数据,则无法应用球谐方法解算重力场模型。针对此问题,采用Slepian局部谱分析方法解算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实测重力场变化数据,并以GOCE卫星球谐函数解作为已知模型,评估由于实际陆地重力测点的非均匀分布对球谐函数解的误差影响。通过计算多个阶次中国大陆局部范围的Slepian基函数分布;采用GOCE卫星获得重力场模型的前72阶球谐系数作为已知结果,评价实际测点非均匀分布的解算有效性,并针对中国大陆地区采用Slepian基函数进行解算,通过模型对比选择最优截段项数;针对2005—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流动重力测量获得的重力场变化信号进行解算,获得了72阶重力场变化模型。
陈石徐伟民王谦身
关键词:球谐函数
新时代地震档案开发与利用——传承“地震文化”服务防震减灾被引量:5
2019年
“地震文化”是人类与地震奋勇抗争的历史记录,承载着地震工作者开拓创新、不惧艰险、求真务实和坚守奉献的行业精神,凝聚着为人民谋幸福、谋安全的初心使命。传承“地震文化”,激发青年一代脚踏实地、专注学术、用科研创新支撑事业、引领发展的热忱,也推进研究所档案史料编研和利用工作,服务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繁荣。
梁营李学勤
关键词:地震文化防震减灾
基于弹塑性谱位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概率地震需求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地震动参数的选择是影响概率地震需求分析中输入地震动的选择和调整以及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开展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时,常采用的地震动参数主要有峰值加速度和对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值。但是,一方面,结构响应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相关性较差。另一方面,对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加速度反应谱值不能体现结构基本周期之外的地震动频率成分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弹塑性谱位移作为地震动参数开展RC框架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研究。基于模态Pushover分析提出了弹塑性谱位移的计算方法;借助云图法和改进的增量动力法开展典型框架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基于回归拟合及残差分析研究了弹塑性谱位移的充分有效性,并与弹性谱位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弹塑性谱位移能够反映大于结构基本周期的地震动频率成分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改善了弹性谱位移仅反映单一地震动频率成分对结构反应影响的不足,可以较合理地揭示由于结构软化导致自振周期延长后地震动的破坏作用。
徐超耿飞温增平
关键词: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