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应急科学考察项目

作品数:39 被引量:1,134H指数:19
相关作者:徐锡伟魏占玉陈桂华于贵华何宏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7篇地震
  • 17篇地表破裂
  • 16篇汶川MS8....
  • 13篇汶川地震
  • 13篇裂带
  • 11篇龙门山
  • 11篇M
  • 10篇地表破裂带
  • 10篇破裂带
  • 8篇断层
  • 6篇地震地表破裂
  • 6篇地质
  • 6篇汶川8.0级...
  • 5篇山前
  • 4篇地震地表破裂...
  • 4篇龙门山断裂
  • 4篇发震
  • 4篇大地震
  • 3篇地表
  • 3篇地震构造

机构

  • 35篇中国地震局
  • 12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山东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工...
  • 3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10篇徐锡伟
  • 8篇魏占玉
  • 7篇陈桂华
  • 6篇何宏林
  • 6篇冉勇康
  • 6篇陈杰
  • 6篇于贵华
  • 6篇李陈侠
  • 6篇陈立春
  • 5篇杨晓平
  • 5篇董绍鹏
  • 4篇安艳芬
  • 4篇陈献程
  • 4篇高翔
  • 4篇闻学泽
  • 4篇尹金辉
  • 4篇史翔
  • 4篇李峰
  • 3篇李传友
  • 3篇郑文俊

传媒

  • 27篇地震地质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0篇2009
  • 29篇200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被引量:14
2008年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郑文俊王伟涛李传友魏占玉高翔
关键词:活动习性
龙门山前山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被引量:41
2008年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映秀—石坎段、前山断裂白鹿—汉旺段形成了典型的逆断层-褶皱地震地表形变带,两侧构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央断裂地震地表形变带突破了以往所认识的断裂活动分段边界,向北扩展了约60km,余震亦具有从中段向北段迁移的趋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在此次地震中地表有什么影响或破坏?该段晚第四纪是否有过地震活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前山断裂北段的地震地表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并重点选择2个影像线性特征清晰、震害较强烈的疑似地点进行了探槽揭露,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灾后重建积累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及获得相应的初步认识。主要结论是:前山断裂北段地质地貌、构造、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表现等与其南侧的灌县-安县断裂(中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晚第四纪活动迹象不明显,前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段可能终止在永安镇往南一带;永安镇一带前人认为的"活动断裂陡坎"应为侵蚀河岸。
陈立春陈杰刘进峰李峰杨晓平冉勇康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被引量:50
2008年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陈桂华徐锡伟郑荣章于贵华李峰李陈侠闻学泽何玉林叶友青陈献程王志才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被引量:37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汤吉詹艳王立凤徐建郎赵国泽陈小斌董泽义肖骑彬王继军蔡军涛徐光晶
关键词:汶川地震余震电磁场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被引量:35
2008年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蒋海昆黎明晓吴琼宋金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被引量:102
2008年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朱艾斓徐锡伟刁桂苓苏金蓉冯向东孙晴王亚丽
关键词:双差地震定位法地震构造
对汶川地震宏观震中和极震区的认识被引量:45
2008年
汶川8.0级地震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在大量的现场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汶川地震的极震区和宏观震中分布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极震区与地表破裂带关系极为密切,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宏观震中与传统的宏观震中的认定有较大的区别,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组点。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是宏观震中在西南段的起点,中间经由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彭州市小鱼洞镇北部、龙门山镇北部,什邡市红白镇北部,到绵竹市清平乡截止,跳过安县,再由北川县擂鼓镇起至漩坪乡、北川县城曲山镇、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武县平通镇、南坝镇北部截止。宏观震中区是一条狭长的中间断开的线或窄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灾区的总体认识。
李志强袁一凡李晓丽何萍
关键词:汶川地震极震区宏观震中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被引量:53
2008年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壳缩短"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并结合以往历史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统计,提出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时,极震区地震断层两侧的"避让带"宽度为25m。在"避让带"之内,只能建造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2层以下的建筑物,应明确禁止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周庆徐锡伟于贵华陈献程何宏林尹功明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
汶川M_S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被引量:3
2008年
汶川MS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李陈侠安艳芬于贵华徐锡伟陈桂华王世元宫会玲杨虎郭婷婷张兰凤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数据库地震构造图
汶川M_S 8.0地震基岩中的地表破裂被引量:8
2008年
在汶川MS8.0地震中,地表破裂变形带多表现为挠曲坎或断层坎,地表基岩破裂少见,作者在安县肖家桥附近基岩中发现了出露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仔细分析该破裂带变形特征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上地震地表破裂特点,认为:这次地震的地表破裂主要沿先存的映秀-北川断裂发生和扩展,地震断层作用形式以右旋斜冲运动为主,安县肖家桥附近映秀-北川断裂的最大垂直同震位错为5.4m,与通过挠曲坎或断层坎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
李细光于贵华徐锡伟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映秀-北川断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