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FZX001)
-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曙光周梅玲周梅玲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存在论的断裂与马克思的重建——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下)被引量:5
- 2014年
- 费尔巴哈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西方人学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和革命变革拓展出崭新的平台,但费氏人本学绝不是这场革命的实现,更不是这场革命的完成。马克思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的存在论境界,开辟了"直面生活本身"的人学存在论道路。"人的感性生活"构成了人成其为人的最本原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最后的原因。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发生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实体本体论传统的"断裂",标志着现代生成本体论路向的开启,标志着"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的瓦解,标志着"实体宰制生活"的基本建制的摧毁,标志着西方传统人学从此走向终结。感性生活本体论直接的是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的却是彰显了"如何对待人"(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 陈曙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实体本体论以人为本
- 实体本体论人学的基本建制及其动摇——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上)
- 2014年
- 人类理性天然具有一种对事物穷根究底的品格,对人自身也一样,天然地要求反思人之为人的存在论根据。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便开始了对于人自身的终极追问,这一追问塑造了人学史上坚不可摧的实体本体论传统。实体本体论的僭越严重地冒犯了"存在",遮蔽了人的现实生活,它试图把现实的人消融于无限的"实体"之中。西方传统人学在实体本体论的引领之下,走进了一条没有出口的胡同。这种人学形态的集大成之时同时也必定是它的终结之日。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这是19世纪哲学家们遭遇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形而上学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费尔巴哈开辟了"回归感性"的人学存在论道路,以"我欲故我在"的存在论原则颠覆了"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极大地动摇了实体本体论人学的基本建制,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感性直观本体论"的出场确实提供了发动一场人学存在论革命的可能性,但绝不是这场革命的实现,更不是这场革命的完成。
- 陈曙光
- 关键词:实体本体论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经验与反思被引量:4
- 2012年
-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地体现为"六个结合":理论创新上"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理论武装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取向上"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理论表现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功能上"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客观存在的"大众意识的迷失"、"大众魅力的旁落"、"大众情结的淡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一旦缺乏了掌握大众的意识,吸引大众的魅力,心系大众的情结,又如何能"大众化"呢?
- 陈曙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资本逻辑”宰制下人的发展规律初探被引量:3
- 2013年
- 伴随着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脚步声,资本主义高举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帜降临于尘世。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资产阶级精心编织的"人本神话"。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阶段,是"物支配人"的阶段,是"资本逻辑"宰制一切的阶段,这一阶段人的发展呈现如下基本规律,"物的人格化与人的物化相颠倒"的规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规律,"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规律,"社会总体的全面发展以牺牲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规律,"人的异化生存与人的自由本性相背反"的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本神话"的虚伪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处于"物的依赖"阶段,这就需要在用好"资本"的同时超越"资本逻辑",从而走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陷阱。
- 陈曙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资本逻辑
-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人学的存在论分野被引量:3
- 2014年
-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启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瓦解了西方传统人学的基本建制和"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近代实体论人学的彻底断裂以及现代生成论人学的正式出场。
- 陈曙光
- 关键词:人学实体本体论
- 谈谈理论的检验标准问题
- 2012年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究竟如何判断其真伪,亦即理论的检验标准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标准是"最高标准",具有最高权威,是理论真理性的最终"判决者"。但实践检验毕竟滞后于理论本身,逻辑证明、文本检验、经验证实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标准,是初步判定其科学性的一种辅助方式,在检验理论真理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时间标准、有用标准、权力标准以及学术争论则是完全错误的标准,不具有任何的合理性。
- 陈曙光
- 论马克思的“生活”概念被引量:5
- 2015年
- "生活"概念构成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中,"生活"概念具有多重的本质规定性。相比于西方传统哲学,马克思的生活概念实现了从抽象生活到现实生活,从孤立生活到全面生活,从逃避生活到直面生活的转变,彰显了生活概念的独特意蕴。
- 陈曙光周梅玲
- 人何以为本:价值论上缘起,存在论上解决
- 2015年
- 存在论回答"是"的问题,价值论属于"应该"的范畴。任何"是"的问题都内蕴着"应该"的维度,都包含着价值论的意蕴,缺乏价值维度的存在论是无效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首要探讨的是"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本体论的问题;"以人为本"回答的是"如何对待人"的问题,这是价值论的问题。"人是什么"与"如何对待人"之间的关联在于:对前者的回答直接决定了后者的答案。"人何以为本",价值论上缘起,存在论上解决。在前马克思时代,西方传统人学总是热衷于为可变的人生找寻不变的"实体",试图通过不变的"实体"来筹划可变的人生。追寻"实体"的初衷乃是为人确立"安身立命之本",结局却使人遁入"无家可归之境"。因此,在前马克思时代,"以人为本"仍然是一个被深度遮蔽的意义领域。马克思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辟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马克思开辟的这一存在论境界直接的是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的却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 陈曙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为本价值论存在论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概念被引量:4
- 2017年
- "生活"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关注的主题。在他看来,生活首先是一个立体的呈现,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根基,直接呈现为生产活动,整体呈现为社会关系的全貌,精神呈现则表现为意识。现实的人作为生活的主角,在社会关系搭建的这个大舞台上,以感性活动演绎着丰富的剧情,从而揭示着生活的真谛——实现人的解放。对生活的阐释实现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彻底变革:回归人本,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主客体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统一;反观现实,确立了生产实践的中心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生活状态;展望未来,昭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可能性,构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生活图景。
- 陈曙光周梅玲
-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关系辨析被引量:5
- 2012年
- 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边界,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性问题。
- 陈曙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