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359)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敏徐军熊鹰李庚辰李娟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沉积物
  • 1篇营养化
  • 1篇营养盐
  • 1篇植物
  • 1篇入湖河流
  • 1篇水界面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流域
  • 1篇铜锈环棱螺
  • 1篇浅水湖泊
  • 1篇浅水湖泊沉积...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污染
  • 1篇污染评价
  • 1篇流域
  • 1篇类群
  • 1篇湖泊
  • 1篇湖泊沉积物
  • 1篇湖流

机构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篇张敏
  • 2篇徐军
  • 1篇李娟
  • 1篇徐泽新
  • 1篇李庚辰
  • 1篇熊鹰
  • 1篇李超
  • 1篇于晨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升温对铜锈环棱螺形态及春季个体增补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气候变暖已成为近几十年研究的热点,但是有关温度升高对螺类形态变化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利用中型室外模拟控制系统(Mesocosm)模拟百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水生态系统,实验设置对照组与升温组两个处理,以此探求水体温度升高对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形态的影响。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得到铜锈环棱螺壳高、壳宽、轮廓面积与周长4个形态参数,并分别与质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种处理回归方程的差异,发现螺类周长随温度升高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升温增加了螺类春季个体增补数量。升温对于螺类形态变化影响体现在以下3方面:升温显著增加了铜锈环棱螺的密度,加剧了种群个体间竞争,促使性成熟个体趋于小型化;升温改变铜锈环棱螺食物质量,通过影响螺类生长过程对螺类形态变化产生作用;升温改变了水体p H值,进而影响螺类外壳的钙化率和水体中钙可利用程度,对螺类外壳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终导致螺类形态变化。
苏溪阳张敏于晨李超徐军
关键词:铜锈环棱螺
升温对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沉积物营养盐动态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以超富营养型浅水湖泊——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和表层水为研究对象,设置18℃和22.5℃两个温度处理组,模拟武汉地区预测的21世纪末春季变暖的情景,研究升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22.5℃处理组水体中正磷酸盐(o-P)和总磷(TP)含量显著高于18℃处理组,说明气温升高可以显著促进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的释放,促进水体中磷含量的显著升高;此外,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升温能够加速水体中氨氮(NH+4-N)向硝态氮(NO-3-N)转化的过程,同时水体与沉积物中氮含量的下降可能是水体与沉积物中的氮通过反硝化作用从系统中溢出以及被系统中的底栖生物利用所致,没有观察到气温升高对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产生显著影响。
李庚辰刘足根张敏李娟皮坤熊鹰徐军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
太湖流域湖荡湿地沉积物砷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被引量:13
2013年
以太湖流域湖荡湿地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用双道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了太湖流域湖荡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和汞(Hg)的空间分布特征,用地累积指数法(Geoaccumulation Index,Igeo)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As和Hg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湖州和无锡地区湖荡湿地沉积物As的含量相对较高,且高于太湖流域As的环境背景值,各研究区域湖荡湿地沉积物均未受到As的污染;常州地区湖荡湿地沉积物中Hg的含量相对较低,0
徐泽新张敏
关键词:沉积物污染评价太湖流域
仙女湖及入湖河流浮游植物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被引量:10
2018年
文章分析了仙女湖及入湖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关键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鉴定表层水体中浮游植物82种(属),包括蓝藻15种(属),绿藻33种(属),硅藻23种(属),甲藻3种(属),裸藻5种(属),隐藻2种(属),金藻1种(属)。各季节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在7.95×106—2.19×109 cells/L和10.52—792.91 mg/L变化。群落功能类群的结果表明,冬、春河流生境中具硅质结构的无鞭毛个体浮游植物(硅藻门)占据主导地位(Ⅵ功能群),而湖区生境中具鞭毛、中等到大型的单细胞或群体浮游植物(如隐藻和甲藻)具有明显优势(Ⅴ功能群);而夏秋季节不同生境中虽然Ⅵ型浮游植物数量仍然相对较高,但是具伪空胞的、较大表面积/体积比的丝状个体浮游植物(Ⅲ型)以及具胶质鞘、小的表面积/体积比的群体类的浮游植物(如蓝藻,Ⅶ功能群)在某些河流和湖泊生境中的比重有显著增长。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冬、春季Ⅴ与Ⅵ功能群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到总氮和总磷水平影响;而夏、秋季节Ⅲ与Ⅶ功能群浮游植物受到水温、浊度、总氮和总磷水平的多重影响。
于晨张萌陈宏文周慜王韬李超张敏
关键词:入湖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功能类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