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无)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文昌刘学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昆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岛弧
  • 2篇同位素
  • 1篇示踪
  • 1篇同位素特征
  • 1篇同位素组成
  • 1篇铅同位素
  • 1篇铅同位素特征
  • 1篇铪同位素
  • 1篇锆石
  • 1篇锆石年龄
  • 1篇壳幔
  • 1篇壳幔相互作用
  • 1篇矿物
  • 1篇来源示踪
  • 1篇花岗岩
  • 1篇HF同位素
  • 1篇HF同位素组...
  • 1篇I型花岗岩
  • 1篇成矿
  • 1篇成矿物质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刘学龙
  • 2篇李文昌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云南格咱岛弧岩浆成矿带铅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被引量:16
2012年
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是西南三江构造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集区,产出有普朗超大型斑岩型铜矿、雪鸡坪中型斑岩型铜矿、红山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铜矿等。测试结果表明,典型成矿斑岩体的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7.680~19.165,207Pb/204Pb为15.453~15.773,208Pb/204Pb为37.730~39.654,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具有贫铀铅、富钍铅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与特征参数(Δβ与Δγ、V1与V2)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依据铅构造模式判别和成因分类的综合分析,格咱岛弧成矿带的铅主要来源于地幔和下地壳,具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其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活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刘学龙李文昌尹光侯
关键词:铅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
云南格咱岛弧印支期岩浆作用的锆石年龄和铪同位素证据被引量:11
2013年
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普朗复式岩体侵入岩的SiO2含量为60.87%~65.86%,岩石富铝(Al2O3为12.57%~15.59%)、富碱(K2O+Na2O为4.66%~8.47%,K2O/Na2O=0.25~2.85,平均为1.27),具准铝质(A/CNK=0.76~0.98)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P、Ti),稀土总量中等(REE=(115.62~212.85)×10-6),无明显的δEu、δCe异常。这些岩石学特征表明,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准铝质的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石英闪长玢岩侵位于(220.5±3.2)^(220.8±4.1)Ma;石英二长斑岩侵位于(214.8±1.4)^(215.9±3.1)Ma,其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8.27^-3.1(平均为-5.58)和-6.64^-4.07(平均为-5.24),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 107~1 409 Ma和1 175~1 319Ma。在εHf(t)-U-Pb年龄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入球粒陨石线以下,距同时期亏损的地幔演化线距离较远。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普朗复式斑岩体的形成不可能单纯源于中元古代时期基底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也有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这表明岩石的成岩过程有幔源组分的参与。
刘学龙李文昌
关键词:HF同位素组成I型花岗岩壳幔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