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151051501000085)

作品数:17 被引量:110H指数:7
相关作者:王钢张丕军陈鸿奋赵辉张轩轩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髋臼
  • 10篇螺钉
  • 10篇骨折
  • 8篇拉力螺钉
  • 7篇后柱
  • 5篇髋臼后柱
  • 5篇螺钉固定
  • 5篇解剖学
  • 5篇拉力螺钉固定
  • 5篇骨钉
  • 4篇顺行
  • 4篇髋臼后柱骨折
  • 4篇后柱骨折
  • 3篇髋臼骨
  • 3篇髋臼骨折
  • 3篇内固定
  • 3篇骨盆
  • 3篇关节
  • 2篇手术
  • 2篇盆骨

机构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湖南省人民医...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王钢
  • 5篇张丕军
  • 4篇隆腾飞
  • 4篇陈鸿奋
  • 4篇张轩轩
  • 4篇赵辉
  • 4篇赖剑强
  • 3篇徐勇强
  • 3篇彭赓
  • 2篇陈凯宁
  • 2篇王富明
  • 2篇贾谊
  • 2篇张大保
  • 2篇朱剑津
  • 2篇蔡道章
  • 2篇刘善宇
  • 2篇李岗
  • 2篇季中华
  • 2篇冯凯
  • 1篇宋迎春

传媒

  • 8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年份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oppa入路在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5年
Judet等于1960年开始将髂腹股沟入路应用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并于1964年对髋臼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经过创伤骨科医生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耻骨上支骨折和髋臼前方骨折的经典手术入路。该入路能充分显露前柱前壁、方形区表面及耻骨上下支区域的术野,同时不干扰髋关节外展肌,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苏以林闵敏冯耀华麦校添王钢
关键词:髂腹股沟入路髋臼骨折骨盆骨折耻骨上支骨科医生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矢状面旋转移位的临床病例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在骨盆前后位透视下,通过测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侧半骨盆在矢状面旋转的影像学参数来判断移位类型,探讨不同移位类型的比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82例单侧骨盆环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43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48例,C型34例。通过测量骨盆前后位X线片的髂嵴最高点至坐骨结节最低点的距离以及髂嵴最高点至耻骨结节最高点的距离改变来判断骨盆骨折矢状面的前后旋转移位。计算不同移位方向的比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82例患者通过术前x线片测量,确定有矢状位移位者36例,占43.9%,其中后旋移位28例,占矢状位移位的77.8%;前旋移位8例,占22.2%。术前CT三维重建图片证实与术前X线片判断一致。48例B型骨折患者中21例(43.8%)发生矢状位移位,34例C型骨折患者中15例(44.1%)发生矢状位移位036例存在矢状位移位的患者闭合复位成功率为66.7%(24136),其中前旋、后旋移位患者的闭合复位成功率分别为62.5%(5/8),67.9%(19128),均低于本研究82例患者的总体闭合复位成功率(84.1%)。结论骨盆骨折矢状面旋转移位(前旋和后旋)可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上特殊的线和点来确定,矢状面旋转移位患者中后旋移位更常见。存在矢状面旋转移位的骨盆骨折患者闭合复位成功率更低。
曹生鲁汪祎然冯凯凌伟彭庚王钢
关键词:骨盆骨折闭合复位X线
基于三维CT的臀上动脉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描述臀上动脉(superior gluteal artery,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方法纳入114例(228髋)患者的3DCT-A数据做以下研究:(1)观察SGA的显影情况;(2)观察SGA的起始、分支及走行特点;(3)定义SGA盆外部分主干为:出盆点到深支止点或折弯点(当深支为1支时)的一段SGA,测量其长度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4)测量SGA盆外部分主干到骨盆骨性标志(髂后上棘、坐骨大切迹起点、坐骨棘)、骨性标志间连线(坐骨棘与髂结节间)的距离,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 (1)94例患者的SGA显示清晰;(2)所有患者的SGA均来源于髂内动脉;(3)28髋的SGA在出盆前近出盆处发出分支;(4)SGA出盆点到坐骨大切迹起点的距离、到坐骨棘的距离在男女患者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SGA盆外部分主干与髂结节和坐骨棘间连线成近似平行关系。结论通过3DCT-A了解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能为预防SGA的医源性损伤提供帮助。
隆腾飞张轩轩赵辉张丕军王钢
关键词:臀上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解剖学
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的数字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利用数字技术对骨盆后环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为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68例成人骨盆(136个半骨盆)的16排螺旋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其所长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测量S1椎弓根宽度、高度、进钉点的位置、进钉方向,以及螺钉的长度和直径,并比较男女性、左右侧及〈5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S1椎弓根宽度、高度平均分别为(21.17±2.69)、(23.65±2.70)mm。螺钉进钉点位于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连线前3/4或后1/4点的上方平均(10.90±5.14)mm处,螺钉在冠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2.74°±6.34°,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57.08°±6.11°,螺钉长度平均为(75.92±6.82)mm。左、右侧上述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之间螺钉在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比较并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螺钉进钉点位置及螺钉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测得的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位置、螺钉长度及方向等可作为临床手术的参考依据。男女性之间、不同年龄组间上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工作中需实行个体化置钉方案。
苏以林闵敏李志权徐琳峰王钢
关键词:骶髂关节骨钉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解剖学
骨盆髋臼骨折微创手术导航数字化研究的总结被引量:4
2011年
过去50年里,骨盆髋臼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发展迅猛,切开复位内固定一直是髋臼骨折治疗的标准方法。近20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髋臼前后柱骨折,但是由于解剖学形态复杂、周围血管神经丰富,该技术的应用受到许多技术性难题的限制。
贾谊王钢陈凯宁张大保游景扬李岗刘善宇
关键词:骨盆髋臼骨折手术导航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拉力螺钉固定
隐匿性髋臼后柱骨折漏诊1例
2013年
[病例]男性,73岁。因摔伤致右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来我院,摔倒时右侧大转子着地。查体:右髋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髋关节主动活动不能,因疼痛被动运动检查不理想,双下肢等长,无右下肢外旋畸形。X线平片:右股骨颈骨折,右髋臼后缘见透亮影(图1)。初诊为右股骨颈骨折,不除外髋臼后壁骨折,入院后行右下肢皮肤牵引。考虑患者年龄较大、股骨颈骨折伴有髋臼后壁骨折且伴骨质疏松,拟行右侧全髋置换术。术中见髋臼后柱隐匿性骨折,骨折线起自坐骨大切迹角部,累及后柱的后上部分,经髋臼关节面后走行向下劈裂坐骨支,不累及闭孔,骨折块无明显移位。予先复位髋臼骨折,复位满意后以6孔重建钢板固定,固定髋臼后柱骨折后行右侧全髋置换术。
朱剑津王钢
关键词:髋臼后柱骨折隐匿性骨折右股骨颈骨折髋臼后壁骨折髋关节疼痛漏诊
髋臼后柱骨折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导向装置研制及初步验证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设计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导向装置并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33例正常成人骨盆(66个半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以坐骨结节中心(O)、髂前上棘(A)与髂后上棘骨性突出点(B)连线中点(I)连线OI为中轴线置入虚拟圆柱体,直径6.5mm圆柱体在髂窝处低位的穿出点(i)到点O的距离即逆行拉力螺钉长度。记录圆柱体不进入关节的最大直径即最大螺钉直径(d),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根据测量结果设计出导向装置,并在Mimics软件、骨盆标本及尸体标本上进行验证。结果66个三维半骨盆全部成功置入圆柱体,测得男性AB为(156.26±7.28)mm,女性AB为(151.38±8.11)mm;男性0i为(139.53±7.56)mm,女性Oi为(125.15±11.17)mm;男性d为(12.19±1.97)mill,女性d为(10.19±2.14)mm。男女AB、Oi、d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4,5.992,3.923,P均〈0.05)。在导向装置安全性验证中:18例半侧骨盆标本模拟置钉实验、33例三维半骨盆使用Mimics软件模拟置钉验证导向装置一髂骨固定点置钉的安全性、18例骨盆标本模拟置钉验证导向装置一坐骨结节进针点、2例人体标本模拟置钉实验均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结果。结论以OI为中轴置入后柱螺钉是安全可行的。根据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钉结果设计的导向装置可以准确地辅助经皮逆行拉力螺钉的置入。
张丕军洪顾麒陈凯宁张大保张轩轩赵辉隆腾飞陈鸿奋王钢
关键词:髋臼骨螺钉
改良Galveston技术与拉力螺钉固定单侧骶髂关节脱位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通过对改良Galveston技术与拉力螺钉固定单侧骶髂关节脱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基于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l0.01软件和Geomagicl0.0软件对骨盆模型进行几何重建;利用Solidworks2007软件对内固定器械进行几何重建。导入Hyperme—shl0.0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装配,赋予材料属性。建立右侧骶髂关节脱位双侧L4-髂骨Galveston固定、双侧L5-髂骨Galveston固定、单侧L4-髂骨Galveston固定、单侧L5-髂骨Galveston固定和拉力螺钉固定5种有限元模型。最后导人Ansysl0.0软件中,在L4椎体上方模拟施加500N轴向压缩载荷,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的vonMises应力分布和应变分布。结果 从应力和应变云图可知,双侧L4-髂骨Galveston固定、双侧L5-髂骨Galveston固定、单侧L4-髂骨Galveston固定、单侧L5-髂骨Galveston固定及拉力螺钉固定后骨盆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690X10^9Pa、1.310X10^9Pa、0.834X10^9Pa、0.836x10^9Pa、1.584X10^9Pa;骶骨相对于左侧髋骨的移位方向为向下、向前和向右,总位移依次为1.589X10^-3m、1.871X10^-3m、2.404X10^-3m、2.468X10^-3m、0.308×10^-3m。结论各种内固定下VonMises应力集中分布于腰髂螺钉与骨质的结合部位。改良Galveston技术双侧固定较单侧固定应变小,无论是双侧固定还是单侧固定,固定于L4和L6的应变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大于拉力螺钉固定。
贾谊王钢陈滨杨运平秦煜李岗刘善宇
关键词:骶髂关节脱位骨钉有限元分析
髋臼后部骨折顺行拉力螺钉固定进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9
2013年
目的探讨导航模板辅助顺行托力螺钉蚓定髋闷后部骨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收集40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选取左侧半骨盆模型,经过坐骨结节沿着髋臼后柱纵轴置人虚拟圆柱体。调整圆柱体位置,确定最佳进钉点,分别测最进钉点到弓状缘、骶髂关节最前缘的最短距离、圆柱体与冠状面夹角α、四方区与髂翼所在平面的夹角β。以stI格式导出模型,UG6.0软件打开骨盆三维模型,定位参考平面。根据测量得到的进钉解剖学参数,确定后柱螺钉的最佳钉道。提取方形区及髂窝的表面解削学形态,建立与方形区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设计出带有3个进钉孔的左侧髋臼导航模板模型,运用UG软件镜像功能生成右侧髋臼导航模板模型,利用快速成形技术生成实体模型。取16具(男7例、女9例)干燥的人体左侧骨盆标本,模拟从小同的进钉孑L进行髋臼后柱螺钉的置人,验证导航模板辅助进钉的准确性。结果成功地设计并制作出与四方区解剖结构较一致的导航模板。不同的进钉孔进钥‘成功率:进钉孔1,6.3%(1具)准确定位、75%(12具)良好定位、18.7%(3具)失败;进钉孔2,81.3%(13具)准确定位、18.7%(3具)良好定位;进钉孔3,37.5%(6具)准确定位、62.5%(10具)失败。结论根据髋臼后柱拉力螺钉进钉解剖学参数设计的导航模板可以准确地辅助拉力螺钉的置入。
陈鸿奋赵辉王富明张轩轩张丕军隆腾飞王钢
关键词:髋臼骨折外科手术
CT重建辅助髋臼前后柱联合钢板后柱拉力螺钉导向模块的设计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CT重建辅助髋臼前后柱联合钢板后柱拉力螺钉导向模块的设计。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期间进行骨盆CT扫描的5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25-69岁,平均46.4岁。将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重建半骨盆模型、虚拟置钉,测量进钉点(0)与弓状缘的距离(OP)、进钉点(0)在弓状缘上的垂点(P)与坐骨支后缘延长线交于弓状缘上一点(I)的距离(PI)、进钉方向与进钉平面长轴的夹角(∠θ)及进钉方向与进钉平面的夹角(∠φ),比较男、女性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PI平均为(0.98±0.13)cm,其中女性为(1.08±0.22)cm,男性为(0.95±0.27)cm;OP平均为(1.09±0.26)cm,其中女性为(1.06±0.29)cm,男性为(1.12±0.24)cm;∠θ平均为55.43°±3.64°,其中女性为55.33°±4.00°,男性为55.50°±3.43°,以上项目男、女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φ:女性平均为39.21°±2.45°,男性平均为35.58°±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臼前后柱联合钢板后柱拉力螺钉导向模块的设计中,置钉孔的位置距离后缘及内侧缘的长度均应设计为1cm,而置钉方向与导向模块平面的夹角,女性大约呈39°,男性大约呈35°;男、女性置钉方向与导向模块长轴的夹角均大约呈55°.
徐勇强王钢林创鑫彭赓赖剑强蔡道章季中华
关键词:髋臼骨钉骨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