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75022)

作品数:17 被引量:208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旦董申张建卓孙涛宗文俊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航天支撑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机械工程
  • 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低频
  • 5篇隔振
  • 5篇超低频
  • 5篇超精
  • 5篇超精密
  • 5篇车削
  • 4篇刀具
  • 4篇金刚石
  • 4篇隔振系统
  • 4篇负刚度
  • 4篇刚度
  • 4篇刚石
  • 3篇有限元
  • 3篇金刚石车削
  • 3篇金刚石刀具
  • 2篇有限元法
  • 2篇切削力
  • 2篇精密车削
  • 2篇机械研磨
  • 2篇各向异性

机构

  • 14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3篇李旦
  • 11篇董申
  • 6篇张建卓
  • 5篇宗文俊
  • 5篇孙涛
  • 4篇陈明君
  • 4篇程凯
  • 4篇王洪祥
  • 1篇李玉萍
  • 1篇王利群
  • 1篇赵清亮
  • 1篇李贵轩
  • 1篇涂克华
  • 1篇梁迎春

传媒

  • 3篇中国机械工程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制造技术与机...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机械强度
  • 1篇机械设计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航空精密制造...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Chines...
  • 1篇Journa...
  • 1篇纳米技术与精...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精密车削表面微观形貌的几何建模与仿真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在综合考虑刀具几何参数、刀具振动和最小切削厚度等因素对已加工表面形貌影响的前提下编写了表面微观形貌的仿真程序 ,在仿真时把一个随机振动信号成功地叠加在理论表面粗糙度中。提出一种建立圆弧刃金刚石车刀超精密车削表面粗糙度模型的新方法。结果表明 ,仿真得到的表面微观形貌 ,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出超精密加工将要获得的表面轮廓。
王洪祥孙涛董申李旦
关键词:超精密加工仿真表面形貌
表面张力法研究温敏性接枝共聚物的微胶束化行为被引量:8
2005年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以水溶性可生物降解的葡聚糖为主链 ,具有温敏相变特性的聚 (N 异丙基丙烯酰胺 )为接枝链的葡聚糖 接枝 聚 (N 异丙基丙烯酰胺 ) (Dextran g PNIPAM)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Dextran g PNIPAM体系的微胶束化行为与共聚物结构和溶液体系的温度密切相关 ,接枝共聚物中PNIPAM含量越大 ,水溶液体系的温度越高 ,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越小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无论水溶液的温度是否高于PNIPAM接枝链段的相变温度 (LCST) ,即PNIPAM链段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的温度 ,Dextran g PNIPAM均呈现一个临界胶束浓度大 ,对该现象给予了解释 .
李玉萍王利群涂克华
关键词:胶束化接枝共聚物水溶液体系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性
基于有限元法分析超精密切削中的摩擦问题被引量:7
2004年
基于更新的拉格朗日公式 ,建立了热 -机械耦合的平面应变大变形正交切削模型。根据此模型 ,对金刚石车削过程中的摩擦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对两种摩擦模型仿真所得的切削力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前刀面上的摩擦状态应是粘结 -滑移摩擦同时存在 ,并研究了刀具摩擦系数各向异性对超精密切削中切屑变形、切削力、剪切角的影响。
宗文俊王洪祥李旦程凯董申
关键词:超精密切削有限元法各向异性粘结-滑移金刚石车削切削力
金刚石刀具技术的发展状况被引量:27
2003年
介绍了应用人工目测法、X射线法和激光法进行金刚石刀具晶体定向的技术 ,论述了传统的机械研磨、热化学抛光、无损伤机械化学抛光、化学辅助机械抛光与光整等多种金刚石刀具刃磨工艺方法及其刃口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并对各种相应的检测技术作了比较。最后 ,论述了金刚石刀具刃磨的材料去除机理 。
宗文俊李旦王洪祥孙涛程凯
关键词:金刚石刀具刃磨工艺材料去除机理
欧拉压杆在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研制一种新型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该隔振系统采用欧拉压杆作为负载弹簧 ,使隔振系统的被隔振质量与负载弹簧质量之比达到最大 ,显著地提高隔振系统产生内共振的频率 ;导出欧拉压杆力学特性及以欧拉压杆为弹性元件的隔振系统固有频率表达式 ;在平衡位置处采用负刚度弹簧与欧拉压杆弹簧并联 ,使隔振系统的刚度在平衡点趋向于零 ,可显著降低系统固有频率 。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
关键词:隔振
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被引量:28
2004年
在分析了负刚度的形成机理基础上 ,设计研制了一种正负刚度并联的新型隔振系统。隔振系统采用负刚度机构在平衡点某一领域内抵消了弹性元件的部分正刚度 ,使隔振系统刚度呈现非线性 ,从而使得隔振系统总刚度趋向于零。经过设计 ,隔振系统具有高的支撑刚度和很低的运动刚度。在隔振系统中 ,可通过调节负刚度机构两端的受力情况来降低其固有频率。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该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从 10 Hz降到 1Hz,从而使得其隔振频带加宽 ,隔振能力显著提高 ,达到了较好的设计效果。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
关键词:精密仪器负刚度非线性隔振系统
超精密机床三自由度振动主动控制模型与仿真被引量:5
2002年
建立了带高度控制阀的空气弹簧力学模型及超精密机床三自由度隔振模型,在原被动隔振的基础上采用对称输出反馈对其进行振动主动控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对称输出反馈可有效的降低系统振动水平,振动位移幅值可减小70%。
张建卓李旦董申
关键词:超精密机床空气弹簧
单晶金刚石晶体的机械研磨被引量:16
2005年
为研究单晶金刚石晶体机械研磨过程中表层材料的去除机理,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单晶金刚石晶体在机械研磨过程中表层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条件,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研磨后的(110)晶面和(100)晶面进行观测,发现两个晶面沿易磨方向<100>和难磨方向<110>研磨时的研磨表面都存在塑性变形后的纳米沟槽,表明表层材料实现了塑性方式去除.但在相同的晶面和扫描范围内,沿易磨方向研磨的表面塑性沟槽数目少,表面波纹明显;而难磨方向的研磨表面塑性沟槽数目多,所获得的表面粗糙度低.对(110)晶面和(100)晶面各个研磨方向的最大塑性沟槽深度比较的结果表明,两个晶面的最大塑性沟槽深度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
宗文俊孙涛李旦程凯董申
关键词:单晶金刚石机械研磨塑性变形各向异性
金刚石刀具前角对超精密切削过程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基于大变形有限元理论和更新的拉格朗日方程式,建立热机械耦合的平面应变正交切削模型,并利用通用的商业有限元软件,对6061铝合金的超精密切削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金刚石刀具前角对切削力、切屑变形、切屑根部最大应变、作用于前刀面最大压应力和切削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前角由负向正变化,切屑厚度变小而长度变长、切屑的曲率半径随着变小,切削力和切屑-刀具接触面上最大压应力则随之下降,刀尖附近的切削温度逐步上升,但切屑根部的最大应变则保持不变.以此优选金刚石刀具前角.
王洪祥孟庆鑫宗文俊高群涛
关键词:超精密切削金刚石刀具前角有限元分析
超低频精密隔振系统的新进展被引量:13
2004年
论述了国内外各种超低频隔振系统的研究状况。介绍了由单摆改进而成的倒摆、折叠摆、X 摆和锥摆等超低频水平隔振系统。分析了刚度非线性的实现方法及正负刚度并联技术在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正负刚度并联超低频隔振系统。
张建卓李旦董申李贵轩
关键词:负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