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20060753)

作品数:7 被引量:120H指数:6
相关作者:徐正进陈温福陈书强张文忠董丹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粳稻
  • 4篇穗型
  • 3篇性状
  • 3篇粒位
  • 2篇稻曲病
  • 2篇粳型
  • 2篇粳型超级稻
  • 2篇超级稻
  • 1篇氮肥
  • 1篇稻穗
  • 1篇等基因
  • 1篇等基因系
  • 1篇淀粉
  • 1篇淀粉含量
  • 1篇直立穗
  • 1篇直立穗型
  • 1篇直链淀粉
  • 1篇直链淀粉含量
  • 1篇沈农265
  • 1篇施氮

机构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6篇徐正进
  • 5篇陈温福
  • 5篇陈书强
  • 4篇张文忠
  • 3篇薛菁芳
  • 3篇刘柏林
  • 3篇董丹
  • 2篇王嘉宇
  • 2篇史鸿儒
  • 2篇韩亚东
  • 2篇金峰
  • 2篇张振宇
  • 1篇钱朗
  • 1篇解文孝
  • 1篇党姝
  • 1篇杨庆

传媒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寻找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sns)的发病原因及其与穗型的关系,利用54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系),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不同粒位的分布。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系)的发病机率较大,而且发病严重,损失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系)每穗稻曲病粒数最多,半直立穗型品种(系)次之,弯穗型品种(系)最少,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穗型品种(系)的2次枝梗上总病粒数都比1次枝梗上的多。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系)病粒数表现为穗中部>穗下部>穗上部,而弯穗型品种(系)则是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3种穗型品种(系)的病粒数在穗上6个部位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多,上部1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少;在穗上33个粒位的分布规律也很相似,病粒数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第一、第二、第三粒位和下部2次枝梗上第一、第二粒位上分布的较多,其中穗中部2次枝梗第一粒位上病粒数最多,而在上部1次枝梗上第一、第六、第七粒位分布的最少。每穗粒数过多,尤其是2次枝梗粒数所占比例多是利于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与穗型特点并无必然联系。
陈书强
关键词:粳稻穗型粒位
水稻株型性状与稻曲病发病程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以54个对稻曲病抗感程度不同的3种穗型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对田间稻曲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计算发病率、严重度和损失率。分析稻曲病与株高、剑叶长、剑叶角等株型性状及穗长、颈穗弯曲度、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的发病率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弯曲穗型和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品种的发病率略高于半直立穗型,但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稻曲病的发生与株型特点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与穗部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相关性大小为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二次粒率。同时还与单位面积穗数有一定联系。每穗粒数较多,尤其是二次枝梗上粒数较多是稻曲病发病率高的根本原因,穗型的直弯并不是影响稻曲病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刘柏林陈书强董丹钱朗徐正进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株型性状
两种穗型粳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几个营养和蒸煮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选用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的几个重要营养和蒸煮品质性状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穗型特征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高低无直接必然的联系,但是对穗不同部位间这些指标及其粒位顺序有较大影响。对3个直立穗型品种而言,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穗下部>中部>上部,食味值则相反,而对3个弯曲穗型品种而言,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的表现规律不明显,食味值表现为穗上部>中部>下部;同一稻穗不同枝梗间相比,着生在二次枝梗上的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相对较低,而着生在一次枝梗上的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相对较高;同一枝梗间的不同着粒部位相比,下部二次枝梗第2、3粒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食味值较低,中上部一次枝梗1~6粒位的蛋白质含量较低、食味值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在粒位间规律不明显;直立穗型品种单一稻穗不同粒位间的差异大于弯曲穗型品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直立穗型品种着粒密度过大。
陈书强金峰董丹刘柏林薛菁芳张文忠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稻穗型粒位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
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被引量:47
2008年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kg667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kg667m-2施氮水平的产量,且14.5kg667m-2施氮水平各施氮模式增产都是因为增加了穗外因素(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单位面积实粒数),降低了穗内因素(穗重、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在相同施氮总量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产量显著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但"三段五次"模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实粒数等穗外因素来增产,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以增加穗重、千粒重等穗内因素来获得高产,前两者产量都显著高于后两者,主要是因为前两者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抽穗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二次利用量(同化物间接供应量)均高,营养器官的物质输出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此外,在2种施氮水平下,前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模式。在14.5kg667m-2施氮水平下,前两施氮模式都获得了超高产量(>11thm-2)。
史鸿儒张文忠解文孝杨庆张振宇韩亚东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型超级稻施氮模式
两种穗型粳稻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选用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对两种穗型粳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外观品质性状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稻品种的穗型特征与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高低无直接的联系。同一稻穗内的不同部位间籽粒相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基本都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透明度则基本相反。同一稻穗内的不同枝梗间相比,着生在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高,而一次枝梗上的籽粒相对较低,透明度则相反。同一枝梗间的不同着粒部位相比,一次枝梗上6个粒位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第1,5,6粒位较低,第2,3位较高,二次枝梗上3个粒位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第1粒位最低,第2粒位最高,透明度则相反。粳稻穗型特征与品种间外观品质的优劣并无直接联系,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外观品质好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
陈书强金峰王嘉宇刘柏林董丹薛菁芳张文忠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稻穗型粒位垩白性状
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以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采用5种不同田间行穴配置,研究北方粳型超级稻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宽窄行稀植(40.0+26.6)cm×13.3cm是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相对优适的田间配置方式,其群体特征表现为茎蘖生长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同时拥有适宜叶面积指数下的高粒叶比、高位平衡下的库源结构和较高生物产量下的高收获指数,其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也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此外,成穗率和粒叶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高成穗率和高粒叶比二者谐同成为高产群体的本质特征。
张振宇张文忠党姝史鸿儒韩亚东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超级稻粳稻田间配置
粳稻直立穗型基因效应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弯穗型品种丰锦和直穗型品种辽粳5杂交高世代(F14)中分离的一对直立穗型和弯穗型近等基因系(ZF14和WF14)研究了粳稻直立穗型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直立穗基因(EP)除了使穗型直立外,还具有使植株矮化、穗长变短、叶型直立、叶片变短变宽等作用。它能使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数增加,从而增加二次枝梗颖花数和着粒密度,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直立穗基因(EP)可能从幼苗开始生长阶段(播种后10 d)就有表达效应,使得幼苗在株高、叶形态和干物质重上表现出差异。内源激素含量上的差异是使近等基因系在形态性状上表现出差异的内在生理原因。
陈书强王嘉宇薛菁芳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稻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