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SYS201142)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季伟金美芳陈秋尤海章周卫芳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性疾病
  • 1篇亚群
  • 1篇亚群检测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肺炎
  • 1篇受体
  • 1篇受体拮抗剂
  • 1篇糖皮质
  • 1篇糖皮质激素
  • 1篇皮质
  • 1篇皮质激素
  • 1篇气管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拮抗
  • 1篇拮抗剂
  • 1篇吸入
  • 1篇吸入性
  • 1篇吸入性糖皮质...

机构

  • 3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季伟
  • 2篇刘芬菊
  • 2篇周卫芳
  • 2篇尤海章
  • 2篇陈秋
  • 2篇金美芳
  • 1篇严永东
  • 1篇张明芝
  • 1篇储矗
  • 1篇陈正荣
  • 1篇张学兰
  • 1篇邵雪君
  • 1篇孙惠泉
  • 1篇黄莉
  • 1篇王宇清
  • 1篇陶云珍
  • 1篇孙秋凤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江苏医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呼吸道合胞病毒支气管肺炎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肿瘤坏死因子-α和T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细胞亚群,并探讨HMGB1、TNF-α、T细胞亚群在RSV支气管肺炎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52例RSV支气管肺炎患儿,其中25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27例为RSV和细菌混合感染。同时选择23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其PBMCS HMGB1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应用ELLSA法检测外周血浆TNF-α,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 (1)3组间PBMCS HMGB1mRNA的表达、血浆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HMGB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3+、CD3+CD8+、CD3-CD19+、CD19+CD23+、CD3-CD(16+56)+的百分比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3+、CD3+CD8+、CD3-CD(16+56)+亚群:RSV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4)CD3-CD19+RSV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5)CD3+CD4+、CD4+CD25+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混合感染组CD19+CD23+、CD4+CD25+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可能参与了RSV和细菌混合感染支气管肺炎的免疫发病过程,HMGB1与TNF-α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尤海章周卫芳季伟储矗金美芳刘芬菊陈秋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肿瘤坏死因子-Α支气管肺炎T细胞亚群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哮喘小鼠肺组织IL-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鼠哮喘模型肺组织表达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其影响。方法 96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布地奈德组、孟鲁斯特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每组又分为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4个亚组,每亚组6只。免疫组化标记IL-6在肺组织的分布,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分析IL-6的灰度值。结果成功制作哮喘小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布地奈德组、孟鲁斯特组IL-6表达在第1~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斯特组IL-6表达在第3周时较布地奈德组增多(P<0.05);哮喘组、布地奈德组、孟鲁斯特组在不同时间点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布地奈德、孟鲁斯特可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IL-6的表达,布地奈德作用优于孟鲁斯特。
尤海章周卫芳季伟刘芬菊陈秋金美芳孙惠泉张明芝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细胞介素6哮喘
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7794例病原分布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总结儿童不同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7794例因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住院患儿的病原分布特点。结果 (1)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依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34.12%)、肺炎支原体(15.42%)、人类偏肺病毒(10.87%)、博卡病毒(8.92%)、副流感病毒3(4.56%)。(2)引起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依次是肺炎支原体(27.34%)、肺炎链球菌(16.30%)、呼吸道合胞病毒(8.56%)、流感嗜血杆菌(5.68%)、人类偏肺病毒(5.48%)。(3)引起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的病原依次是肺炎支原体(54.32%)、肺炎链球菌(18.60%)、博卡病毒(8.65%)、人类偏肺病毒(4.46%)、金黄色葡萄球菌(1.43%)。(4)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病原依次是肺炎支原体(38.35%)、呼吸道合胞病毒(24.34%)、博卡病毒(7.43%)、腺病毒(6.62%)、肺炎链球菌(3.2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仍然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最常见病原;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是引起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的最常见病原,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仅次于合胞病毒)的第二常见病原;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细菌病原;新发现病毒中人类偏肺病毒和博卡病毒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孙秋凤严永东陈正荣王宇清黄莉季伟邵雪君陶云珍张学兰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病原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