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

作品数:24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丁兆君董荣张剑胡俊甄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学科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营养
  • 1篇营养学
  • 1篇营养学家
  • 1篇院士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适宜施氮量
  • 1篇数学
  • 1篇数学家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植物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土壤供氮
  • 1篇土壤供氮能力

机构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李群
  • 1篇王晶莹
  • 1篇张剑
  • 1篇刘超
  • 1篇冯立昇
  • 1篇崔江浩
  • 1篇慕亚芹

传媒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土壤
  • 1篇今日科苑
  • 1篇科学文化评论
  • 1篇有色金属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余松烈和“五七”农大的农民学生被引量:1
2019年
余松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小麦专家。他"文革"期间下放山东滕县,在这里主办小麦培训班和"五七"农大,同时开展生产试验工作,为滕县小麦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通过整理余松烈院士本人和"五七"农大学员的访谈资料和回忆文章,追述了余松烈院士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李燕刘观浦
关键词:小麦生产
从金属学到断裂学科的研究变革及学科交叉的思想探寻——访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
2011年
肖纪美院士是我国材料科学、金属学和冶金教育家,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为院士),1999当选为美国国际腐蚀学会资深会员,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荣誉会员,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记者在研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访谈问题。肖纪美院士就这些问题讲述了自己在最初的金属学领域的研究之路,解释了如何过渡到断裂科学的实践研究领域,描绘了研究的实践背景及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科研和教学的经验,开展交叉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工作。
王晶莹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副理事长
谷超豪:纠缠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数学人生
2013年
1926年出生的谷超豪,无疑具有极高的数学天分,但他却在尚未展露天分的14岁参加中共,介入严酷的政治斗争。从此,他的一生就纠缠于发挥数学天分与政治运动之间,有时数学才情借助政治或远离政治得以发挥,但更多的时候是政治妨碍其数学才情的扩展。他一生许多宝贵时光并没有用在数学研究与研讨中,而是耗费在政治生活与政治运动中,可谓"才情未尽",但他仍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这个团队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现代第二代数学家代表之一,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三个领域都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谷超豪兼具数学设计师与工匠的才能,对数学发展也有全局性眼光与战略视野,影响了中国当代数学的发展。
张剑
关键词:共产党人数学家
温诗铸与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
2021年
温诗铸院士三次"创业",励精图治,从机械零件和摩擦、磨损、润滑研究起步,创建清华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撰写《摩擦学原理》学术著作,带领团体开展了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刘超冯立昇
关键词:摩擦学
土壤-植物营养学家朱兆良先生的科学研究与贡献被引量:4
2017年
朱兆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土壤-植物营养学家,土壤氮素转化与农田氮素管理研究方面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围绕太湖地区熟制改革后出现的稻田"氮肥胃口增大"问题和在争取作物高产中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问题,对稻田土壤供氮能力进行了定量解析和研究,提出了"区域总量控制与田块微调相结合"的氮肥适宜施用量的推荐方法。他致力于农田中氮肥去向的定量研究,首次估算出我国农田中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和损失率,以及不同损失途径的相对比例。他对推动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相协调的氮素管理原则和技术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还积极推动学科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土壤氮素》等专著;在封丘建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研究平台;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外,朱兆良先生还立足专业针对如何治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慕亚芹李群崔江浩
关键词:土壤供氮能力适宜施氮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