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305)

作品数:22 被引量:96H指数:6
相关作者:刘丽文左蕾张军拓胜军纳丽莎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宁夏医科大学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肌
  • 8篇心室
  • 7篇左心
  • 7篇左心室
  • 7篇描记
  • 7篇描记术
  • 6篇心脏
  • 6篇心脏再同步
  • 6篇心脏再同步化
  • 6篇心脏再同步化...
  • 6篇再同步
  • 6篇再同步化
  • 6篇再同步化治疗
  • 6篇同步化
  • 6篇超声
  • 5篇心动描记术
  • 5篇心力衰竭
  • 5篇衰竭
  • 5篇慢性
  • 5篇慢性心力衰竭

机构

  • 14篇第四军医大学...
  • 7篇宁夏医科大学
  • 7篇延安市人民医...
  • 3篇空军军医大学
  • 2篇解放军第四五...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西京医院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西北妇女儿童...

作者

  • 14篇刘丽文
  • 11篇左蕾
  • 10篇张军
  • 8篇拓胜军
  • 7篇纳丽莎
  • 4篇马斌
  • 4篇沈敏
  • 3篇高文霞
  • 3篇周丽
  • 3篇叶晶晶
  • 3篇孙艳丹
  • 2篇刘敏
  • 2篇田新桥
  • 2篇周娟
  • 2篇齐伟
  • 2篇王银
  • 2篇朱霆
  • 1篇刘丹
  • 1篇刘莹
  • 1篇王芳

传媒

  • 6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心脏杂志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暂中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心脏运动同步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观察短暂中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心脏运动同步性的变化,探讨CRT逆重构组与非逆重构组同步性的获益情况。方法:连续选择CRT术后6月以上的患者46例,根据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小≥15%分为逆重构组和非逆重构组。分别于起搏器关闭前及关闭后10分钟超声心动图检查房室间延迟(AVD)、心室间延迟(IVD)、2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rs-12SD)、12节段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cs-12SD)及16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ls-16SD),比较起搏器关闭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中断CRT 10分钟后AVD均减小(非逆重构组P<0.05,逆重构组P<0.01),逆重构组IVD减小(P<0.01),非逆重构组IVD于CRT关闭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室内同步化参数PTcs-12SD、PTrs-12SD、PTls-16SD在中断CRT 10分钟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断CRT10分钟后,两组患者房室失同步均加重,仅逆重构组心室间失同步显著恶化。提示CRT期间,两组患者均可持续获得房室同步性益处,逆重构患者可获得心室间同步性益处;中断CRT10分钟后,两组左心室内同步性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这种无差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孙艳丹王银刘丽文张军拓胜军左蕾沈敏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
超声引导激光消融犬室间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犬室间隔心肌的可行性。方法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犬室间隔心肌,应用超声心动图记录术前术后局部室壁运动及心脏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测量术前术后心肌酶水平。使用4%甲醛固定消融灶,苏木精伊红(HE)染色,肉眼与显微镜组织学观察术后改变。结果消融术后所有实验犬均存活。超声可见消融部位回声较正常组织有明显强化,心包内无液性回声区。室间隔消融部位M-型波幅和组织多普勒,主动脉与二尖瓣反流均无明显改变(P〉0.05);左室射血分数值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肌酶有显著升高(P〈0.05)。术后处死实验犬,1W5min(300J)较1W3min(180J)消融范围增加不明显(P〉0.05),消融部位肉眼可见碳化灶,HE染色发现消融区域内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周围心肌细胞水肿。结论超声引导激光可以实现活体动物室间隔消融,消融范围可控,在心脏消融方面可能有潜在应用价值。
张相空刘丽文孙超何光彬左蕾郑敏娟齐伟雷常慧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激光消融术
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对左心室收缩期涡流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flowmap,VFM)技术对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特点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比较前壁和下后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对收缩期涡流的影响。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单纯左前降支病变组(LAD组)和左旋支或(和)右冠病变组(LCX/RCA组)。应用VFM技术观察两组收缩期心腔内血液流场特点,计算涡流持续时间等参数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LAD组等容收缩期整体涡流同正常组无明显差异,射血早期涡流范围大,常在心尖部形成局部涡流;LCX/RCA组等容收缩期涡流范围较小,射血早期涡流较LAD组明显减小,较正常组增大,出现的部位多位于心腔中部。病例组涡流总持续时间和瓦解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LAD组和LCX/R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涡流持续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对收缩期左室血液流场的影响较下后壁更明显,VFM技术可以用于显示并评价该变化。
周丽纳丽莎刘丽文马斌刘蕊郭建英张军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肌梗死涡流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收缩运动不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CHF患者63例以及正常对照组67例。获取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射血分数(LVEF)等常规指标。采集左心室实时三维全容积图像,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分别测量左心室16节段心内膜面积、径向、圆周、纵向应变的达峰时间(Tsas、Tsrs、Tscs、Tsls)以及标准差(Tsas-SD、Tsrs-SD、Tscs-SD、Tsls-SD),分别计算左心室任意两节段心内膜面积、径向、圆周、纵向应变的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as-diff、Tsrs-diff、Tscs-diff、Tsls-dif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的EDV、ESV增高(P<0.01),LVEF降低(P<0.01);CHF组的Tsas-SD、Tsrs-SD、Tscs-SD、Tsls-SD及Tsas-diff、Tsrs-diff、Tscs-diff、Tsls-diff)均较对照组延长(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存在明显不同步,3D-STI为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田新桥周娟拓胜军左蕾张军刘敏刘丽文
关键词: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
血流向量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长期患者暂时中断起搏器前后左心室流场演变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FM)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长期患者暂时中断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期血液流场变化特征以及心功能变化情况。方法严格按照入选标准选择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以上的对CRT有反应的患者32例,分别于中断起搏器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次测量左室短轴舒张末内径(LVEDD)及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收缩末容积(LV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LVDp/Dt…),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二尖瓣反流容积(MRV)、面积(MRA)。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启用涡流模式图,取二尖瓣关闭瞬间(MVC)、主动脉瓣开放瞬间(AVO)、主动脉血流速度达峰瞬间(APV)以及主动脉瓣关闭瞬间(AVC)四个节点,分别测量涡流的横径(DH)、纵径(DL)、流量(FV)、深度(VD),计算涡流面积(VA),计算从主动脉瓣开放到主动脉血流速度达峰时涡流流量的衰减率(FV-CR%)和面积的衰减率(VA—CR%),并观察其演变特征。结果与起搏器关闭前比较,关闭起搏器10min后患者的AV—VTI、LVDp/Dtmax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VFM观测从主动脉瓣开放到主动脉血流速度达峰时左室腔FV—CR%、VA-CR%均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LVEF与VA-CR%存在正相关,起搏器关闭前后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32(P〈0.01)和0.654(P〈0.01)。结论暂时中断起搏器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及VFM参数均出现明显恶化。VFM技术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中断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期血液流场特征的改变与左室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并提示远期持续CRT治疗的必要性。
叶晶晶纳丽莎刘丽文马斌沈敏左蕾高文霞周海燕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状动脉造影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18例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并发冠心病或心肌桥的发生率,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做过CAG检查的118例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诊断为HCM患者,分析冠心病(>50%主支血管狭窄)和心肌桥的患病率。结果在做过CAG检查的HCM患者中,冠心病和心肌桥患病率分别为18.6%和44.1%(Nobel分类Ⅰ级22%、Ⅱ级9.3%、Ⅲ级7.6%),既有冠心病又有心肌桥的患病率为5.1%。NobelⅡ级、Ⅲ级心肌桥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中发生率显著性增高。结论CAG是HCM患者是否并发冠心病的一种可行、准确的有创检查手段。当患者年龄大于40岁、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严重胸痛与心电图有动态改变时,需要做CAG,以排除HCM并发冠心病。
马志玲孙冬冬邵虹严青青卜令程刘亚利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术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型与MYH7-H1717Q、MYLK2-K324E和KCNQ1-R190W基因突变的关系初探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初探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心电图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观察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早期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入选基因型明确的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3代共8名家庭成员,男性4例,女性4例。收集入选成员的临床资料,2次不同时间点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分析家系成员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发现该家系成员共携带4种错义基因突变,分别为MYH7-H1717Q、MYLK2-K324E、KCNQ1-R190W和TMEM70-I147T。先证者携带全部4种基因突变,另有5名成员各携带2种突变。KCNQ1-H1717Q基因突变携带者校正QT间期(QTc)均显著延长,符合长QT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MYLK2-K324E和KCNQ1-R190W基因突变携带者心电图表现为前侧壁或下壁导联可见q波和(或)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家系中携带致病基因,但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肌肥厚的成员,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仅带有TMEM70-I147T1个突变的携带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心脏离子通道和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的联合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表型有关系。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心电图改变可早于超声心动图改变和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或可作为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携带者进展成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预警筛查指标之一。
邵虹张艳敏刘丽文马志玲左蕾耶闯魏晓梅孙超陶凌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心电描记术
不同QRS时限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分析QRS时限增宽及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CHF患者61例(其中31例QRS<120ms为CHF1组,30例QRS≥120ms为CHF2组)和正常对照组53例。分别进行RT-3DSTI分析,测量经心动周期标化的左心室16节段心内膜面积、径向、圆周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sas-SD%、Tsrs-SD%、Tscs-SD%及Tsls-SD%),分别计算左心室16节段中任意两节段心内膜面积、径向、圆周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sas-diff、Tsrs-diff、Tscs-diff、Tsls-diff)。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1和CHF2组的TsasSD%、Tsrs-SD%、Tscs-SD%、Tsls-SD%及Tsas-diff、Tsrs-diff、Tscs-diff、Tsls-diff均增大,其中除CHF1组的Tsls-diff外,其余各项指标的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CHF1组相比,CHF2组的心内膜面积、径向、圆周及纵向应变不同步指标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RS时限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左心肌收缩不同步,但程度轻于QRS时限增宽的心力衰竭患者。RT-3DSTI为临床准确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不同步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周娟刘丽文拓胜军左蕾刘敏张军周晓东田新桥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QRS时限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室腔内涡流协调性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VFM)技术对冠心病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室腔内涡流变化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比较前壁心肌梗死对收缩期涡流时间、空间和流体力学协调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且行冠脉造影术证实为单纯前降支病变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应用VFM技术观察收缩期心腔内血液流场特点,计算涡流中心位置、持续时间和速度梯度等参数并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等容收缩期内整体涡流呈左右对称结构,形态规则,流线均匀,涡流中心位于心腔中心点附近。病例组涡流时间、空间及流体力学协调性紊乱,涡流中心偏离心腔中心点,持续时间增大(212.39±56.72 vs 140.81±28.65,P<0.01),射血早期主动脉瓣下血流初速度(40.67±15.93 vs 56.96±14.73,P<0.05)和左室腔内血流速度梯度(17.23±6.48 vs 28.64±7.61,P<0.05)较正常减低。结论前壁心肌梗死造成左室腔内涡流协调性紊乱,流体力学效能降低或心排血量下降。
周丽纳丽莎刘丽文马斌张军
关键词:前壁心肌梗死涡流
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P1208fs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3年7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门诊的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该家系共有3代10位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HCM先证者的96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全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家系内9名成员以及300个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了验证.家系资料收集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测结果.结果 本家系中共发现了3种基因突变,分别为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P1208fs突变、锚蛋白B(ANK2)基因H556R突变和错蛋白B(ANK2)基因P1974H突变.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名家系成员(还包括其母和其子)携带基因MYBPC3基因P1208fs突变.其余家系成员未发现此突变.先证者及其母亲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磁共振诊断为HCM,其子为HCM早期表现,即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磁共振未见异常,而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缓不齐、ST段改变、房性早搏及逸搏.先证者及其母亲确诊为HCM的年龄分别为42岁和50岁,均伴有心悸、胸痛的症状,心脏核磁共振均提示为左心室部分心肌纤维化.进一步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与心电图改变(r波递增不良、ST-T改变)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外,携带ANK2突变基因的7名家系成员心电图QTc间期均正常.结论 MYBPC3基因P1208fs突变可导致国人HCM,引起左心室心肌非对称性肥厚、节段性心肌纤维化及相应室壁ST-T改变,ANK2基因H556R和P1974H突变在本家系中没有相应的临床表型,可能不具致病性.
李静刘丽文纳丽莎左蕾齐伟刘莹邵红马志玲王立锋
关键词:基因型表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