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2009y236)

作品数:9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焦峰朱乐天王信增刘源鑫林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丘陵区
  • 5篇黄土丘陵
  • 5篇黄土丘陵区
  • 4篇水分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3篇延河流域
  • 3篇熵权
  • 3篇流域
  • 3篇河流域
  • 2篇属性识别模型
  • 2篇土地利用
  • 2篇退耕
  • 2篇退耕地
  • 2篇综合评价
  • 2篇耕地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养分
  • 1篇植被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商洛学院
  • 1篇黄河水土保持...

作者

  • 8篇焦峰
  • 3篇朱乐天
  • 3篇王信增
  • 2篇刘源鑫
  • 2篇安韶山
  • 2篇林坤
  • 2篇温仲明
  • 1篇从怀军
  • 1篇赵红蕊
  • 1篇闫玉厚
  • 1篇曹炜
  • 1篇任晖
  • 1篇刘学孔
  • 1篇雷波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被引量:21
2012年
以延河流域为例,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坡面、小流域、区域3个尺度的土壤水分与环境因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土地利用类型是坡面尺度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控因素;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是小流域尺度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控因素;蒸散、降水、土地利用类型是区域尺度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主控因素。可见,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坡向、坡位、坡度等地形承担的信息量逐渐流向蒸散、降水等气象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承载的信息量基本未变。结果对土壤水分与水文模型及其尺度外推有重要的意义。
王信增焦峰刘源鑫朱乐天林坤
关键词:延河流域土壤水分典范对应分析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退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被引量:12
2010年
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延河流域不同退耕年限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等7项土壤物理和化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初期,土壤肥力指标之间权重相差较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各土壤肥力指标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逐渐趋于一致;较退耕初期,退耕地1-5年和6-10年时,土壤肥力都有所下降,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逐渐恢复,但至退耕25-30年时,土壤肥力仍未恢复到退耕初期的水平;总体上延河流域退耕地总体肥力水平较低,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势在必行。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直观实用,能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焦峰温仲明从怀军安韶山
关键词:属性识别模型退耕地熵权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环境一号卫星数据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为了推动国产卫星数据应用工作,本研究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完成了延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变化等的研究。首先根据直方图匹配原理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大气校正方法,计算地表反射率,进而计算植被指数。综合包括环境星数据、TM数据、M...
赵红蕊任晖刘学孔
关键词:反射率土地利用
文献传递
基于熵权法的黄土丘陵区贺庄沟流域土壤水分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该研究首次将熵权法应用于分析坡度、坡向、坡位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权重的影响,通过对黄土丘陵区贺庄沟流域土壤水分各影响因子在不同土层深度下的权重分析,描述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速变微利用层(0-20 cm),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相差不大;在活跃利用层(20-60 cm),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坡位>坡度>坡向;在次活跃层(60-200 cm),依次为:坡位>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坡向,从而为小流域恢复生态建设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林坤焦峰
关键词:小流域熵权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南段)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2012年
依据2007—2010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在对典型流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无水土保持项目对比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陕南安康、商洛、汉中三市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各地类拦蓄径流量、保土效益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同措施对拦蓄径流的作用顺序依次为:封育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不同措施对保土效益的作用顺序依次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封育措施>坡面整治措施>能源替代措施>沟道防护措施>保土耕作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雷波焦峰
关键词:南水北调水土保持措施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延河流域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的变异趋势来看,受耕作和施肥影响,退耕初期,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表层的土壤水分比深层的土壤水分更快地损失了,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水分指标权重变化程度有很大差别,变异程度相当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权重大小会随着退耕年限的变化发生反转。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属性测度值均未达到速效水平,大部分处于难效水平。说明研究区土壤水分贫乏,有必要提高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水平。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直观实用,能为土壤水分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焦峰温仲明安韶山
关键词:属性识别模型退耕地熵权土壤水分综合评价
基于有序聚类法的土壤水分剖面划分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有序聚类法在土壤水分剖面划分中的应用。【方法】在黄土高原丘陵区陕西省安塞县,以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果园用地和天然草地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4种用地类型0-500 cm土层(每20 cm为1层,共25层)的土壤水分含量,然后采用有序聚类法对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剖面进行分层。【结果】从专业角度无法确定最优分类数K时,可以利用碎石图来确定,对全部样本进行分类并作碎石图可知,当K=4时,有序分割达到最优;对土地利用类型而言,土壤水分剖面总体可划分为水分弱利用层、根系集中层、强烈耗水层、水分调节层等4层,中间2层又可简单地归结为土壤水分利用层。【结论】基于有序聚类法划分的土壤水分剖面分层结果符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实际,表明了该分层方法的合理性。
王信增焦峰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
基于TPS插值的黄土丘陵区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空间插值方法在各个领域已有了广泛的应用,而不同的研究对象则有适应各自的区域特征的空问插值方法。以延河流域为例,对黄土丘陵区(0~10cm、1030cm和30~60cm等)三个典型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进行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延河流域0~30cm层面的土壤容重从北到南呈现一个递增的趋势,同南北气候湿润程度以及植被覆盖程度密切相关,而对于30~60cm的土壤容重在南北方向上则保持相对均衡且与河网分布有关;(2)在垂直方向,土壤容重随着土层加深同样呈现递增的趋势;(3)根据误差分析,薄盘样条函数插值更适宜于该区域关于土壤容重的插值。
朱乐天王信增焦峰
关键词:土壤容重插值延河流域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20
2011年
以黄土丘陵区的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3个时期(雨季前、雨季中、雨季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层面、垂直剖面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动态有着显著的影响,农耕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并且对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最为明显,使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其次是天然草地、撂荒地、乔木林地、果园用地和幼林地;含量最低的为灌木林地。在垂直剖面上,雨季前干旱期为递增型;雨季中湿润期为递减型和波动型;雨季后半湿润期为先减后增型。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土壤水分的时空格局与降雨季节变化、植物蒸腾作用以及土地耕作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在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在不同的季节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在该流域的管理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流域的治理达到最优。
朱乐天焦峰刘源鑫贺国鑫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类型延河流域
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被引量:9
2010年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群落发育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规律,对于采取合理的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以加快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结果表明,在退耕6 a左右,在0-60 cm土壤垂直剖面中,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等含量均大于自然恢复植被的土壤养分含量;但全P含量和速效P含量则较自然植被低;退耕20 a左右,当植被恢复到20 a左右,人工植被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则逐渐降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低于自然植被。土壤养分的这种变化规律,对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可提供重要依据,如在植被初期,可利用人工植被较高的生物产量,快速积累土壤养分,在人工植被恢复后期,则可通过林分的近自然林改造,将其逐渐改变为近自然林或自然植被,从而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闫玉厚曹炜
关键词: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