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120 被引量:1,306H指数:21
相关作者:陈忠丘学林陈木宏夏少红詹文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1篇天文地球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2篇盆地
  • 15篇南海北部
  • 13篇水合物
  • 11篇天然气水合物
  • 11篇气水
  • 11篇气水合物
  • 11篇沉积物
  • 10篇海域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8篇地壳
  • 8篇同位素
  • 8篇海底
  • 7篇地壳结构
  • 7篇碳酸盐
  • 7篇粒度
  • 6篇地球化学特征
  • 6篇地质
  • 6篇新生代
  • 6篇碳酸

机构

  • 115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广东海洋大学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0篇国土资源部
  • 9篇广州海洋地质...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山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广东省地震局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桂林工学院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12篇陈忠
  • 11篇丘学林
  • 10篇夏少红
  • 10篇赵明辉
  • 9篇陈木宏
  • 9篇施小斌
  • 9篇詹文欢
  • 8篇余克服
  • 6篇施祺
  • 6篇颜文
  • 6篇张会领
  • 6篇徐辉龙
  • 5篇向荣
  • 5篇陆钧
  • 5篇叶春明
  • 5篇张美
  • 5篇肖尚斌
  • 5篇蒲晓强
  • 4篇李安春
  • 4篇孙珍

传媒

  • 16篇热带海洋学报
  • 15篇海洋地质与第...
  • 6篇地球科学(中...
  • 5篇科学通报
  • 5篇海洋地质动态
  • 4篇大地构造与成...
  • 4篇热带地理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矿物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桂林工学院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华南地震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0篇2011
  • 15篇2010
  • 18篇2009
  • 10篇2008
  • 13篇2007
  • 19篇2006
  • 7篇2005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白云凹陷东侧巨型麻坑中自生碳酸盐岩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探测发现南海白云凹陷东侧存在一个宽1 500m、深达75m的巨型麻坑,在麻坑内采集了大量的碳酸盐岩结核。大部分结核中存在新鲜孔洞和流体通道。本文从中选取了5块结核,进行XRD衍射、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5个结核中碳酸盐矿物主要是含铁白云石,其中一个还有少量方解石,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结核的显微结构以纤维状为主,存在裂隙和孔洞。δ^(13)C值为-24.7‰^-10.9‰V-PDB,显示孔隙流体主要以热成因甲烷为主。δ^(18)O值为5.6‰~6.9‰V-PDB,高值主要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巨型麻坑海底之下最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埋藏。含铁白云石结核在麻坑表层沉积物之下形成,随后出露海底。碳酸盐岩结核指示巨型麻坑内曾发生的甲烷渗漏活动可能与深部油气泄露有关,浅地层剖面中疑似气体羽和结核表面管状蠕虫活体都显示巨型麻坑仍在发生甲烷渗漏。
刘兴健唐得昊阎贫葛晨东王彦林
关键词:碳氧同位素甲烷渗漏
应用分形几何法预测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有利成藏区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分形几何法求得的断裂分维值是断裂数量、规模、发育程度、组合方式及动力学特征的综合体现,用其可定量描述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成熟度。断裂的分维值越高,断裂连通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流体流动汇聚和油气藏的形成。依据白云凹陷断裂性质及平面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断裂区域,并对所求得的各断裂区域T3及T5两个层面分维值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白云凹陷断裂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其西南控洼断裂区域(Ⅳ区域)在T3及T5两个层面的断裂分维值均最大,断裂构造发育,推测极有可能成为白云凹陷一个新的勘探目标区。
孙龙涛陈长民詹文欢申俊何敏连世勇
关键词:分维值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应用海洋生态足迹评价三亚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被引量:7
2011年
珊瑚礁源源不断地向人类社会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是宝贵的海洋资源,但珊瑚礁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正处于严重退化之中。文章以三亚珊瑚礁为例,利用海洋生态足迹方法评价珊瑚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三亚源自珊瑚礁的海洋生态足迹主要来自于本地居民消费、外来旅游消费、贸易输出及其他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的海洋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了珊瑚礁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并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打破了珊瑚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拓宽捕捞范围、调整渔业结构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来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并加强珊瑚礁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以实现珊瑚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赵美霞余克服张乔民施祺
关键词:珊瑚礁可持续利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四川叠合盆地盆山耦合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四川叠合盆地三面环山,自东而西夹持于江南、秦岭与龙门山三大山系之间,位于古亚洲、环太平洋与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中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海盆、煤盆、陆相广盆、残盆四个盆地世代;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可概括为前陆、坳陷、再生前陆三种基本样式。系统的山盆构造样式及运动学、沉积充填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周缘造山带造山活动期与盆内古隆起发育期时间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造山活动期与盆地沉积环境转换期时间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轴线走向基本保持与盆内山前坳陷或前陆褶冲带构造轴线走向相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形成的褶冲构造轴线走向基本保持与其同期盆内产生的沉积或沉降中心构造轴线走向相耦合。
姚根顺李大成卢文忠徐政语
关键词:中生代盆山耦合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被引量:1
2009年
岩石圈并不是经典板块理论认为的整体的刚性圈层,而是在不同大地构造位置及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流变性质。在介绍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大地构造位置的岩石圈流变学分层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岩石圈热—流变结构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出总结,认为未来需要加强深部结构和地热学的研究,尤其是我国海域此方面的研究。
郭兴伟张志珣施小斌侯方辉田振兴
关键词:岩石圈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
广东三水盆地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兼论火山岩性质的时空演化和南海形成的深部过程被引量:29
2006年
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三水盆地、珠江口盆地、雷琼半岛和北部湾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火山岩。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具有从内陆向沿海变新的特点,早第三纪三水和珠江口盆地火山岩具有由玄武岩与粗面岩-流纹岩构成的双峰式特点。其中玄武岩和粗面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配分形式相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并且有相似的εNd(T)同位素组成(2.34~6.4),说明它们来自相同的地幔源区,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玄武岩和粗面岩经历了不同的结晶分异过程,其中玄武岩在较深部岩浆房中经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而粗面岩则是在浅部岩浆房中由玄武岩浆分异形成的过渡性岩浆再经过强烈的钾长石和斜长石、以及磷灰石的结晶分异形成的。晚第三纪珠江口盆地和北部湾火山岩、雷琼半岛第四纪火山岩则由碱性和拉斑玄武岩构成。这些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和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经历了连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和部分熔融过程,受控于自晚中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构造。南海的形成是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涌和大陆裂解作用的结果。
肖龙周海民董月霞曾广策王方正
关键词:火山岩地球化学地幔柱三水盆地
深地震探测的分辨率分析--以南海北部OBS数据为例被引量:10
2009年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王彦林阎贫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海底地震仪横向分辨率
储集层大孔道的识别及调剖技术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储层大孔道是在油田长期注水条件下,油层内部形成的高水相流体渗流优势通道。主要表现为三高:高孔隙度、高水相渗透率及高含水饱和度。注采过程中一旦形成大孔道,就会造成注入水长期无效或低效循环,不仅影响了油田可采油的动用程度,而且增加了开发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孔道的识别及调剖。目前,大孔道的识别还主要是停留在定性到半定量之间,主要方法有:井间示踪剂方法,通过生产、测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值进行判断的方法,以及利用多参数进行综合判断的方法。大孔道的调剖主要是选取与油层相匹配的、价格经济的、堵水效果好的调剖剂,另外,注入方式也很重要。
吴诗勇李自安姚峰
关键词:无效循环孔隙度渗透率调剖
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北部SST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负相关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选取南海北部珊瑚带宽-SST分别与甘肃万象洞WX42B石笋和贵州董哥洞DA石笋的δ^(18)O记录在不同时段进行对比,揭示了南海北部SST变化与夏季风强度的关联。结果显示: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北部珊瑚带宽-SST与石笋δ^(18)O记录的夏季风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南海北部SST升高,石笋δ^(18)O偏重,夏季风强度减弱;反之亦然。南海北部器测SST与万象洞WX42B石笋δ^(18)O记录的对比也证实了这一关系的存在。ENSO活动影响着季风区的降雨量,控制着南海北部的SST变化。ENSO的存在可能是造成这种负相关关系的直接原因。由于ENSO活动与季风区降雨量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南海北部SST与局部地区夏季风强度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张会领余克服施祺严宏强陈特固
关键词:南海北部ENSO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8年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陆缘重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其研究关系到区域防震抗震、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认识.为探明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上的变化特征,对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使用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获得了珠江口西侧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和滨海断裂带在珠江口地区的发育位置和构造形态等信息.结果显示,珠江口西侧滨海断裂带总体倾向SE,向下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沉积层在断裂带陆侧较薄,在滨海断裂带处突然增厚;断裂带内地壳速度为5.3~6.7 km/s,相对两侧地壳表现出低速特征;莫霍面的埋深由断裂带陆侧的28.5 km抬升至其海侧的24.5 km;海陆两侧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对比前人在珠江口东侧的研究成果,珠江口外滨海断裂带总体形态特征相似,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东向西,断裂带内部的结构形态从简单变得复杂,逐渐发育明显的阶梯状断层;北界断裂从断距很大的陡崖式正断层逐渐转变为断距较小的低角度正断层,且北界断裂的位置向北错动了一段距离,断裂带内的低速异常则逐渐变弱.本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滨海断裂带浅、深部结构的认识,而且还能为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熊成曹敬贺孙金龙夏少红万奎元范朝焰杨碧峰
关键词:珠江口滨海断裂带地壳结构深地震探测地球物理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