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621061)

作品数:10 被引量:356H指数:9
相关作者:傅伯杰马克明汪亚峰宋成军陈利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三江平原
  • 3篇湿地
  • 3篇土壤
  • 2篇淤地坝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湿地植物
  • 2篇湿地植物群落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侵蚀
  • 2篇丘陵
  • 2篇丘陵沟壑区
  • 2篇群落
  • 2篇黄土丘陵
  • 2篇黄土丘陵沟壑...
  • 2篇沟壑
  • 1篇羊蹄甲
  • 1篇幼苗
  • 1篇淤积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陕西省水利电...
  • 1篇四川省水利科...

作者

  • 8篇傅伯杰
  • 6篇马克明
  • 4篇汪亚峰
  • 4篇宋成军
  • 3篇陈利顶
  • 3篇吕一河
  • 3篇张洁瑜
  • 2篇卢涛
  • 2篇王德
  • 2篇刘杨
  • 2篇倪红伟
  • 2篇曲来叶
  • 1篇陆琦
  • 1篇罗春燕
  • 1篇栾勇
  • 1篇卢喜平
  • 1篇杨柳
  • 1篇张小雷
  • 1篇赵文武
  • 1篇钟剑飞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氮类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09年
固氮类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群,它们广泛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氮源,大量研究表明,固氮类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生态过程有很强的主导性和控制性。通过与固氮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共生固氮类型,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组成以及地表微生境,直接影响碳氮磷循环、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植被演替、凋落物构成及其分解4个关键生态过程,进而提高群落结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促进植被恢复和减少水土养分流失。未来研究中,应该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固氮过程的定量化分析,确定影响共生固氮的主导因子和生态机制,从而为陆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宋成军马克明傅伯杰曲来叶刘杨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内外的生态功能差异被引量:19
2008年
湿地保护区是一类特殊的陆地保护区,其保护效果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管理强度,还受到其周边地区水文状况的强烈影响,因此保护区内外生态功能的差异程度是评价其保护效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三江平原建三江管局2004年Landsat-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以及2002年1∶50000数字高程(DEM)数据,利用基于Arcview3.2软件的SWAT水文模型获得各湿地保护区的汇水区作为其水文敏感区。在此基础上,利用专家咨询和有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结果,计算出各湿地保护区及其水文敏感区的湿地生态功能指数。结果表明,国家级保护区的湿地生态功能普遍优于地方级保护区,而其水文敏感区的湿地生态功能则并不一定优于地方级保护区的水文敏感区。通过对各保护区及其水文敏感区的湿地生态功能指数相对值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可知,位于浓江-别拉洪河流域且毗邻的几个保护区的湿地生态功能相对状况较为接近,地方级保护区与其水文敏感区的湿地生态功能指数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这充分说明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保护效果。
白雪马克明杨柳张洁瑜张小雷
关键词:湿地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
岷江干旱河谷土壤水、氮和磷对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资源阈值对植物的影响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议题.通过近似模拟岷江干旱河谷自然干旱条件下水、氮和磷的阈值,设计析因实验,研究了一个生长季节内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长、生物生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水(40%田间持水量)、高磷(24mgP·kg-1)和低氮(100mgN·kg-1)处理分别促进了幼苗生长,增加了生物生产量,提高了存活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氮磷交互作用显著,水分和养分交互作用不明显.高氮(240mgN.kg-1)有强烈的负效应,高磷可以增大根面积、根长和根生物量,提高对氮和磷的吸收,缓解高氮的抑制作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幼苗根茎比呈显著正相关,并保持相对稳定.高水、高磷和低氮耦合有效地促进了幼苗的生长,而低水、低磷和高氮耦合则明显抑制了幼苗生长.
宋成军马克明傅伯杰曲来叶刘杨钟剑飞
关键词:干旱河谷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基于^(137)Cs示踪的定量评价被引量:16
2009年
基于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弱;1980—2006年间,研究区坡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94.9hm2下降到0.2hm2,乔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51.1hm2,灌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9.2hm2,果园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8.0hm2,荒草地面积趋于稳定,由76.9hm2增加到80.1hm2.研究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坡耕地>灌木林地>果园林地>荒草地>乔木林地;1980、1984、1996和2006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别为6408.9、5362.4、4903.9和3641.4t.km-2.a-1,侵蚀程度由强度变为中度.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区的水保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
汪亚峰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罗春燕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铯-137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小流域淤地坝泥沙粒度的剖面分布被引量:21
2009年
2006年6月,按照泥沙旋回分层连续取样,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1954年修建的淤地坝泥沙粒径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坝地泥沙旋回至少28个,旋回层的厚度范围在2~60cm;沉积剖面土壤粒径以粉砂(0.05~0.002mm)为主,占60%以上,其粒径集中分布于0.01~0.05mm,粗泥沙(粒径>0.05mm)含量约占23.09%;随淤积深度的增加,泥沙各粒径范围的变异程度增加,2m土壤深处可作为研究区淤地坝粒径变异突变点的标识,粒径变异是河道比降和水沙动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淤地坝泥沙沉积剖面存在72cm厚的累积耕作层,累积耕作层的明确对于淤地坝泥沙侵蚀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汪亚峰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王德宋成军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
基于差分GPS技术的淤地坝泥沙淤积量估算被引量:17
2009年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早期建设的淤地坝缺乏监测资料,对现已淤满坝地拦截泥沙量的估算成为当前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文选取延安宝塔区羊圈沟小流域1979年修建的淤地坝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精度差分GPS技术,测量坝地淤积面平均高程和淤地面积,结合1977年1︰10000地形图,建立高程—面积/淤积量曲线,得出羊圈沟淤地坝淤积泥沙方量为155849.2m3,并通过计算得到建坝至淤满期内(1979-2004年)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052.1t·km-2·a-1,属于中度侵蚀。差分GPS技术的应用为准确估算淤地坝泥沙淤积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弥补历史上侵蚀产沙数据,而且对定量评价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效益提供了依据。
汪亚峰傅伯杰侯繁荣吕一河卢喜平宋成军栾勇
关键词:泥沙GPS差分GPS淤地坝泥沙淤积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被引量:163
2007年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的水力特性、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土壤侵蚀等,是重要土壤物理特性之一。在水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土流失的阻截作用不同,因而进一步导致其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和多重分形分析发现:黄绵土土壤粒径分布包含有3个无标度区间,分别为粘粒域、粉粒域和砂粒域;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D、粉粒域维数Dsilt、砂粒域维数Dsand、信息维数D1、信息维数/容量维数D1/D0与土壤细颗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对分形维数D、粉粒域维数Dsilt、砂粒域维数Dsand、容量维数D0、信息维数D1、信息维数/容量维数比值D1/D0的影响较显著。这表明这些分形和多重分形参数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量的潜在性指标,其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王德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汪亚峰
关键词:土壤粒径分布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三江平原不同强度干扰下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被引量:54
2008年
以三江平原湿地-农田景观中沟渠的密度作为反映干扰强度的指标,研究了不同沟渠密度下湿地斑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干扰强度下,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很大,随干扰强度增大,原有湿生物种减少,而中湿生、中生物种显著增加;(2)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随干扰强度的增大,整体上呈降低趋势,群落多样性在中等沟渠密度下(0.6~1.2km/km2)达到最大,但不同沟渠密度下群落间多样性差异基本不显著;(3)位点间的干扰强度差异越大,Whittaker指数值越高;(4)不同的干扰强度下,各湿地斑块内部的物种周转速率同样在沟渠密度中等(0.6~1.2km/km2)时最高。
卢涛马克明倪红伟傅伯杰张洁瑜陆琦
关键词:物种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三江平原
建三江农垦分局湿地植物群落分类和排序被引量:14
2008年
采用双指示种分析(Two 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对位于三江平原的建三江农垦分局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的数据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的86个样地中共发现49科133属226个物种;TWINSPAN将样地划分为8种群丛,将优势物种划分为8组,分类结果可以在DCA排序图上很好地反映出来,且优势物种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丛的分布格局;DCA的前两个排序轴提供了23.5%的信息量,其中第一排序轴提供了14.5%的信息量,主要反映出样地水分条件的变化;样地的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张洁瑜马克明
关键词:湿地植物群落排序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沟渠网络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农业开发进程中产生的沟渠作为农业景观中廊道内部的动因主体,会对周围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沟渠网络的形成,又使得这种影响作用更加深入和复杂。以根据三江平原建三江管局辖区2004年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沟渠分布水利图为基础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选择3个30×30km2的取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样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和沟渠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用典范相关分析(CCA)定量研究了沟渠网络结构对于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网络的结构对区域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沟渠密度越大,网络结构越复杂,则区域景观中斑块数目越多,平均斑块面积越小;同时农业用地所占比例越大,自然湿地所占比例越小。通过各沟渠网络结构指标与CCA排序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沟渠密度,其次是线点率和环度,而反映沟渠网络连通性的连通度指标影响相对较小。
卢涛马克明傅伯杰倪红伟
关键词:沟渠网络结构CCA排序三江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