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5019-4)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董婧孙明王彬李轶平李玉龙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盐度
  • 2篇水母
  • 2篇辽东湾北部
  • 2篇近海
  • 2篇海蜇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电泳
  • 1篇对虾
  • 1篇养殖
  • 1篇养殖试验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标记
  • 1篇正交
  • 1篇正交实验
  • 1篇中国对虾
  • 1篇双向电泳
  • 1篇双向电泳体系
  • 1篇温度
  • 1篇虾蛄

机构

  • 5篇辽宁省海洋水...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孙明
  • 5篇董婧
  • 4篇王彬
  • 3篇王文波
  • 3篇李轶平
  • 3篇李玉龙
  • 2篇刘海映
  • 2篇田燚
  • 2篇刘春洋
  • 1篇于旭光
  • 1篇刘修泽
  • 1篇陈雷
  • 1篇李培军
  • 1篇王秀利
  • 1篇湛垚垚
  • 1篇邢坤
  • 1篇付志璐
  • 1篇莫海波
  • 1篇赵丽娜

传媒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口虾蛄性腺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被引量:2
2012年
旨在通过口虾蛄雄性、雌性性腺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获得雄性、雌性口虾蛄性腺蛋白质的表达图谱。结果表明,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上样前处理方法,上样量,聚焦时间及雌、雄性口虾蛄性腺蛋白表达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雌性、雄性口虾蛄用Tris-HCl提取后用丙酮沉淀方法提取蛋白质、不经上样缓冲液处理、上样量为10μg时,得到较好图谱。对图谱分析发现在pH4-6.5范围内,雌性口虾蛄性腺可溶性蛋白质种类多于雄性。雄性口虾蛄蛋白质点相对于雌性较少,且蛋白质大部分分布于酸性端。经过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为进一步研究口虾蛄性别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后续的口虾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莫海波田燚湛垚垚赵丽娜刘海映
关键词:口虾蛄双向电泳
2005~2013年辽东湾北部近海白色霞水母的数量分布被引量:14
2014年
2004年中国北方渤海辽东湾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暴发,给辽东湾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了分析辽东湾白色霞水母的暴发原因,对2005 ~ 2013年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渤海辽东湾北部近海进行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白色霞水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东北部和西北部近海的非河口水域,该水域属于辽东湾北部近海盐度较高的水域,体现出白色霞水母高盐的生态属性.2004~2013年夏季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盐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4~2013年辽东湾白色霞水母的数量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010 ~2013年辽东湾北部近海未发现白色霞水母.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辽东湾夏季海水盐度的持续偏低,是白色霞水母在辽东湾北部近海近几年数量偏少甚至未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彬李玉龙沈鸿李轶平王文波孙明董婧
关键词:盐度
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分析2008—2011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的大型水母锚流网监测数据并结合8月份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和渔港访问的数据,探讨辽东湾北部近海沙蜇的动态分布移动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沙蜇幼水母的生态类型,为渔业资源生产和灾害性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月份,辽东湾北部近海发现大量沙蜇幼水母,并且在双台子河河口近海5 m等深线两侧水域形成密集区,6月上中旬沙蜇海区平均渔获密度52.8个.网-1·h-1,6月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46个.网-1·h-1,最高渔获密度可达667个.网-1·h-1,出现在双台子河口5 m等深线内;7月份,沙蜇个体增大,逐渐进入成体阶段,调查海区沙蜇渔获数量比6月份大幅度减少,并且渔获密度的中心区向5—10 m等深线内偏深水域移动,7月上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5.1个.网-1·h-1,7月中下旬海区平均渔获密度1.8个.网-1·h-1;8月中旬辽东湾北部近海5 m等深线内沙蜇数量极少,在10—20 m等深线内海域往往出现成体沙蜇的密集区并形成渔汛。沙蜇幼水母生存的海水表层温度为17.7—27.3℃,表层盐度为24.3—31.9;渔获密度300个.网-1·h-1以上的沙蜇幼水母密集分布区海水表层温度为20.4—24.4℃,表层盐度为27.1—31.6。辽东湾北部河口区是沙蜇的可能发生地之一,相对于沙蜇成体阶段表现出来的低温高盐的生态属性而言,河口近海相对高温低盐水域往往出现沙蜇幼水母渔获的中心,沙蜇幼水母阶段表现出相对高温低盐的生态特性。沙蜇自幼水母至成体阶段,海区分布密集区自浅水位移至深水。
王彬秦宇博董婧李玉龙王文波李轶平孙明刘春洋
关键词:温度盐度
光照度对海月水母螅状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研究了不同光照度对海月水母螅状体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对海月水母螅状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显著。在光照度1200、800、400、0lx条件下,各组螅状体柄径生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0.003842x+0.345;y=0.003722x+0.313;y=0.004623x+0.317;y=0.006608x+0.303,经检验相关显著或极为显著。
孙明董婧付志璐李玉龙
关键词:海月水母光照度
夏初辽东湾海蜇放流区大型水母和主要浮游动物被引量:17
2010年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大型水母的高密集区往往位于浮游动物高丰度区的附近。
王彬董婧刘春洋孙明于旭光刘修泽李轶平李培军
关键词:浮游动物丰度
环境因子对海蜇横裂生殖的综合影响研究
海蜇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是中国渔业重要的捕捞和增养殖对象。本文设计了三因素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投饵频次和盐度三个环境因子对海蜇螅状体横裂繁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海蜇螅状体横裂碟状幼体的数量随温度的...
孙明董婧王文波王彬
关键词:海蜇环境因子正交实验
文献传递
中国对虾荧光标记虾的大规模制作与养殖试验被引量:10
2010年
以平均体长为2 cm以上的10 632只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用红色荧光染料(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制作荧光标记对虾,与10万只非标记的中国对虾在同一池塘养殖。结果表明,VIE标记对虾和非标记对虾经2-3个月的养殖后,在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等方面没有差异。尽管荧光标记的残留率随着虾体的生长有所下降以及分布的不均匀,但荧光标记的保持率为70%以上。红色VIE标记可以用于中国对虾的海洋增殖放流研究。
刘海映王秀利田燚陈雷邢坤
关键词:中国对虾荧光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