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794)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杨长青陈锡美葛步军吴剑张希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淋巴
  • 8篇结肠
  • 7篇淋巴细胞
  • 7篇结肠炎
  • 7篇溃疡
  • 7篇溃疡性
  • 7篇溃疡性结肠炎
  • 6篇细胞
  • 5篇归巢
  • 4篇逆转
  • 4篇逆转录
  • 4篇趋化
  • 4篇趋化因子
  • 4篇转录
  • 4篇细胞归巢
  • 4篇淋巴细胞归巢
  • 4篇淋巴组织
  • 4篇酶链反应
  • 4篇聚合酶
  • 4篇聚合酶链反应

机构

  • 9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9篇葛步军
  • 9篇陈锡美
  • 9篇杨长青
  • 8篇吴剑
  • 2篇张希
  • 1篇黄琦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淋巴细胞的过渡归巢与CCR7的表达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淋巴细胞过渡归巢现象与淋巴细胞表面CCR7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观察结肠黏膜下淋巴细胞过渡归巢现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R7的表达;流式细胞法(FCM)测定结肠回流血液中CCR7+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过渡归巢,派尔集合淋巴结增生,最大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6±0.32)比(1.48±0.58),t=5.12,P<0.01],CCR7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0.772±0.108)比(0.126±0.029),t=4.37,P<0.01]、模型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CCR7+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6.58±9.73)%比(16.62±7.84),t=3.97,P<0.01]。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过渡归巢现象,结肠组织中归巢受体CCR7的表达增高,结肠回流血液中CCR7+的淋巴细胞的比例增高。
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整合素α4β7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整合素α4β7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20只,仅用丙酮液灌肠)、模型组(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灌肠,20只)和干预组(造模后即自大鼠尾静脉注入α4抗体,20只).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2和IL-6水平;采用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α4和β7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大鼠门静脉血中整合素α4阳性淋巴细胞数.结果 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结肠组织α4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0.24和0.58±0.37,β7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0.37和0.65±0.3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5±0.13,0.24±0.62,均P<0.01).模型组和干预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α4阳性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76.7±8.2)%和(68.2±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6.7)%(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结肠组织大体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淋巴细胞整合素α4β7的高表达与大鼠的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形成有关,阻断整合素α4β7可有效减轻结肠黏膜炎性损伤.
黄琦葛步军张希陈锡美杨长青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归巢
整合素α4β7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淋巴细胞归巢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整合素α4β7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关系,分析UC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改变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UC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72 h取标本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中地址素MAdCAM-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组织中α4β7的表达;流式细胞检测大鼠门静脉血中整合素α4阳性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UC组大鼠结肠黏膜下MAdCAM-1表达明显增强(0.72±0.33比0.21±0.41,P〈0.01),主要表达在黏膜下微血管区;UC组α4、β7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0.683±0.238;0.842±0.374比0.146±0.132;0.241±0.624,P均〈0.01);UC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α4+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6.73±8.24比14.66±6.74,P〈0.01).结论 UC大鼠发病时α4β7阳性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参与肠淋巴细胞过渡归巢现象,肠黏膜免疫功能亢进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
葛步军张希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肠黏膜整合素
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11
2006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慢性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异常致病的具体机制,建立理想的动物免疫致病模型对阐明该病的病因、病变发展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拟用二硝基氯苯(DNCB)对中型大鼠造模,观察中型大鼠对DNCB的耐受性,探索最佳的DNCB用药浓度、剂量和作用时间.
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慢性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异常DNCB二硝基氯苯免疫异常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变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模型组)及SLC抗体干预治疗UC模型组(干预组),观察、比较不同组别结肠黏膜炎性和淋巴细胞归巢状况以及结肠组织细胞因子(IL-2和IL-6)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的SLC表达。结果3组大鼠的结肠黏膜炎性反应评分和结肠组织细胞因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模型组和干预组的结肠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异常归巢现象:模型组和干预组SLC mRNA的表达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0.846±0.047和0.768±0.135比0.312±0.112.P〈0.01).但模型组与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密切相关。阻断SLC是减轻结肠黏膜炎性反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淋巴细胞归巢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淋巴细胞异常归巢与结肠病变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淋巴细胞异常归巢与结肠炎症的关系。方法6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淋巴细胞归巢干预组(SLC 抗体干预),每组20只,观察、比较不同组别结肠黏膜炎症,组织细胞因子的变化,逆转录(RT)-PCR 半定量法检测、比较结肠组织中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及淋巴细胞归巢受体 CCR7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比较结肠回流血液中 CCR7^+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组、干预组、对照组大鼠在结肠黏膜炎症评分、组织细胞因子含最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干预组大鼠结肠黏膜下存在淋巴细胞过度归巢现象;模型组、干预组 SLC mRNA 的表达量(0.85±0.05,0.77±0.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1±0.11,均 P<0.01),而模型级和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干预组 CCR7 mRNA 的表达量(0.79±0.11,0.39±0.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11±0.03,P<0.01),模型组与干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干预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 CCR7^+淋巴细胞的比例(69%±5%,77%±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8%,均 P<0.01),而模型组与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淋巴细胞异常归巢与结肠黏膜的炎症相关,阻断淋巴细胞异常归巢是减轻结肠黏膜炎症的有效途径之一。
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在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 tissue chemokine,SL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采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比较结肠组织中SLC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法定位比较SLC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SLC mRNA表达量(0.846±0.07)与对照组(0.312±0.12)相比明显升高(t=3.86,P<0.01),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的微血管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结论SLC表达增加可能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阻断SLC可能是减轻结肠炎发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陈锡美葛步军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不同浓度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淋巴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只大鼠分为UC模型组(模型组)、SLC抗体干预组(干预组)、对照组,各20只,采集各组大鼠门静脉血,分离出淋巴细胞培养,RT—PCR检测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利用Boyden小室法探讨不同浓度SLC对不同组别淋巴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结果3组大鼠淋巴细胞均能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7,模型组和干预组CCR7mRNA的表达量(0.792±0.108、0.386±0.1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106±0.029,均P〈0.01);SLC对模型组的淋巴细胞有明显的趋化活性,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80ng/ml为SLC的饱和浓度,此浓度下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迁移能力,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迁移细胞数85.9±16.0vs20.5±1.8,P〈0.01);干预组迁移细胞数(38.2±6,3)也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60±16vs195±39,P=0.036),IFN-γ的分泌明显高于对照组(150±26vs51±13,P=0.042)。结论SLC促进淋巴细胞的迁移,增强SLC诱导淋巴细胞细胞分化,参与UC的发病。
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趋化因子类结肠炎溃疡性淋巴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淋巴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淋巴细胞的体外迁移作用。方法采取UC模型组、对照组大鼠各20只大鼠的门静脉血,分离出淋巴细胞培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7,利用Boyden小室法探讨趋化因子SLC对不同组别淋巴细胞的体外趋化作用.结果流式细胞仪结果证实二组大鼠淋巴细胞均能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7,模型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CCR7^+淋巴细胞的比例(68.74±5.18)%明显高于对照组(16.62±7.84)%,P〈0.01,SLC可增强淋巴细胞的移行能力,SLC对模型组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80ug/L为其饱和浓度。结论SLC/CCR7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迁移,为探讨UC肠淋巴细胞归巢提供实验依据。
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细胞趋化因子流式细胞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