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D80012)
-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 相关作者:周长城张蕾李贵成吴淑凤张莉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幸福指数:发展价值观的新境界被引量:5
- 2008年
- 发展价值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属性的根本观点。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折射出发展观的不断变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还须避免对幸福指数的错误倾向。
- 李贵成
- 关键词:传统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东西部社会保障状况比较研究
-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加快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当前,我国东西部社会保障状况却存在着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比较,说明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 周长城韩秀记
- 关键词:社会公正社会保障
- 文献传递
- 幸福指数:发展价值观的新境界被引量:4
- 2008年
- 发展价值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属性的根本观点。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指数的提出和实施,是发展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还须避免对幸福指数的种种误读。
- 张莉
- 关键词:传统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 精神健康与生活质量——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学关注被引量:9
- 2007年
- 生活质量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活的物质财富方面,还涵盖了精神健康领域。城市弱势群体是各种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存有较为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强烈的受挫情绪,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引发精神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就加重了社会运行的风险和控制成本,也严重降低了自身的生活质量。国外社会学界对精神健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2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状况很早就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早期介入,在中国现阶段,精神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社会学界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命题的深度、研究手段与方法都不甚成熟,基本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层面上,缺乏独到精辟的见解。
- 张蕾
- 关键词:弱势群体生活质量
- 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音——论健康不和谐及其表现被引量:3
- 2006年
- 和谐社会就是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并保持协调有序的发展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全国人民正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时却冒出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健康不和谐就是其中之一。健康不和谐是指当前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其他系统的发展不协调,人民健康状况发生分层,呈现区域性或城乡间不和谐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投资与经济发展不和谐,政府的公共卫生支出“缩水”;其次,健康水平与社会发展不和谐,部分健康危机困扰人们;最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人民健康状况呈现分层。
- 周长城赵艳
- 关键词:和谐社会
- 生活质量研究专题(四篇) 全球化: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基于千年发展目标的解读被引量:1
- 2006年
-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最高境界。千年发展目标从一系列简单而又有效的指标入手,呼吁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角度来设计我们的发展路径,并且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改善自己生活的能力,以使更多的人民有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 周长城汪辉
- 关键词:MDGS生活质量
- 和谐社会下影响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理论与经验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众多,就和谐社会建设而言,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成员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程度。主观生活质量研究认为,所谓好的社会,应该能够向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最大程度的幸福,即当其它条件同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建立一个具有较高幸福感(SWB)的社会。本文通过对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即需求满足维度、相对标准维度、目标维度和文化维度的介绍,探讨社会幸福感形成的过程,以及和谐社会下影响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
- 吴淑凤
-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幸福感生活质量
- 社区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研究的新方向被引量:3
- 2006年
- 本文基于对生活质量研究的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分析,提出生活质量研究的第四个层面:社区生活质量研究,探讨了社区生活质量提出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难点。
- 杨敏
-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制
- 再分配与贫困:生活质量研究的深层视角
- 2006年
- 生活质量作为当代发展观的新内涵,对社会的资源分配机制以及扶贫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再分配经济所奉行的平均主义的福利观以形式的平均掩盖着再分配权力拥有者的特殊利益,市场经济的介入不但没有平衡阶层间的利益,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主导性分配机制在缓解贫困、促进公正问题上的失效,要求对社会资源分配机制进行调整,重视公民参与的网络分配体系的建设。公力分配与私力分配的有效结合,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 陈云
- 关键词:生活质量贫困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