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32B02)

作品数:21 被引量:144H指数:8
相关作者:余雪标林培群曹磊刘宁徐大平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桉树
  • 8篇间作
  • 5篇人工林
  • 5篇桉树人工林
  • 4篇土壤
  • 4篇间作系统
  • 3篇性状
  • 3篇宽行
  • 3篇甘蔗
  • 2篇性状研究
  • 2篇养分
  • 2篇生物量
  • 2篇桉树生长
  • 2篇无性系
  • 2篇物量
  • 2篇间作模式
  • 2篇黑杨
  • 2篇病原
  • 2篇病原鉴定
  • 1篇邓恩桉

机构

  • 11篇海南大学
  • 8篇中国热带农业...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11篇余雪标
  • 9篇林培群
  • 6篇曹磊
  • 4篇刘宁
  • 4篇徐大平
  • 4篇杨怀
  • 3篇贺伟
  • 3篇谢玉萍
  • 2篇杨曾奖
  • 2篇李叶
  • 2篇周家维
  • 2篇李宝琦
  • 2篇张宁南
  • 2篇陈敏
  • 1篇周卫卫
  • 1篇时忠杰
  • 1篇康丽华
  • 1篇黄秦军
  • 1篇刘苇
  • 1篇李文文

传媒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种子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桉树科技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桉树人工林混农系统中桉树生长性状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对4年生大宽行混农间作模式下桉树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同一株距下均随着带距的增知而增加,变异系数、单位面积蓄积量在同一株距下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降低。混农模式在(14m+1.3m)×1.25m配置模式下的各生长指标均优于3种对照和其他配置模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4.1m、12.3cm、0.0752m^3/株、78.629m^3/hm^2,分别比对照4.00m×1.50m高19.5%、32.26%、98.4%、27.13%。单位面积蓄积量在4、6、8m带距下的配置模式均显著大于3种对照,为74.798~117.181m^3/hm^2。
曹磊薛鹏余雪标林培群李宝琦
关键词:桉树
琼中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对海南琼中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灌草层和群落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0.931和0.845;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及乔木层生物量与土壤碱解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766、0.853和0.641,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其他5种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较小,相关系数在0.3以下。说明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提高。
太立坤余雪标时忠杰周卫卫杨曾奖郭俊誉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养分
我国森林土壤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分析了我国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退化的原因,探讨了森林土壤退化的防治对策。
刘宁余雪标林培群谢玉萍
关键词:森林土壤
运用热技术检测树干边材液流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08年
介绍了各种热技术测定树干边材液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热技术在树干水分运输格局、影响和调节树干边材液流的内外因素、基于树干液流测定值推算林分冠层导度和尺度放大以及夜间树干液流等方面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述。目前,在运用各种热技术对林木树干液流的研究中,树干水分运输格局还需借助其他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准确测定和佐证;影响树木边材液流内外因素的协同和补偿作用还需系统研究;基于热技术测定的树干液流值进行耗水时空尺度的扩大将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李广德贾黎明孔俊杰
不同温度、pH值和接种浓度对青枯菌在尾巨桉苗木根部吸附和侵入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测定青枯菌在尾巨桉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研究不同温度、pH值和接种浓度对青枯菌在尾巨桉苗木根部吸附和侵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枯菌在尾巨桉苗木根部吸附侵入的最适温度条件是30℃;pH值为6.0或7.0时均有利于青枯菌在尾巨桉根表的吸附侵入;在接种浓度为3.0×108和3.0×109个.mL-1时青枯菌的吸附量和侵入量都比较高,高浓度的细菌有利于青枯菌在尾巨桉根部的吸附侵入,但过高浓度的细菌,其吸附量并不继续增加。说明在30℃,pH6.0或7.0和接种浓度高于3.0×108个.mL-1的条件,有利于青枯菌在尾巨桉根部吸附和侵入。
王胜坤王军康丽华徐大平
关键词:青枯菌尾巨桉PH值接种浓度
马占相思心腐病发生初期的病原鉴定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明确马占相思心腐病发生初期的病原菌种类,为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笔者从广东省龙眼洞国营林场外表无症状的6年生马占相思树上采集病样36份,分离出3种担子菌,通过田间枝条接种、室内木块接种测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3种担子菌在6年生马占相思树1年生健康枝条上接种20天,枝条髓心变褐深度分别为5.0、2.4、7.0cm;室内25℃下接种61天,木块腐朽质量损失分别为25.88%、31.48%、21.02%。对3种担子菌进行PCR扩增,测定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确定3种病原菌分别为Phanerochaete avellanea、Peniophora aurantiaca、Phlebia brevispora。得出结论:Phanerochaete avellanea、Peniophora aurantiaca和Phlebia brevispora具有侵染枝条和使木块腐朽的能力,是马占相思心腐病发生初期的病原菌。
王勇贺伟黄烈健陈敏
关键词:马占相思心腐病病原鉴定
桉农间作系统中甘蔗生长发育指标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桉树-甘蔗间作系统中间作物甘蔗的糖分水平及经济可行性。[方法]分别测定间作带南北方向上各行甘蔗及甘蔗对照的产量和糖分。其中,产量测定采用收获法,糖分测定采用手持式测糖计。[结果]甘蔗间作带从南到北方向上的产量变化曲线呈抛物线,整个甘蔗间作带的平均产量为82.05 t/hm^2,低于对照产量92.1 t/hm^2,下降幅度为10.91%。间作带上各甘蔗行间的糖分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平均糖分与对照甘蔗糖分相差只有0.30%,差异不显著,间作带上的甘蔗含糖量达到榨糖标准。[结论]在超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中间作甘蔗在经济效益上是完全可行的,具有推广意义。
林培群杨怀余雪标曹磊
关键词:甘蔗糖分
黑杨无性系苗期生长性能和叶部病害抗病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选择生长快、抗病性强的适宜制浆造纸工业应用的杨树新无性。[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29个黑杨无性系苗木的生长性状和叶部病害的抗病性进行调查,并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各无性系的2年生苗高、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140-29、313杨和599杨在当地生长速度最快。各无性系苗木对黑斑病、角斑病、黑星病和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从免疫到高感均有。通过对生长量和抗病性2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在当地条件下苗期生长速度较快、叶部病害种类少且抗病性较强的无性系01号杨、02号杨、599杨、N-179、桑巨杨、82-130和82-133。[结论]为该地区选择优良的杨树无性系营建纸浆林提供借鉴和依据。
倪杨陈敏郭利民苏衍修贺伟
关键词:黑杨生长性状叶部病害抗病性
桉树-甘蔗间作模式及配套管理技术被引量:8
2009年
结合我国目前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桉树-甘蔗间作模式的田间布局(包括作物品种选择和田间布局)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指出该种植模式能使桉树与甘蔗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对实现林农双赢有实际指导意义。
刘宁余雪标林培群谢玉萍
关键词:桉树甘蔗间作模式
桉农间作系统树影变化特征研究
2010年
笔者研究了桉农间作系统树影的变化特征,为寻找出一种桉农间作模式,促进桉树林地的可持续生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结果表明:正东西走向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能使系统内遮荫程度尽量地减小,能使光照资源最大程度进入农作物间作带,满足间作物对光热资源的需求。
林培群余雪标李叶曹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