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60250) 作品数:14 被引量:46 H指数:3 相关作者: 龚正达 张丽云 周红宁 李春富 李春敏 更多>> 相关机构: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大理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基因的检测及序列测定 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了解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自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情况。方法采集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山脉、香格里拉雪山等山地(海拔1000~4500m)林区的小型兽类脏器标本以低温保存和运输,所获标本在实验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和Msp4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共检测小型兽类5目18属35种共436只,从6属11种小型兽类中发现阳性标本32份,总阳性率为7.34%。其中,高黎贡山林区检测小型兽类标本25种301只,阳性26份,阳性率为8.64%(26/301);香格里拉雪山等林区检测小型兽类标本19种135只,阳性6份,阳性率为4.44%(6/135);阳性标本绝大部分发现于小型兽类中的啮齿类动物。序列比较分析表明:不同小型兽类间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100%,且与吉林野鼠中检测的无形体相对应片段(GenBank:DQ449948)最相近,相似性达99%-100%。对其Msp4基因核苷酸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与GenBank中相应片段相似性为95%-97%,提示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所感染无形体株变异较大。结论首次证实和发现中国西南横断山区6属11种小型兽类自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其中啮齿类动物可能是这一地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主要宿主。 边长玲 龚正达 张丽云 栗冬梅 葛军旗 李四全 李璋鸿 魏丽荣关键词:RRNA基因 小型兽类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Ⅳ.中国藏东南栉眼蚤科二新种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2021年 记述了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首次发现的蚤目栉眼蚤科(Siphonaptera:Ctenophthalmidae)厉蚤属(Xenodaeria Jordan,1932)和纤蚤属(Rhadinopsylla Jordan et Rothschild,1912)各一新种:(1)厚永厉蚤,新种(Xenodaeria houyongi sp.nov.),主要特征是:额鬃由6根骨化较深的刺鬃组成;雌第7腹板后缘的凹陷较小而浅,腹叶宽大并明显长于背叶,背缘明显低于第7气门的高度;受精囊头部腹缘的凹陷位于中点,尾部末端具乳突。模式标本(仅1雌)于2019年12月采自林芝市墨脱县的农耕区(海拔约1200 m)的长尾大麝鼩体上。(2)林芝纤蚤,新种〔Rhadinopsylla(Actenophthalmus)linzhiensis sp.nov.〕,主要特征是:前胸背板栉刺共18根;雄抱握器可动突较直和细长,前、后缘对称;第8腹板腹缘仅具2根鬃;第9腹板后臂端部亚背缘具1列刺形鬃;阳茎钩突端部呈指状。模式标本(仅1雄)于2018年11月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镇(海拔约3000 m)未定名鼠兔体上。 龚正达 许翔 李春富 文祥兵 字金荣关键词:蚤目 纤蚤属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Ⅴ.中突古蚤和多棘古蚤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蚤目:栉眼蚤科) 2021年 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蚤类区系与分布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地区蚤类区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藏东南林芝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农耕区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号鼠夹,于2018年10-11月对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进行调查取样,所获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类和鉴定。结果在该地蚤类区系调查中采获1批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1903)标本,经分类鉴定为海仑古蚤(P.helenae Lewis,1973)、内曲古蚤(P.incurva Jordan,1932)、中突古蚤(P.medimina Xie et Gong,1989)和多棘古蚤(P.polyspina Xie et Gong1989)4种,其中,中突古蚤和多棘古蚤为西藏地区首次发现,为该地区蚤类物种新纪录。该文将这两新纪录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分布区域、宿主动物及以实物作为凭证标本绘制的头部和生殖腹节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记述和报道。此外,对我国古蚤属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论迄今,西藏地区所知古蚤属物种数已达7种,其数量约占国内该属物种总数的23%。 文祥兵 登增多杰 巴桑 马兵成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陈子龙 周红宁 龚正达关键词:物种 古蚤属 中国湿地昆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湿地是介于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和生物遗传基因库。由于昆虫的种类众多,数量巨大和分布广泛,因此,它们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就我国目前湿地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介... 臧颖惠 龚正达关键词:湿地 昆虫 生物多样性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3 2009年 本文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北纬21°-29°,海拔100m-5,000m之间目前所知小型兽类(含啮齿目、食虫目、攀驹目、兔形目和小型食肉目)5目、11科、58属、187种(亚种)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资料追行综合整理、统计分析。小型兽类属、种丰富度沿纬度的变化,基本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逐步增高後降低的分布格局,高峰值主要在中纬度高度24°N-27°N区间;它们沿海拔梯度的变化,也呈现了随海拔增加先增高後降低的偏峰分布格局,丰富度高峰值主要在中海拔高度约1,500—3,000米区域之间。小型兽类属和种β多样性(Cody指数)沿纬度梯度变化基本呈双峰分布格局,其高峰位置主要位于北纬24°N(Ⅳ带)和25°N(Ⅴ带)、26°N(Ⅵ带)与27°)N(Ⅵ带)梯度带之间,高峰的地理位置分别处于当地气候沿纬度梯向的中亚热带与暖温带、温带与寒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小型兽类属和种p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都呈三峰分布格局,高峰的具体位置分别在海拔1,500m-2,000m(C—D)带之间、2,500m-3,000m(E—F)带之间和3,500m-4,000m(G—H)带之间,其位置约为当地气候由海拔分布向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暖温带与寒温带、温带与寒带气候的过渡地带。上述结果说明横断山小型兽类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物种的组成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聚类结果显示:(1)沿纬度梯度分布的小型兽类属及种基本分为3大类:第一类包含纬度较低和海拔较低的21°N-24°N(Ⅰ—Ⅳ梯度带);第二类包含了25°N-26°N(Ⅴ—Ⅵ梯度带);第三类包含了27°N-28°N(Ⅶ—Ⅷ梯度带)。它们分别反映和代表了当地横断山区及小型兽类沿纬度梯度向水平分布的3个主要地域及区系类型,即柬洋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的过渡区和古北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两者交汇或过渡区位置� 权寿瑛 龚正达 张丽云 岳仁苹 郭宪国 王政昆关键词:小型兽类 Β多样性 云南澜沧江流域居民区蚊类大尺度空间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解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大尺度空间生态位特征,本研究以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流域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居民区夜间吸血活动的蚊类为对象,对该流域21°~30°N之间9个纬度梯度带和海拔500~3500 m之间6个海拔梯度带的居民区应用灯诱法进行了调查取样、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共捕获蚊类7属46种180099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多度为77.87,是数量上的优势种;中华按蚊多度为10.16,为次优势种;迷走按蚊、棕头库蚊和骚扰阿蚊的多度为分别5.24、1.83和1.01,是本区域的常见种类;其余蚊种多度为均小于1.00,数量相对较少或很少。(2)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的46种蚊虫中:三带喙库蚊是物种多度和生态幅最大、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生态位宽度指数为2.109和1.189)的物种;其次,中华按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较大,生态位宽度指数亦较高(为1.571和0.848);其他物种如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也较大,其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964、0.811和0.814、0.403)相对较高。而余下的多数蚊种由于在纬度、海拔梯度上物种多度较低、生态幅较窄,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低或很低。他们反映了澜沧江流域蚊类物种的多度、生态幅度与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大小都有一定关系,也说明在宏域环境空间下物种多度、生态幅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具有更强的地理空间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的能力。(3)在澜沧江流域46种蚊虫中,占84.78%蚊种沿纬度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都明显大于沿海拔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反之,仅15.22%蚊种等于或小于海拔生态位宽度指数。他们总体反映了物种在纬度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通常大于海拔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的特征。(4)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物种间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物种占总数3.00%和3.29%;完全不重叠的占总数22.22%和21.55%。在0.001~1.00重叠值� 龚正达 周红宁 岳仁苹 葛军旗 王海波 张丽云 许翔 李春敏关键词:蚊类 生态位 物种多度分布 澜沧江流域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科、属、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系 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约北纬21°00′~29°00′;东经97°30′~102°00′)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在该区域蚤类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系列研究及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就蚤类的科、属、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横断山区蚤类多样性随着纬度、海拔梯度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它们的组成和分布明显不同。比较而言,蚤类科、属、种丰富度在北纬25°00′~27°00′N之间较高;蚤类科、属在海拔2500~2900 m之间最高,而物种丰富度在海拔2500~3800 m之间最高。分析显示:(1)在北纬21°00′~29°00′之间水平梯度带的分布中,蚤类物种-属-科丰富度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物种-属和属-科丰富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而物种-科丰富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前二者大于后者;(2)在海拔500~5000 m之间垂直梯度带的分布中,蚤类物种-属、属-科丰富度之间呈显著相关,而物种-科丰富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8个山峰不同森林植被带蚤类科、属、种丰富度之间相关度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的分析显示:蚤类科-属、科-种丰富度的相关性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都呈负相关,而属-种丰富度相关性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正相关,但他们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横断山区(局部地区)蚤类科、属、种丰富度随着纬度、海拔梯度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其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但是,蚤类科、属、种丰富度之间沿纬度或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上都有着基本类似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不同山峰(局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之间相关性并非一致及其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关系并不密切。它们共同反映了横断山区蚤类科、属、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协同进化的趋势、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李栋 龚正达 高子厚 琚俊科 连宏宇 段兴德 张丽云关键词:蚤类 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与重要环境因素关系 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解我国云南高原湖泊湿地蚊类的物种多样性、物种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和重要环境因素关系,本文以云南省为调查和研究的空间范围及尺度,蚊科(Culicidae)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紫外灯诱捕法对分布于该省的21个主要高原湖泊湿地夜间活动的成蚊进行通宵调查取样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蚊类506 974只,隶属于2亚科6属34种.统计显示:(1)γ-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随纬度的升高呈双峰分布格局,两高峰的具体位置处于Ⅱ带(24°N)和Ⅳ带(26°N),但随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高然后缓慢降低又下降的宽峰型分布格局,峰值出现在B-D带(1 500~2 500 m);(2)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随纬度和海拔梯度的升高均呈现为逐步升高的趋势,其分布趋势与蚊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3)聚类分析将不同纬度、海拔梯度带分布的蚊类均被分划成为3大类,即东洋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的过渡带或交汇区、古北区系;(4)物种多样性与地理环境因素和蚊种之间关系的分析显示:a.物种丰富度与海拔、降水量和气温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b.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海拔高度和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无相关,但与三带喙库蚊多度和物种优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c.物种优势度指数与海拔呈负相关,与气温和降水量关系不显著,但与三带喙库蚊多度Cx.tritaeniorhynchus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云南高原湖泊湿地蚊类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的变化趋势,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多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优势度指数、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与蚊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无相关.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不仅分布广 臧颖惠 龚正达 连宏宇 边长玲 琚俊科 李栋 岳仁萍 张丽云 周红宁关键词:大尺度 空间分布特征 环境因素 中国藏东南怪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细蚤科) 2019年 记述采自中国西藏东南部工布江达县怪蚤属一新种,钩突怪蚤Paradoxopsyllus hamutus sp.nov.。新种♂以其可动突宽大等的特征与分布于中国四川的宽怪蚤P.latus Chen,Wei et Liu 1982和尼泊尔的指突怪蚤P.digitatus Lewis,1974近似。模式标本于2018年11—12月采自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农耕区海拔约3400 m的北社鼠Niniventer confuicianus体上。 许翔 巴桑 龚正达关键词:蚤目 细蚤科 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鼠疫关系 被引量:3 2021年 为调查和分析云南西南部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人间鼠疫的关系,本文以云南西南部家鼠鼠疫疫源地中的耿马、临沧、陇川、龙陵、盈江、梁河、腾冲和云龙8县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对各县市多个乡镇农耕区进行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蚤类数据进行群落组织水平的测定和统计学处理,就当地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人间鼠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1)共捕获小型兽类2890只,隶属于7科19属35种;共采集宿主寄生蚤类2840只,隶属于6科16属27种。其中,印鼠客蚤(44.26%)和缓慢细蚤(20.39%)为数量上的优势种,偏远古蚤(8.56%)、长形病蚤(7.71%)和泸水栉眼蚤(6.76%)3蚤种数量相对较多,为当地的优势种,而其余的蚤种数量都相对较少;(2)蚤类水平分布和海拔分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均可聚为3类,它们整体反映了各调查样区或取样地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条件对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3)蚤类的Cody指数(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先逐步降低,后再升高的趋势,Sorenson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它们整体反映了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与区系分布在2000~2500 m较高海拔的区域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蚤类的物种丰富度(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带变化规律总体呈现了随海拔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偏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海拔1500~2000 m间,即在云南3类不同气候温层农耕区中,以中暖层气候农耕区蚤类物种丰富度最高;(5)蚤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以腾冲市最高(1.9178),其他依次为梁河(1.6425)、云龙(1.6391)、陇川(1.5071)、龙陵(1.4948)、盈江(1.4778)、临沧(0.9402),而最低为耿马(0.2753);(6)蚤类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 琚俊科 琚俊科 龚正达 高子厚 龚正达 高子厚 段兴德 冯锡光 段兴德 冯锡光关键词:蚤类 物种多样性 生态优势度 人间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