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60257)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何黎袁瑞红刘流沈丽达涂颖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角化病
  • 3篇日光性
  • 3篇日光性角化病
  • 2篇皮肤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细胞
  • 2篇化生
  • 2篇光化性角化病
  • 2篇P53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正常皮肤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受体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皮肤鳞状细胞

机构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青海医学院附...
  • 1篇云南省肿瘤医...

作者

  • 5篇何黎
  • 3篇沈丽达
  • 3篇刘流
  • 3篇涂颖
  • 3篇袁瑞红
  • 2篇龙庭凤
  • 2篇顾华
  • 2篇徐丹
  • 2篇柴燕杰
  • 1篇汤諹
  • 1篇张丽
  • 1篇李坤杰
  • 1篇杨亚萍
  • 1篇刘彤云
  • 1篇龙庭风

传媒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疾病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但目前关于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皮肤标本由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整形外科提供。两步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日光性角化病组和正常老年人面部皮肤对照组的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成瘤能力。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细胞显示典型的表皮细胞特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经免疫荧光检测为角蛋白阳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的张力纤维。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老年人病变条件下的角质形成细胞。日光性角化病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特点,细胞较为幼稚。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表明,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较同龄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增殖、迁移和成瘤的能力。实验证实体外培养的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仍具有一定的非典型增生细胞的特性。
龙庭风何黎刘流沈丽达李坤杰涂颖
关键词: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特性
日光性角化病90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26.63±27.50)个月,男:女为1:1.5,皮损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并发溃疡2例(2.2%)。组织病理上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伴有毛囊受累,11例(12.2%)伴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性纤维变性。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颊部最多发;组织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恩样型常见。该病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龙庭凤刘流何黎沈丽达柴燕杰袁瑞红杨亚萍
关键词:角化病日光性病理特征误诊
日光性角化病及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新近研究发现82.4%~97%的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附近皮肤有光线性角化病(AK)样改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是面部鳞癌和AK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在皮肤鳞癌发生过程中。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同样影响着鳞癌的发生发展。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几乎体内的所有细胞都能产生TGF—β并存在其受体(T[3R),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形态发生及凋亡。
龙庭凤刘流沈丽达柴燕杰何黎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受体鳞癌皮肤角化病光线性
紫外线对光化性角化病和正常皮肤p53、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紫外线对光化性角化病(AK)与正常皮肤组织中增殖与凋亡、及p53、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AK与正常皮肤组织分别分为4个组,对照组(照射剂量为0J/cm2)、5J/cm2组、10J/cm2组、20J/cm2组。每块组织连续照射4d,继续培养24h后取材。TUNEL检测细胞凋亡、Ki~67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53、MMP2及MMP9表达。结果紫外线照射后,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百分比在正常皮肤组织10、20J/cm2组(46.8±2.1,56.7±2.4)增加,在AK20J/emz(43.5±1.5)组增加,正常皮肤组织10、20J/cm2组比AK同剂量组增加(P〈0.05);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在正常皮肤组织20J/cm2组(3.34±0.76)表达减少(P〈0.05),在AK中无明显变化(P〉0.05);p53mRNA(5J/cm2:1.106±0.025;10J/cm2:1.259±0.045;20J/cm。:1.425±0.053)及蛋白(10J/cm2:0.1169±0.0032;20J/cm2:0.1454±0.0047)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增加,在AK中,mRNA(10J/cm2:0.611±0.050;20J/cm2:0.578±0.070)及蛋白(20J/cm2:0.0404±0.0027)表达减少(P〈0.05);正常皮肤组织中MMP2mRNA及蛋白(10J/cm2:1.086±0.013,0.0843±0.0024;20J/cm2:1.417±0.036,0.1236±0.0042)、MMP9mRNA及蛋白(20J/em0:1.395±0.026,0.3065±o.0162)表达增加,AK中MMP2mRNA及蛋白(20J/cm2:1.296±0.028,0.0744±0.0032)、MMP9mRNA及蛋白(10J/cm2:1.298±0.035,0.0992±0.0053;20J/cm2:1.286±0.032,0.1010±0.0063)表达增加(P〈0.05)。结论紫外线促进AK进展可能与其下调p53表达,上调MMP2和MMP9有关。
徐丹刘彤云袁瑞红涂颖顾华何黎
关键词:光化性角化病P53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光化性角化病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调控p53表达的研究
2012年
目的通过光化性角化病(AK)皮肤组织块干扰模型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s对p53的调控作用。方法培养人AK组织块,分为5个组,第1组对照组,第2组TGFβ1培养24h组,第3组SB431542培养24h组,第4组TGFβ1培养48h组,第5组SB431542培养48h组,取材后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p53mRNA和蛋白表达及Smad2磷酸化水平。结果在TGFβ1培养24h后,与对照相比,p53mRNA表达增加(13.4968±0.9903,P〈0.05),Smad2磷酸化增多(0.700±0.023,P〈0.05);培养48h后,p53mRNA为13.38824-1.6772,蛋白为1.009±0.001,均增加(P〈0.05),Smad2磷酸化增多(0.646±0.120,P〈0.05);TGFβ1培养24h和48h相比,p53蛋白由0.634±0.040增加至1.009±0.001(P〈0.05);在SB431542培养24h后,与对照相比Smad2磷酸化变化不明显,当SB431542培养48h后,与对照相比Smad2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0.116±0.003,P〈0.05),其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人AK皮肤组织块培养可作为一种信号通路的干扰模型,TGFβ1在AK中可通过Smads通路调控p53表达。
徐丹袁瑞红涂颖汤諹顾华张丽何黎
关键词:光化性角化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P5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