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41018)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魏文斌屠颖周金琼李彬田蓓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海德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黑色素
  • 5篇黑色素瘤
  • 4篇葡萄膜
  • 4篇脉络膜
  • 3篇眼内
  • 3篇葡萄膜黑色素...
  • 2篇眼内肿瘤
  • 2篇葡萄膜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相干
  • 2篇小柳
  • 2篇脉络膜黑色素...
  • 2篇脉络膜肿瘤
  • 2篇基因
  • 2篇光学
  • 2篇光学相干
  • 2篇VOGT-小...
  • 2篇玻璃体
  • 1篇断层扫描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德堡大学

作者

  • 12篇魏文斌
  • 4篇屠颖
  • 3篇周金琼
  • 3篇李彬
  • 2篇史雪辉
  • 2篇丁宁
  • 2篇杨文利
  • 2篇顼晓琳
  • 2篇杨丽红
  • 2篇朱瑞琳
  • 2篇田蓓
  • 1篇刘月明
  • 1篇王亚星
  • 1篇徐亮
  • 1篇李辽青
  • 1篇蔡善钰
  • 1篇陈长喜
  • 1篇邵蕾
  • 1篇杨琼
  • 1篇王盈之

传媒

  • 3篇国际眼科纵览
  • 2篇眼科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2
  • 5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治疗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12年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目的通过观察兔CM模型眼、正常兔眼经敷贴放射后的反应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个组,每组8只兔8只眼(均取右眼)。其中放射治疗组1及模型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生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利用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植入兔眼制作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放射治疗组1模型兔眼放置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进行放射治疗,肿瘤局部照射总剂量为100Gy,模型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每日间接检眼镜检查,每周行眼底照相、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安全性研究:放射治疗组2正常兔眼放置巩膜敷贴器,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兔眼植入不带放射粒子的敷贴器外壳,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于放置敷贴器前及敷贴器取出后3、7、15、30d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于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肿瘤种植后6周,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0d后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对实验眼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间放置敷贴器前肿瘤的平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放置敷贴器1周后,放射治疗组1肿瘤高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治疗组1放置敷贴器2周后肿瘤高度较敷贴前明显缩小�
周金琼魏文斌李彬杨文利高飞李辽青杨承勋蔡善钰
关键词:眼内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肿瘤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53例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眼眼别、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肿瘤形态、肿瘤大小、继发视网膜脱离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否侵犯睫状体、巩膜导管、视盘、穿透眼球壁、巩膜浸润等病理特征。手术后随访7.2~66.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7.1个月。分别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各因素与肿瘤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x2=10.084)、肿瘤细胞类型(x2=18.974)、肿瘤是否侵犯睫状体(x2=12.968)、巩膜导管(x2=17.814)、肿瘤穿透眼球壁(x2=4.050)、虹膜表面是否有新生血管(x2=9.318)以及手术前高眼压(x2=9.318)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睫状体与肿瘤发生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4.334,P=0.037);肿瘤细胞类型(x2=5.260)、虹膜新生血管(x2=5.145)与肿瘤所致死亡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手术后20-40个月发生转移和死亡的比例升高。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其大小、侵犯部位、肿瘤细胞类型等因素相关。手术后20个月应密切关注患者有无肿瘤转移的发生。
朱瑞琳魏文斌李彬顼晓琳
关键词:预后
OCT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随诊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成像特征,评价其对VKH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可行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确诊,并进行系统治疗和随诊的13例(26眼)VKH急性葡萄膜炎期患者。方法对上述患者大剂量泼尼松龙治疗3~7天,之后继续减量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7天、1个月、3个月、6~8个月检查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HRA-OCT检测黄斑中心视网膜形态及厚度(CRT),复诊OCT检查时启用follow-up模式以追踪治疗前同一部位定位扫描。对治疗前后BCVA、视网膜神经上皮形态及CRT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神经上皮形态及CRT。结果 VKH急性葡萄膜炎期治疗后4~7天、1个月、3个月、6~8个月患眼平均BCVA(0.55±0.24、0.64±0.20、0.62±0.15、0.64±0.14)比治疗前(0.21±0.13)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7,P=0.000);治疗后4~7天视力提高明显,治疗后1个月仍有改善,而3个月后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VKH急性葡萄膜炎期OCT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神经上皮外层结构破坏;治疗后1个月,神经上皮完全复位;治疗后1~3个月,57.69%患眼神经上皮外层及光感受器IS/OS光反射带连续性恢复。治疗前平均CRT(535.29±287.70)μm,治疗后4~7天、1个月、3个月及6~8个月分别为(252.33±54.02)μm、(177.25±22.39)μm、(188.25±25.50)μm、(176.43±21.3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1,P=0.00)。治疗后4~7天与治疗前相比,以及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4~7天比较,CRT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5);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6~8个月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84,1.000)。BCVA与CRT呈负相关(r=-0.380;P=0.04)。结论 OCT可明确显示VKH治疗过程中神经上皮形态、厚度及结构恢复情况,可为VKH病情监测及预后评
史雪辉魏文斌杨丽红丁宁田蓓
眼科疾病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2012年
联合基因治疗是当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热门策略,正逐渐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在单基因治疗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协同作用的基因联合治疗,取得更好疗效。在眼科,联合基因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青光眼等已得到初步研究结果。本文综述了联合基因治疗的概念、优势、构建联合基因的方法、基因载体的选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王盈之魏文斌
关键词:联合基因治疗基因载体
眼内活组织检查技术诊断脉络膜肿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眼内活组织检查(活检)技术诊断脉络膜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16例(16只眼)脉络膜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双眼核磁共振、相干光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手术,术中用玻璃体切割头切除并留取脉络膜肿瘤实质,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留取玻璃体标本,肿瘤位于眼底赤道部及赤道部前的患者局部切除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玻璃体标本及局部切除肿瘤标本送病理检查。对肿瘤活检标本与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4例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行玻璃体标本活检,其中2例显示玻璃体有出血,2例找到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肿瘤细胞;16例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经病理检查,其中阴性2例,脉络膜黑色素瘤11例,黑色素细胞瘤1例,局部出血2例,确诊率87.5%;12例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9例,黑色素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与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1,P=0.02)。结论玻璃体和脉络膜肿瘤活检标本与肿瘤局部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眼内活检技术可作为临床诊断脉络膜肿瘤的可靠手段之一。
魏文斌屠颖李彬杨文利顼晓琳
关键词:玻璃体脉络膜活组织检查脉络膜肿瘤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葡萄膜炎期荧光素钠及吲哚菁绿同步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及病程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22眼VKH葡萄膜炎期患者应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系统进行的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1例22眼中,FFA检查8眼(36.36%)后极部多处脉络膜充盈迟缓;9眼(40.91%)视盘渗漏水肿;22眼(100.00%)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密集针尖状高荧光渗漏,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部位FFA晚期形成多囊样或多湖状荧光积存;13眼(59.09%)静脉期散在、均匀脉络膜炎性病灶,呈斑点状低荧光。ICGA检查15眼(68.18%)脉络膜充盈迟缓;14眼(63.64%)脉络膜血管扩张;16眼(72.73%)播散状分布、斑点状脉络膜炎性低荧光病灶;18眼(81.82%)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区大多呈现持续低荧光,晚期部分囊样病灶呈中强荧光;9眼(40.91%)视盘水肿晚期显示视盘及盘周低荧光。FFA和ICGA同步检查结果:FFA检查100.00%患眼静脉期视盘周及后极部密集点状高荧光渗漏,而在ICGA上无此征象;FFA检查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比ICGA显示更明显;ICGA检查脉络膜充盈迟缓15眼(68.18%)及斑点状炎性病灶16眼(72.73%),均高于FFA检查结果的8眼(36.36%)和13眼(59.09%),而且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扩张显示更清晰;后极部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在FFA静脉期表现为低荧光,晚期形成荧光积存,而病变区域ICGA检查相应部位多为持续低荧光。结论 VKH葡萄膜炎期FFA清晰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特征以及炎症累及视盘、视网膜的程度和范围;ICGA能够清晰显示脉络膜循环改变及脉络膜炎症的活动性和范围。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VKH诊断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史雪辉杨丽红丁宁田蓓魏文斌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钠吲哚菁绿
葡萄膜黑色素瘤致病基因突变及其细胞遗传学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近年的研究证明,一些分子途径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进展有关。其中GNAQ基因、GNA11基因、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以及微小RNA(miR-34a)都通过调节特定的分子途径影响肿瘤的进展,靶向分子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脉络膜和睫状体黑色素瘤都存在特征性的1、3、6和8号染色体的改变,其检测有助于病情的随访以及预后的判定。
屠颖魏文斌
关键词:葡萄膜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细胞遗传学
眼内肿瘤细针穿刺活检的利与弊被引量:5
2012年
细针穿刺眼内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是眼内肿瘤诊断性活检的重要方法,常用于脉络膜肿瘤以及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诊断。随着穿刺技术以及标本处理方法的改进,FNAB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逐渐增加。与其他眼内活检方法相比,FNAB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但肿瘤的播散依然是其潜在的风险。临床应用FNAB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魏文斌屠颖
关键词:眼内肿瘤
微创玻璃体手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观察
2012年
目的比较23-G微创与常规20-G玻璃体手术后角膜屈光状态改变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行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患者44例(44眼)为23.G组,同期行20.G玻璃体手术的48例(48眼)患者为20.G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记录角膜地形图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t检验和x2检验。结果①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地形图形态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6,P〉0.05)。②20.G组内比较: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角膜曲率参数SimK2、MeanK低于术前(t=1.08、-3.67,P〈0.05),术后3d、2周及1个月角膜散光参数8SimK高于术前(t=0.53、0.9、0.56,P〈0.05),角膜表面规则参数术后3d高于术前(t=0.74、0.63、1.08,P〈0.05)。23-G组内比较:术后3d及术后2周角膜曲率参数SimKl高于术前(t=0.37、0.46,P〈0.05),角膜散光及角膜表面规则参数术后3d高于术前(P〈0.01)。③与23,G组比较,20.G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角膜曲率参数较低(P〈0.05),而散光参数较高(仁0.81、1.08,P〈0.05),角膜表面规则参数较高(P(0.05)。结论20-G组患眼术后散光于术后1—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但是术后3个月曲率依然低于术前:23-G组患眼术后角膜屈光状态于术后2周至1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与23.G组比较.20-G组术后曲率低而散光高。由此可见,23-G玻璃体手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小。
屠颖魏文斌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角膜地形图散光
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及检测方法
2011年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显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并与肿瘤的预后相关。这些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这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可用于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的方法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本文对目前发现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以及研究中涉及的染色体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微卫星分析、单核苷酸芯片等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朱瑞琳魏文斌
关键词:葡萄膜肿瘤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