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2AA2Z3130)

作品数:22 被引量:77H指数:5
相关作者:梅长林孙田美戴兵李林汤兵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多囊肾
  • 17篇多囊肾病
  • 17篇肾病
  • 17篇常染色体
  • 14篇染色
  • 14篇染色体
  • 13篇常染色体显性
  • 10篇多囊
  • 9篇染色体显性遗...
  • 9篇显性遗传
  • 9篇常染色体显性...
  • 8篇遗传性
  • 8篇显性遗传性
  • 8篇常染色体显性...
  • 7篇常染色体显性...
  • 7篇常染色体显性...
  • 6篇细胞
  • 4篇常染色体显性...
  • 4篇常染色体显性...
  • 4篇常染色体显性...

机构

  • 2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医学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1篇梅长林
  • 13篇孙田美
  • 9篇戴兵
  • 7篇汤兵
  • 6篇李林
  • 5篇张树忠
  • 5篇宋吉
  • 4篇赵海丹
  • 4篇吴玉梅
  • 4篇张殿勇
  • 3篇刘亚伟
  • 3篇周玉坤
  • 3篇沈学飞
  • 3篇张维莉
  • 2篇盛茂
  • 2篇张玲
  • 2篇徐成钢
  • 2篇章建全
  • 1篇张彤
  • 1篇颜永碧

传媒

  • 13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纤毛与肾囊肿性疾病被引量:3
2006年
纤毛是一类古老的细胞器,早在1898年生物学家就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中观察到纤毛(鞭毛)结构,其后在多细胞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纤毛结构广泛存在。纤毛和鞭毛是一组结构上高度保守并由微管蛋白为主构成的细胞器,两者名称在真核生物中常互相替代.差异仅体现在发挥功能的方式:鞭毛是通过对称性地波动,而纤毛则是通过非对称性地摆动——根部弯曲来实现。纤毛按其结构功能可分为运动纤毛和初级纤毛。运动纤毛由9+2轴丝结构组成,分布于呼吸道上皮,脑室室管膜上皮,输卵管上皮及精子等,主要功能参与推动液体流动,
戴兵刘亚伟梅长林
关键词:单细胞真核生物呼吸道上皮生物学家动物体内微管蛋白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L-387,785对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方法 体外条件下用CL-387,785处理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四氮唑盐法(MTT)测定囊肿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EGFR磷酸化程度;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核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纳摩尔水平的CL-387,785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P<0.001),且没有明显毒性。细胞周期停滞于G_0/G_1期,未出现明显细胞凋亡。EGFR的磷酸化水平下降,核因子c-jun、c-fos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L-387,785通过非细胞毒性作用明显抑制人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阻断了EGF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李林孙田美梅长林徐成钢赵海丹张树忠周玉坤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上皮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多囊肾病实验及治疗进展被引量:5
2006年
多囊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按其遗传方式可分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众多的学者一直致力于摸索延缓多囊肾病进展的干预措施,并在此方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进步。但由于许多治疗方法在不同的动物模型及人体表现出疗效的差异,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见表1。下面就根据药物所针对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将近年来已用于动物和临床试验的治疗进展分类介绍。
戴兵刘亚伟梅长林
关键词:治疗药物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病理生理过程动物模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研究华东地区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对 79例ADPK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收集经基因诊断确定为 2型或 1型ADPKD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发病年龄、肝囊肿、高血压、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血尿等主要临床症状为参数 ,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该病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 结果 :2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 1型患者晚 9.7岁 [(4 6 .0 9± 9.86 )岁vs (36 .38± 1 1 .35 )岁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主要临床症状的出现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ADPKD2型患者与 1型患者临床症状相似 。
张殿勇张树忠梅长林张维莉陆健孙田美汤兵戴兵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型临床表型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1例ADPKD患者的血液、囊液及尿液中IGF-1浓度;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GF-1及其受体(IGF-1R)在正常肾组织及ADPKD囊壁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采用MTT、流式细胞仪及电镜透视的方法,观察IGF-1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果41例ADPKD患者囊液中的IGF-1浓度为(162.00±5.06)ng/ml,显著高于血液的(76.00±28.13)ng/ml和尿液中的(62.00±19.18)ng/ml(P<0.01);正常肾组织中IGF-1mRNA、IGF-1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而IGF-1RmRNA、IGF-1R在近端肾小管表达阳性。在ADPKD囊肿组织中的囊壁衬里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间质细胞均有IGF-1、IGF-1R阳性表达。IGF-1、IGF-1R在ADPKD囊肿组织中平均吸光度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中的平均吸光度(P<0.01)。IGF-1在1~50ng/ml范围内显著地促进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结论囊液中增多的IGF-1可能来自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这些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可能刺激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进一步增殖,刺激囊肿形成和长大,从而参与了ADPKD发病。
吴玉梅梅长林孙田美章建全张玲宋吉戴兵汤兵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被引量:26
2003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 1/10 0 0~ 1/40 0。 ADPKD致病基因有 2个 :PK D1和 PK D 2 ,分别于 1994年和 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 ,即多囊蛋白 1和多囊蛋白 2的结构与功能、亚细胞定位 ,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多囊蛋白与血管异常的关系 ,用影像学方法评价多囊肾病进展 ,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延缓多囊肾病进展以及其他新的诊疗措施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DPKD的分子发病机制 ,为临床彻底治愈
梅长林
关键词: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纤毛
4-羟苯基维甲酸诱导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 4 -羟苯基维甲酸 (4- HPR)诱导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 MTT法检测 1、2 .5、5、10μmol/ L 4 - HPR分别作用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 2 4、4 8、72、96 h后细胞的增殖情况 ;采用锥虫蓝染色、DNA电泳、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 4 - HPR作用后的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刺激的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 ;采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分析检测 4 - HPR对 HGF刺激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 HGF和c- Myc蛋白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4 - HPR抑制了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 ,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 ,5 μmol/ L 或10 μmol/ L 4 - HPR作用 96 h后抑制效果最强 (P<0 .0 1)。 4 - HPR显著降低 HGF刺激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存活率 ,且诱导细胞凋亡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与 HGF组比较 ,4 - HPR显著降低 HGF刺激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 HGF蛋白 (P<0 .0 1) ,但不影响表达 c- Myc蛋白。 结论 :4 - HPR诱导了 HGF刺激的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 HGF刺激的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 HGF蛋白 ,不是影响 c-
原爱红梅长林
关键词:维甲酸多囊肾病常染色体显性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
牛磺酸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传代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 ,经一定量的牛磺酸和 (或 ) PDGF作用 4 8h后 ,用噻唑蓝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EL ISA方法检测细胞外基质 ( 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 )含量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C- jun、C- fos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10、2 0 ng/ ml PDGF可明显促进系膜细胞增殖 ,影响细胞周期 ,使 G0 ~ G1 期细胞减少 ,S期细胞增加 ,并能明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及 C- jun、C- fos的表达 (P<0 .0 1) ,而 2 0或 4 0 mm ol/ L 牛磺酸作用于系膜细胞后 ,可明显抑制 PDGF(2 0 ng/ ml)诱导的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及 C- jun、C- fos的表达。 结论 :牛磺酸对 PDGF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牛磺酸抑制 C- jun、C-
孙田美赵海丹徐成钢李林盛茂梅长林
关键词:牛磺酸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系膜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多囊肾病大鼠体液及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大鼠体液及肾脏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多囊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多囊肾病Han:SPRD大鼠血液、尿液中EG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GF/EGFR在大鼠肾组织的表达。结果:大鼠尿液中EGF含量远高于血液,3周龄大鼠体液EGF含量高于3个月龄,杂合患病大鼠尿液中EGF浓度(pg/ml)显著低于正常大鼠(263.45±48.53vs321.09±74.57,P<0.05)。患病大鼠肾组织EGF表达位置不变,但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EGFR异位表达在囊肿细胞基底膜面和腔膜面,且表达强于正常大鼠;EGFR与磷酸化EGFR表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cy/cy大鼠、cy/+大鼠和+/+大鼠。结论:多囊肾病大鼠发病过程中存在EGF/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
李林华振浩戴兵汤兵梅长林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表皮生长因子体液
多囊蛋白2在肾组织和体外培养细胞中的表达
2004年
周玉坤梅长林汤兵孙田美沈学飞宋吉
关键词:免疫组化WESTERNBLOT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