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193)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黄晓军许兰平刘代红张晓辉刘开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6篇造血
  • 6篇造血干
  • 6篇造血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造血干细胞移...
  • 5篇干细胞移植
  • 4篇移植后
  • 3篇血液
  • 3篇异基因
  • 3篇异基因造血干...
  • 3篇基因
  • 3篇恶性
  • 2篇血液恶性肿瘤
  • 2篇肿瘤
  • 2篇粒细胞
  • 2篇骨髓
  • 2篇恶性肿瘤
  • 1篇单倍体
  • 1篇单倍体造血干...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黄晓军
  • 3篇刘开彦
  • 3篇张晓辉
  • 3篇刘代红
  • 3篇许兰平
  • 2篇孙于谦
  • 1篇韩伟
  • 1篇王景枝
  • 1篇陈育红
  • 1篇王峰蓉
  • 1篇王昱
  • 1篇陈欢
  • 1篇韩婷婷

传媒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造血干细胞移植展望被引量:16
2014年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等人类疾患的一种规范化手段。亲缘单倍体等移植模式的发展使造血干细胞来源日渐丰富,进入"人人都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时代。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预处理方案等技术的成熟和规范,促进了规范化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的形成,使移植的适应证更广,疗效更好,生存质量更高,将促成"个性化移植时代"的到来。
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移植物抗宿主病预处理
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规律及其预后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血小板恢复的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91例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体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①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组:移植后第30天(+30d)、+60d、+90d外周血PLT均〈50×10^9/L;②血小板不稳定组:+30d或+60d或+90d外周血PLT≥50×10^9,但〈100×10^9VL;③血小板恢复组:+90d外周血PLT≥100×10^9/L。分析各组患者血小板恢复规律、总生存(0s)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结果291例患者中288例获得完全供者植入,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3(9-29)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7(7-180)d。+100d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14.7%,移植后3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6.4%。3年OS率为64.6%,TRM为22.3%。至随访截止,262例患者脱离血小板输注。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不稳定组、血小板恢复组患者分别为71例(24.4%)、147例(50.5%)、73例(25.1%),三组患者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38.0%、69.4%、80.8%,TRM分别为53.5%、17.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与OS率降低及TRM上升相关。结论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体HSCT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血小板恢复较慢者预后较差。
孙于谦张晓辉刘代红许兰平刘开彦黄晓军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20例患者中男469例,女251例,中位年龄30(2~67)岁,其中66例患者发生EBV感染,累积发生率为(9.3±1.1)%,中位发生时间54.5(18~253)d。在HLA全相合、HLA半相合及非血缘移植患者中移植后1年EBV感染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3±0.7)%、(13.7±1.7)%和(9.1±4.4)%。在其中HLA半相合移植中EBV血症、临床诊断EBV病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8±1.1)%、(5.7±1.1)%和(2.3±0.7)%。所有感染EBV患者的总病死率为(33.9±5.9)%,不同EBV疾病患者的病死率:PTLD为(63.6±15.8)%,临床诊断的EBV病为(42.3±9.9)%,单纯EBV血症为(13.8±6.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allo—HSCT后EBV感染及EBV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感染是allo-HSCT后常见的合并症,尤其是EBV相关疾病及PTLD的患者病死率高,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
韩婷婷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晓辉陈欢陈育红韩伟王峰蓉王昱王景枝黄晓军
关键词:EB病毒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诊断PGF并接受PBSC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输注后30d血液学反应及回输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情况。结果28例PGF患者接受了PBSC治疗,其中男21例,女7例。中位年龄28(12~50)岁。16例为原发性PGF,12例为继发性PGF。回输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2.0(1.0~5.8)×10/kg,随访至回输后6个月。28例患者中,12例(42.9%)在回输后30d获得血液学反应,总体有效率为53.6%(15/28)。回输后发生GVHD8例(28.6%)。最终存活16例(57.1%)。患者年龄(≤28岁/〉28岁)、性别、供者类型(同胞相合/亲缘不相合)、PBSC前是否接受预处理、初始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8d/〉18d)、PBSC植活时间(≤100d/〉100d)及回输MNC数(≤2.0×108/kg/〉2.0×108/kg)对血细胞恢复没有影响。原发性PGF的30d有效率(4/16)明显低于继发性PGF(8/12)(P=0.022)。结论rhG-CSF动员的PBSC治疗可作为继发性PGF的一种治疗方案,但对于原发性PGF疗效欠佳。
孙于谦刘代红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
血液恶性肿瘤诊治的研究趋势被引量:3
2012年
血液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几十年来,诊疗技术的进展使血液病的疗效有了较大提高,血液恶性肿瘤从之前的不可治愈,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类型可以治愈,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由原来的生存率不足20%上升至90%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因于以下3个方面。
黄晓军
关键词:血液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肿瘤诊治多发性骨髓瘤重大疾病诊疗技术
构建移植后复发防治的综合体系被引量:3
2014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恶性肿瘤有效乃至唯一根治方法。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CIBMTR)的资料显示,复发主要发生在移植后4~18个月,在非血缘和同胞相合移植后的死因中占33%和47%,位列移植失败的首要原因[1]。
黄晓军
关键词:复发防治移植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恶性肿瘤骨髓移植非血缘
构建中国特色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
2013年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一种有效的,有时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某些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HSCT已在中国实行了约50年,并在过去的十年中已作出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在如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克服复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策略等领域。现描述当前的状况,并展望中国HSCT体系的这些新特色。
黄晓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