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春晖计划”(Z2009-1-15015)

作品数:7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孙晓伟刘芷妤贾宁滕伟李洪涛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血清
  • 3篇针刺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粥样硬...
  • 3篇斑块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金属蛋白
  • 2篇金属蛋白酶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机构

  • 6篇黑龙江中医药...
  • 3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台州恩泽医疗...

作者

  • 6篇孙晓伟
  • 3篇李洪涛
  • 3篇滕伟
  • 3篇贾宁
  • 3篇刘芷妤
  • 2篇于学平
  • 2篇黄婧
  • 1篇栾仲秋
  • 1篇马增明
  • 1篇邹伟
  • 1篇蒋希成
  • 1篇刘昊
  • 1篇栾俊琦
  • 1篇邵森

传媒

  • 2篇中医药信息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针刺对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PAPP-A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的影响,观察其对病人梗死灶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分别采用针刺加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和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8天的颅脑CT平扫脑梗死体积的变化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PAPP-A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疗后28天患者血清PAPP-A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疗后28天颅脑CT平扫,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且针刺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28天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评分较疗前明显升高,且针刺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清PAPP-A水平,降低其脑梗死体积,提高病人日常生活BI指数,发挥其防治急性脑梗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针刺通过降低血清中PAPP-A水平,减少对斑块内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轻炎症反应,促使斑块由不稳定趋于稳定,从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孙晓伟盖利利刘芷妤李洪涛刘昊蒋希成
关键词:针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MMP-2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关系浅析被引量:12
2012年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形成,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共同基础;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与基底膜产生裂解作用及参与血管内膜的炎性反应,其在血液中的病理性增高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导致斑块破裂、引起脑梗死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对脑梗死的程度、预后有重要影响。
邹伟刘芷妤孙晓伟滕伟贾宁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脑梗死炎症反应
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脑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脑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病毒性脑炎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扶正祛邪方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热、头晕头疼、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脑电图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定量、NSE、S-100β、CRP水平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蛋白定量、NSE、S-100β、CRP水平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邪方治疗病毒性脑炎可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降低脑脊液中NSE、S-100β、CRP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脑血流状态。
白春峰邵森吕静孙晓伟
关键词:扶正祛邪方病毒性脑炎神经元烯醇化酶脑血流
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干预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入院24h之内开始针刺治疗,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于疗前、疗后3天、7天、14天、28天,检测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8天,采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变化;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形态、大小、范围)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4天、28天血清s CD40L水平均较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28天后,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后两组斑块的厚度差值和面积差值可以得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配合运用针刺疗法可降低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并且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孙晓伟李洪涛栾俊琦贾宁刘芷妤于学平滕伟黄婧
关键词:针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溶性CD40L
针刺胃肠俞募穴对卒中后便秘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观察针刺胃肠俞募穴治疗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胃肠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取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及中脘、天枢、关元;对照组口服中药六磨汤原方。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基线期、治疗期以及随访期对患者CCS和大便性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42.4%,两组治疗后CCS评分与大便性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随访期两组患者CCS评分和大便性状评分都有上升,但治疗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俞募配穴针刺能明显缓解卒中后功能性便秘症状以及改变大便性状,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冷孟桐王剑刘韬吴坤朋张洪伟孙晓伟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便秘
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MMP-9在针刺防治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9例(脱落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检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脂水平和血清MMP-9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TC、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TG变化不明显;治疗组对TC、LDL-C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MMP-9水平在治疗前均有较高表达,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2周,其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较治疗前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1)针刺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TC、LDL水平,继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堆积、促进斑块消退;2)针刺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减轻对斑块内Ⅳ型胶原的降解、促进斑块稳定,进而发挥其防治脑梗死的作用。
孙晓伟栾仲秋李洪涛黄婧刘芷妤马增明于学平滕伟贾宁
关键词:针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