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WW019)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谢建文曹霞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湘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1篇形式意味
  • 1篇意味
  • 1篇神话
  • 1篇神话重述
  • 1篇探险
  • 1篇图像
  • 1篇匿名
  • 1篇文本
  • 1篇小说
  • 1篇洛特
  • 1篇后现代
  • 1篇记忆
  • 1篇交往
  • 1篇奥德赛
  • 1篇北极探险
  • 1篇本源
  • 1篇《奥德赛》
  • 1篇长篇
  • 1篇长篇小说

机构

  • 6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湘潭大学

作者

  • 6篇谢建文
  • 1篇曹霞

传媒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图像与文本——论布林克曼的《剪贴》
2012年
罗尔夫.迪特尔.布林克曼在其日记体作品《剪贴》中,大规模采用图像,形成图像性文本。藉此拼贴性作品,他将"照片与文字/文本间的游戏"玩到了"德语文学中的极致"。这一文本处理方式,体现了作家悖逆文字逻辑传统的价值与美学诉求,也展现了其后现代写作特征。
谢建文
个体存在的状态:试析洛特的交往之难被引量:1
2010年
博托·施特劳斯关注联邦德国社会中个体存在的状态。他常常自情爱或两性关系,抑或亲情关联来揭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挫败以及个体孤独的实质。剧本《大与小》中的洛特,可谓此间的典型。同时,作家对个体当下的身份认同存疑,指陈"自我规定的个体,是理性最无耻的谎言"。
谢建文
关键词:匿名
慢的原则与陷阱——论施得恩·纳多尔尼《缓慢的发现》被引量:1
2014年
施得恩·纳多尔尼的《缓慢的发现》如惯常的后现代文学作品那样,以发现者为主角,反映了英国航海家和北极研究者约翰·富兰克林的生活。在小说文本层面,"慢"作为身体特性和权力原则,在大海与冰原的历险中慢慢转化,确立起小说主角与外在世界之间变化的关系。在文本层面之外,慢的原则作为早期工业化时代和现代社会中速度原则的对立面,让我们意识到,在速度虚妄和进步信仰的另一边,可以存在不同的基本经验与时间维度,并提供了一种希望:我们不必永远"固守于现时的破坏性"。从中,可读解出作家对现代社会速度原则的批评性反思。
谢建文
神话重述:论《奥德赛》背景前的《伊塔刻》被引量:1
2009年
博托·施特劳斯的剧本《伊塔刻》与荷马史诗《奥德赛》联系紧密。施特劳斯甚至说过:“这是由阅读向剧本转换的一种翻译。”具体的相似性关系,主要见之于情节模式、人物个性、暴力主题和神定逻辑的处理。不过,施特劳斯的变异处理更有意味。其中,珀涅罗珀“人性的姿态”,把奥德修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神一般的”英雄来表现,暴力场面的间接化处理,对神谕之下和解之约的新解,颇值得关注。向神话靠拢,在施特劳斯这里,意在将理性逻辑之下的现代人至少是一时携往神话与本源,内中潜藏着与“当代的全面统制”相对抗的思想动机:从本质上讲,也体现了一种多元性价值与美学诉求。
谢建文曹霞
关键词:神话重述本源
记忆与重构:论兰斯迈尔《冰雪与黑暗的恐惧》
2008年
在北极考察和探险问题上,人类多有企盼与努力。1872—1874年的奥匈帝国北极探险,体现为对自然的征服,也成为亲历者的苦旅。而北极的征服与新陆地的发现亦表明只是一种虚妄。作为当年探险队员的后裔,马茨尼欲重构奥匈北极探险之旅,因此循迹而进入北极地区的冰雪世界,最后在此失踪。作家兰斯迈尔在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间构建文本,并在马茨尼的重构行动中植入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谢建文
关键词:北极探险
在惯常的想象之外——论马塞尔·拜尔的长篇小说《狐蝠》
2011年
马塞尔·拜尔的《狐蝠》,自声音媒介切入纳粹历史,叙事以双声部交织推进。小说重点塑造了声学家赫尔曼·卡尔瑙作为纳粹罪恶参与者和战后社会中纳粹罪行反思者的形象。由之亦可体察作家在变化了的时代语境中面对纳粹历史时独特的文学处理方式及其意味。
谢建文
关键词:形式意味
共1页<1>
聚类工具0